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厢》与《董西厢》相比,有了哪些变化?试作分析。

题目

《王西厢》与《董西厢》相比,有了哪些变化?试作分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恁时节,便休却外人般待我”出自()。

  • A、《莺莺传》
  • B、《董西厢》
  • C、《王西厢》
  • D、京剧《西厢记》

正确答案:B

第2题:

《董西厢》与《莺莺传》相比,在情节、人物形象的描述上都有所创新。


正确答案:正确

第3题:

现金仅存完整的金元时期“诸宫调”的音乐作品是哪部()

  • A、王实甫西厢记
  • B、董解元西厢记
  • C、陆天池西厢记
  • D、南词西厢记

正确答案:B

第4题:

王实甫《西厢记》对董解元《诸宫调西厢记》作了哪些发展?


正确答案:王实甫《西厢记》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同时又对《西厢记诸宫调》作了新的发展:第一,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使结构更完整,情节更集中。例如,在《西厢记诸宫调》中,孙飞虎兵围普救寺一事占了相当长的篇幅,它实际上是游离于主线之外的,王实甫毅然将它压缩得很短,这样就使主线更为分明突出。第二,使主要人物的立场更鲜明,从而加强了戏剧冲突。在《西厢记》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阵营,一以张生、崔莺莺、红娘为代表,一以老夫人为代表。王实甫将这两个阵营的人写得泾渭分明,态度毫不含糊,并以此来展开矛盾冲突。第三,在情节安排、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更为精致完美,并增加了一些喜剧色彩。例如,利用景物来表现情感是《西厢记诸宫调》的一大特点,王实甫在《西厢记》中也大量运用了这一手法,但比较一下两部作品的“长亭送别”就可以看出,王实甫写得更细腻,更优美。

第5题:

与《王西厢》不同,《董西厢》中的张生是一个()的形象。

  • A、酸腐文人
  • B、才子
  • C、情场老手
  • D、柔弱书生

正确答案:B

第6题:

其名六幻者,曰“剧幻”的是()。

  • A、《莺莺传》
  • B、《董西厢》
  • C、《王西厢》
  • D、《南西厢》

正确答案:C

第7题:

关于《王西厢》、《董西厢》异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董西厢》中老夫人是有主见的人
  • B、《董西厢》中老夫人答应张生退兵之后将莺莺许配给他
  • C、《王西厢》和《董西厢》中老夫人都提到了张生退兵后“继子为亲”
  • D、《王西厢》中孙飞虎围困寺庙时莺莺主动提出解决办法

正确答案:D

第8题:

“觑著阶址恰待褰衣跳”是()中提到的情节。

  • A、新编《西厢记》
  • B、《莺莺传》
  • C、《董西厢》
  • D、《王西厢》

正确答案:C

第9题:

()中崔张故事最后情节的设置是出走之后并未团圆。

  • A、《莺莺传》
  • B、《董西厢》
  • C、《王西厢》
  • D、京剧《西厢记》

正确答案:D

第10题: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哪些方面与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不同。


正确答案: 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在“董西厢”中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本书已有专题论述)。“王西厢”不仅将这一故事戏剧化,搬上了杂剧舞台,而且在思想上、艺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王西厢”所展开的矛盾冲突,以及通过这一冲突所表达的主题,虽然和“董西厢”是一脉相承的,但矛盾冲突更加激烈,主题思想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在“董西厢”中,作为矛盾冲突一方的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老夫人,在她身上体现的封建本质并不是那么鲜明的;例如她并没有露骨地赖婚,也没有主动地逼试。而作为冲突的另一方面的莺莺和张生,他俩的叛逆和反抗也是很有限度的。特别是莺莺,只是在张生病染沉痼并探望了他以后,也就是在很晚以后,她才毅然决然地走向了公开叛逆的道路;而在此之前,她基本上还是以贞静自保的封建意识来压抑自己的真实感情的。因此,这就不能影响到作品所展示的封建统治者和叛逆都的矛盾性质以及矛盾冲突的程度,进而影响到作品反封建思想的深度。“王西厢”正面弥补了“董西厢”的缺憾和不足。一方面加强了老夫人作为封建礼教统治者的形象,更多地赋予她以专制、权诈、虚伪、机变等性格征,赋予她更典型封建主义本质;另一方面,则又突出了莺莺和张生这两个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形象,赋予他俩以更多、更强烈的叛逆性和反抗性。这样,不仅矛盾的性质更加鲜明了,而且冲突的程度也愈加深刻和突出了。
(2)“王西厢”删改了“董西厢”中有损人物性格发展逻辑的细节和情节,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合理。如张生跳墙赴约,遭到变卦了的莺莺拒绝之后,“董西厢”写张生要求与红娘权作夫妻,使人感到这个人物轻佻,而不是什么“志诚种”,这不仅有损于这个人物,也有损于作品的主题。“王西厢”删去这类败笔。
(3)“王西厢”把“董西厢”中的重要人物法聪率众僧与孙飞虎作战场面删掉了,使戏剧冲突更加集中,有利于集中写好主要人物,突出主要矛盾。
(4)“王西厢”在“董西厢”所提供的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对红娘的基本性格特征的每一个方面都作了充实和加强,因而红娘这个形象更加丰富,更有立体感。例如赖简一节,“董西厢”写张生应约来时,是红娘先让张生少待;连曰:“容妾报之,容妾报之!”突然红娘奔至,又连曰:“至矣,至矣!”这里,心急慌乱的红娘未免过于鲁莽粗心,把自己暴露在一场理应只该当事人双方得知的幽会里,因而召来了莺莺的赖简之变。“王西厢”笔下的红娘在此事件里则要细心聪明得多:红娘陪莺莺来至庭院后,借口去“看一看”角门,走开了;后在角门上碰上张生,特别嘱咐他:“你休从门里去,只道我使你来。你跳过这墙去。”莺、张相见时,她压根儿就未搅和,只是蹑足潜踪在暗处悄听。莺莺虽然照样赖简,但这不是红娘的过错,而是旧的教养使莺莺还一时难以突破“心防”。经过这样改写,红娘才真不愧为红娘,而不是个冒失鬼。
(5)在文学语言上,“王西厢”无疑胜过“董西厢”,不仅漏洞、败笔少了,而且更性格化了。“王西厢”既吸收了民间艺术中有生命的口语,又巧妙地熔铸了诗词中的诗剧语言,形成了“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