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为例论述自然地理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

题目

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为例论述自然地理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规律。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整体的特性。其中任一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余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相邻部分发生相应的变化。
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为例:
(1)大气的温度随之上升:由于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透明,但对地球的长波辐射则基本吸收。
(2)全球海平面上升:大陆冰川退缩和两极冰盖消融,进而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海岸向陆后退,沿海低地受浸淹。
(3)流水地貌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于海平面上升而使侵蚀基面上升所致。
(4)生物变化:由于全球气温上升,导致植物、动物向极迁移或从此绝灭,或出现新的物种。
(5)土壤也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6)自然地理环境也就出现新的面貌。事实上,当气候波动,自然地理环境将随之作南北移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材料:

下面是朱老师为讲授高中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所设计的探究主题和问题序列:

探究主题一: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文、气候和生物等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对这些要素如何形成感性的认识?可以从下面两个探究问题进行分析。

【问题1】说说你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由哪些地理要素构成?

【问题2】找一张自然风光照片,说说这张照片显示的景观包括哪些组成要素?探究主题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与成因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相关探究问题应在“问题1、问题2”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问题3】 家乡自然环境中的地理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问题4】你所展示的照片中各地理要素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问题5】中国的三大自然区的整体性各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问题6】以厄尔尼诺现象为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探究主题三: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成因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成因分析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对学习能力要求较高,设计问题应突出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

【问题7】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能量如何进行传输与交换?
3.(1)朱老师关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探究主题和问题的设计有哪些优点?(8 分)

(2)朱老师的问题设计存在哪些不足? (6 分)

你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如何应对学生的回答? (6 分)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教学分析能力。根据已有的教学片段分析教学问题设计的优点和不足。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应当做出及时反馈和评价,并进行提示和追问,进行总结,提倡鼓励创新

第2题:

高中地理《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1月6日 上午 吉林省白城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1.题目: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内容:
?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由此可见,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例如,大气本身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例如,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可见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平衡功能。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之内完成试讲内容;
(2)教学中要有适当的提问环节,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
(3)引导学生理解地理要素间在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答辩题目1.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2.简述情境创设法的好处。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录像《大连自然风光》,并提问:在录像中看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景观?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由上面录像中的各种地理要素组成的。从而引出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让学生阅读教材P92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回答】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教师总结】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过渡】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让同学们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活动】学生读图5.2,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讲解】(1)图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有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
(2)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
(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动植物死亡后,遗体被微生物分解,能量又被最终放散到环境中去。
环节三:巩固提高
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新功能?
【学生回答】(1)生产功能(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教师讲解】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由此可见,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大气本身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环节四:小结作业
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课后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2.简述情境创设法的好处。


答案:
解析:
1.(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2.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第3题: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体积百分比>为()。


参考答案:0.03~0.04%

第4题:

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后果是()。


正确答案:产生温室效应

第5题: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大气中()含量增加引起的。

  • A、水蒸气
  • B、二氧化碳
  • C、氧气

正确答案:B

第6题:

材料:
下面是朱老师为讲授高中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所设计的探究主题和问题序列:
探究主题一: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文、气候和生物等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对这些要素如何形成感性的认识 可以从下面两个探究问题进行分析。
【问题1】说说你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由哪些地理要素构成
【问题2】找一张自然风光照片,说说这张照片显示的景观包括哪些组成要素
探究主题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与成因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相关探究问题应在“问题1、问题2”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问题3】家乡自然环境中的地理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问题4】你所展示的照片中各地理要素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问题5】中国的三大自然区的整体性各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问题6】以厄尔尼诺现象为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探究主题三: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成因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成因分析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对学习能力要求较高.设计问题应突出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
【问题7】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能量如何进行传输与交换
问题:
(1)朱老师关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探究主题和问题的设计有哪些优点 (8分)
(2)朱老师的问题设计存在哪些不足 (6分)
(3)你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如何应对学生的回答 (6分)


答案:
解析:
(1)优点:①覆盖全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学习需要学习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成因以及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朱老师的问题设计全面覆盖了以上的知识点。
②详得当。本课学习的重难点是整体性的表现,所以在探究本模块时,朱老师设置四个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去学习整体性的具体体现;而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成因是属于本课铺垫性的知识,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简单,因此在该模块设置的问题比较少。
③问题的设置与生活联系紧密。在探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中,让学生根据举例说明自己家乡自然环境中的地理要素是如何相互联系的。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2)①问题的顺序不当。
朱老师探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部分的问题应该调整如下:a.找一张自然风光照片,说说这张照片显示的景观包括哪些组成要素~b.归纳总结自然环境由哪些地理要素构成~朱老师探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时,应该把“中国的三大自然区的整体性各有哪些具体的表现~”这个问题放在该探究主题的最后,作为一个检测性的问题。
②设置的问题过于空泛,不够具体。比如探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这一问题时,问题的设置过于空泛,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探究,也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去探究。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以案例为依托探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能量传输与交换的具体过程。
(3)①评价。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该第一时间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则教师应该给出肯定的评价;如果学生回答不是很完整,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积极的评价或者提示和追问。
②提示和追问。老师通过层层启发、逐级诱导、巧妙点拨,帮助学生梳理探究问题的思路,改进思维方法,调整思维方向,提升认识层次,慢慢接近正确答案,最终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③总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有些描述不是很准确,有些答案回答得比较分散,不够系统,逻辑性不强,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回答对最终的结论进行总结和整合,保证答案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④鼓励创新。应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允许答案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7题:

试以字典与词典为例,论述工具书的整体结构。 


正确答案: (1)工具书的结构是指工具书的整体构成形式和各部分的基本体制。
(2)字典与词典的整体结构主要由前言、凡例、正文、附录和索引几部分组成。
(3)对前言、凡例、正文、附录和索引几部分组成的解释

第8题:

根据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中水、大气、生物相互作用图

该示意图体现了(  )。

A.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B.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答案:B
解析:
据题干可知,该农业系统中水、大气、生物相互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9题: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与煤、石油的消耗量剧增有关。()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地理环境
  • B、自然地理环境整体
  • C、PRED系统

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