简述隋唐铜镜可分期

题目

简述隋唐铜镜可分期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隋唐中原镇墓俑的分期与特征。


参考答案:

①隋代(581~618年)
基本沿袭南北朝遗风,镇墓俑通常成对出现,均瘦身,一人面,一兽面,可分为陶制和瓷质两种。
以河南省安阳市北郊,1959年发掘的张盛夫妇墓为例(葬于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出土一对镇墓俑,均作蹲坐姿势,身躯上挺,脸稍商鞅,双耳垂肩,独角,肩部刻印双翼,基本有成簇鬃毛,脑后插冲天戟,下有长方形托板。
②初唐(618~683年)
上承南北朝与隋代风格,也初步具有了自己的艺术特征。成对的镇墓神兽多与披铠甲、神态庄重的镇墓武士佣伴出。开始出现深目鼻高、络腮胡须和胡人形象,此外,个别还有一身双面。
③盛唐(684~756年)
随着厚葬之风的盛行,上层人物的墓葬中出现大量躯体高达,制作精美,装饰华丽、釉彩鲜艳,形象狰狞可怖的三彩镇墓俑,天王用开始成为随葬佣之中的重要角色。
④中唐(757~805年)
开始出现衰落退化的迹象,出土数量大减,切制作粗糙,躯体矮小,形貌代办,缺乏生动气韵。
⑤晚唐(806~907年)
中原地区的镇墓神兽、镇墓天王佣小时,墓中开始流行随葬贵重华丽的金银器以及锦绣为饰的木佣、胸佣(伴身佣)、金属佣等。


第2题:

简述东汉铜镜的铭文,有哪两类。


参考答案:

长铭如“尚方作竟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敖四海”,多为七字句。
短铭如“长宜子孙”、“位至三公”,仅4个字。有纪年铭的铜镜也逐渐增多。铭文中往往言及制镜者,如“尚方作竟”、“王氏作竟”、“青盖作竟”等。“尚方作竟”说明系设在首都的尚方工官制作的镜,但私营的作坊也多滥用“尚方镜”的铭文。从铭文可知,洛阳、丹阳、广汉、会稽、吴郡等地是当时铜镜的铸造中心。


第3题:

简述汉代铜镜的类型与分期。


参考答案:

①西汉前期:花纹虽略有变化,但总的来说,仍属“战国式镜”,不同的是铜镜开始有了铭文。当时最流行的是“蟠螭纹镜”,有些蟠螭纹镜在花纹中出现了“规矩形”的纹样。
②西汉中叶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真正的“汉式镜”。纹样严格对称于镜的圆面的中心,有的可均称的划分为4区,三纹弦的桥型小钮消失,在一度流行蛙钮以后,流行半球状钮,铭文增多,有的是以文字作为主要装饰。③西汉中期到后期:到了中后期,主要的铜镜种类先后有:“草叶纹镜”、“星云纹镜”、“四螭镜”、“重圈纹镜”、“日光镜”、“昭明镜”等。铭文内容如“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等多为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式。
③王莽时期:一种新的“方格规矩镜”大量流行,镜钮外围有方格形、“规矩纹”、青龙、白虎等四神和子丑寅卯十二时的文字,这是阴阳五行思想在铜镜上的反映。
④东汉前期:最常见的铜镜是方格规矩镜和连弧纹镜。后者起源于西汉后期的日光镜和昭明镜。
⑤东汉中后期:开始流行“兽首镜”、“夔凤镜”、“盘龙镜”、“双头龙凤纹镜”,都以图案画的动物为图纹。纹样出现浮雕式,具有一定的立体感,呈“心对称”或“轴对称”,半球制的镜钮增大,有的呈扁平圆形,铭文有七字句或者仅四个字的(长宜子孙)。


第4题:

简述战国时期铜镜的特点。


正确答案: (1)薄胎。它的胎体很薄,不如汉唐铜镜厚重。
(2)卷边。铜镜的边缘卷起,比镜身高。
(3)双层纹。战国铜镜的装饰花纹多作两层,即有主花,并衬托地纹。

第5题:

简述唐代铜镜兴盛的原因


正确答案: 一是由于陶瓷的大量使用,代替了铜器的地位,因而使金属工艺的生产方向集中到铜镜的制作上;
另一个方面是由于;国家下令禁止私自买卖铜和铜器,但铜镜例外;
再一方面是当时铜镜的制作,已不只是作为生活实用品,还作为一种社会上馈赠的礼物和纪念品,每到千秋节日“群臣皆献宝镜”以示祝贺。这样一来唐代铜镜多而精,成为光辉灿烂的唐代物质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6题:

隋唐时期两京地区(西安地区)墓葬分期及各期特点


参考答案:

