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郑燮诗歌的内容及特点。

题目

简述郑燮诗歌的内容及特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1)“歌咏百姓之勤苦”在他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逃荒行》、《还家行》、《悍吏》等反映了民生疾苦。
(2)他常常通过题画诗(特别是竹子)来表达个人的情怀。
(3)他还将对百姓无比眷恋之情融入表达个人情怀的题画诗中。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叶燮论诗歌创作中的思维特点。
他认为一般的事理人人能言,而诗人应表现是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表时他对诗歌创作所表现的独特内容有所认识。他以杜甫等唐代诗人的名句为例,论述诗歌创作的艺术思维,实质上提示了其夸张、虚拟、想象等艺术特征和表现手法。
他总结道:“唯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则幽渺以为理,想像以为事,惝恍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他对诗歌的艺术特征和创作规律作了精辟的阐述,深刻地涉及到文学创作的形象思维问题。

第2题:

论述叶燮的诗歌正变论。


正确答案: (1)叶燮所谓“正变论”,即文学发展论,着重讨论诗歌历史发展的规律。
(2)叶燮严厉地批判了明代以来的认为文学一代不如一代的复古倒退论,说明文学发展和新变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他认为随着时代和生活的变化,感触起兴的文学也必然随之而发展。
(3)他认为文学因时而变、今胜于古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故而提出“时有变而诗因之”的文学发展观,肯定了文学发展是不断变化、发展和创新的,文学之“变”和不可阻挡的。
(4)叶燮同时指出:文学之“变”不是简单的直线运动,而是采取“递衰递盛”的曲折前进的方式,正变相继,辩证发展。
(5)叶燮的正变观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他认为文学发展至唐宋而“能事已毕”,此后即重复过去的发展过程,不免自我限制了其文学发展观。

第3题:

乾隆时期,在主流诗歌创作理论之外自成风格的两个著名诗人是()。

A、郑燮

B、黄景仁

C、蒋士铨

D、龚自珍


正确答案:A、B

第4题:

简述黄景仁的诗歌内容和特点。


正确答案: (1)他的诗主要反映他一生穷困潦倒的生活。
(2)困顿的生活使他形成孤傲清高的品行。《圈虎行》抒发了作者对于封建权势扭曲个人人格的强烈愤懑,表达了他对于文人个性复归的强烈愿望。

第5题:

简述叶燮批评论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叶燮在重点阐述文学的原理的同时,也以此原理作为依据,对具体的作家作品作了批评,并通过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原理是否正确可行。
(2)叶燮文学批评论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建立一般的批评原理及标准;其二是对历代作家作品进行具体分析评价。
(3)叶燮认为文学批评十分重要,文学需要在批评批评中进步。同时叶燮认为,文学批评是极其严肃的事情,他对于当时文学批评界的盲目崇拜、把批评作交易等不良风气作了抨击。
(4)叶燮在具体批评时,注意辩证地分析问题,在讲究实际的同时,又深刻全面。

第6题:

扬州八怪是指郑燮、金农、高翔、罗聘、黄慎、汪士慎、李方膺、李鱓、郑燮。


正确答案:正确

第7题:

写出《竹石》(明·郑燮)原文及其释义。


正确答案: 【原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释义】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第8题:

扬州八怪是指郑燮、金农、高翔、罗聘、黄慎、汪士慎、李方膺、李鱓、郑燮。

A

B



扬州八怪”,是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美术史上也常称其为“扬州画派”。 在中国画史上说法不一,较为公认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至于有人提到的其它画家,如阮元、华岩、闵贞、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等,因画风接近,也可并入。因“八”字可看作数词,也可看做约数。他们大多出身贫寒,生活清苦,清高狂放,书画往往成为抒发心胸志向、表达真情实感的媒介。 扬州八怪的书画风格异于常人,不落俗套,有时含贬义,因此称作“八怪”。

第9题:

郑板桥(郑燮)的三绝指:()、诗作、书法。


正确答案:绘画

第10题:

简述叶燮文学创作论的基本内容。


正确答案: (1)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他认为创作必先端正态度,因为创作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他把创作概括为四个过程:基础、取材、匠心、文辞,而以基础最为重要。
(2)叶燮重点探讨了创作的规律问题,即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条件及原理。他把“理”、“事”、“情”三者作为审美客体和反映对象,也就是创作的客观条件;而把“才”、“胆”、“识”、“力”作为创作的主观条件,四者之中,以“识”为先。认为客观的“理事情”必须通过主观的“才胆识力”来表现。
(3)在创作思维规律方面,第一次把“形象”与“思维”结合起来讨论,认为创作思维具有特殊的规律,不能自然主义地实写生活中的“理事情”,创作思维要以“情”为主,但并不绝对排斥逻辑思维,而是彼此渗透,情理融合,要积极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着重于艺术境界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