①,第一期,隋至高祖、太宗时期。这一时期流行长方形或方形单室土洞墓和砖室墓。墓室四壁通常较直而无弧度。大墓则盛行带长斜坡墓道的多天井、多小龛的形制。随葬佣一部分是表现家居生活的仆侍佣,一部分是表现墓主人出行的仪仗佣。镇墓佣只用武士,镇墓兽无天王。镇墓兽一个人面,一个兽面,皆兽身,蹲坐,蹄足。人物佣体态清瘦、亭亭玉立,而欠生动。
②,第二期,高宗到玄宗时期。这一时期是唐代墓葬特征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高宗、武则天至玄宗之前为前一阶段,玄宗时期为第二阶段。
③,第三期,玄宗以后至唐亡。这一时期的墓葬反映的情况是因循、简化。单室砖墓和土洞墓与前一期差别不大,但斜坡墓道更短,竖井式墓道流行。天井变小,带小龛的墓葬减少。德宗以后普遍采用竖井与段斜坡相结合的墓道。竖井部分多呈梯形。宣宗前后出现了一种折背刀形墓,竖井墓道和墓室均呈梯形的土洞墓,这是唐末富有代表特征的墓葬形式。带小龛的墓,厚葬之风甚盛,多以金银帛绣为主。元和以后陶俑减少。镇墓兽有相貌狰狞,手握蛇者,制作简单草率。人物佣模仿开元、天宝时期,但造型呆板,且过于肥胖臃肿。经常使用装饰华丽的绢衣木身佣。表现墓主人生前室内陈设的条幅式立鹤屏风画成了墓室壁画的主要内容。


第7题: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铜镜的高度发展时期制镜中心在()

  • A、苏州
  • B、扬州
  • C、杭州

正确答案:B

第8题:

隋唐时期中原地区镇墓俑的分期、特征与变化原因。


参考答案:

①隋代(581~618年)
隋王朝过于短命而未来得及创建自己新的礼仪制度和丧葬制度,基本上沿袭南北朝遗风。
镇墓俑通常成对出现,均瘦身,一人面,一兽面,可分为陶制和瓷质两种。
以河南省安阳市北郊,1959年发掘的张盛夫妇墓为例(葬于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出土一对镇墓俑,均作蹲坐姿势,身躯上挺,脸稍商鞅,双耳垂肩,独角,肩部刻印双翼,基本有成簇鬃毛,脑后插冲天戟,下有长方形托板。
②初唐(618~683年)
上承南北朝与隋代风格,也初步具有了自己的艺术特征。成对的镇墓神兽多与披铠甲、神态庄重的镇墓武士佣伴出。开始出现深目鼻高、络腮胡须和胡人形象,此外,个别还有一身双面。
③盛唐(684~756年)
随着厚葬之风的盛行,上层人物的墓葬中出现大量躯体高达,制作精美,装饰华丽、釉彩鲜艳,形象狰狞可怖的三彩镇墓俑,天王用开始成为随葬佣之中的重要角色。
④中唐(757~805年)
开始出现衰落退化的迹象,出土数量大减,切制作粗糙,躯体矮小,形貌代办,缺乏生动气韵。
⑤晚唐(806~907年)
宪宗元和以后,唐王朝国势日衰,但上层统治阶层的厚葬之风反而愈演愈烈,随之葬俗习俗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原地区的镇墓神兽、镇墓天王佣小时,墓中开始流行随葬贵重华丽的金银器以及锦绣为饰的木佣、胸佣(伴身佣)、金属佣等。
晚唐的变化: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藩镇割据,战乱频仍,上层统治者的生活骄奢腐化,经济的猥琐,人民百姓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环境之中。人们的精神寄托自然转向乞求生活安宁,祈望福瑞方面。人们的这种精神状态为堪舆家迷信之道的泛滥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基础。


第9题:

简述汉代铜镜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种类


正确答案: (1)汉代前期的铜镜用平雕手法,镜面较平,镜边简略,或用连弧纹作边饰。其种类有螭形镜、草叶镜、星云镜、日光镜、昭明镜等。
(2)汉代中期的铜镜主要流行规矩镜。在这类铜镜上,一般都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作装饰,所以也称之为规矩四神镜。
(3)汉代晚期的铜镜镜面微凸,便于照出人面的全部,更接近科学原理。晚期还创造出浮雕式作法,纹饰较高。主要品种有双夔纹镜、云雷纹镜、蝙蝠纹镜、画像镜、方铭镜、阶段式镜等。

第10题:

简述隋唐时期佛教的特点。


正确答案: (1)佛学大盛。唐代的佛经翻译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超越前代而达到最高成就;
(2)寺产丰肥;
(3)宗派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