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范成大是我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题目

为什么说范成大是我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范成大的田园诗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①范成大晚年辞官闲居,写了一些农家诗和风土节序诗,其中最著名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他也因此被誉为咏写农村田园的大诗人。
②中国古代写农家生活的诗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田园牧歌”式的,如陶渊明、王维等诗人的田园诗,表现的仅仅是农村那种恬淡的自然景物和生活图画;另一类是从唐代兴起的新乐府式的“田家词”、“悯农诗”,如王建、聂夷中等人的作品,专门反映农民生活的辛苦、艰难和被剥削压迫的惨痛。而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则把上述两类诗的内容融会为一,似一幅江南水乡农村耕织的图画长卷,既有农忙欢歌、田园景色和乡村生活的生动描写,也有对官府剥削和租税苛重的深刻揭露。
③这些诗共有六十首,原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十二首,反映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赋予以平淡闲适为特征的传统的田园诗以更深刻、更广阔的内容,堪称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之作。
④他的田园诗有点类似于乡村风俗图录,具有新鲜的观感,除写景新巧、清新婉丽外,更关注稼穑之艰辛,反映民生疾苦,使田园诗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气息,扩大了诗的境地。

第2题:

为什么说元杂剧是我国古代民族戏曲成熟的标志?


正确答案:元杂剧是我国古代各种表演技艺都高度成熟的基础上融合而成的独特的音乐和表演形式,它将科、白和曲词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舞蹈、音乐伴奏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是一个综合性的舞台艺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元杂剧有完整的剧本,曲词是诗体形式,具有强烈的文学性。从戏剧学角度来看,元杂剧在勾栏瓦舍中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有以市民为主的观众群,根据《青楼集》记载,当时演员以职业话,演出也以商品化了。总之,后世戏曲艺术的方方面面,在元杂剧中都具备。

第3题:

为什么说我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
1、根据是:
A.唐人孙樵的《经纬集》中有“读形杂报”的记载。
B.英国伦敦图书收有我国唐代手抄报《归义军进奏院状》的实物。
2、唐代具务了产生报纸的客观条件:
A.唐代的藩镇割据局面使各个地方势力迫切需要了解朝廷的动态,唐代已经具备了发行报纸的物质条件。
B.由于实行科举制度,知识分子关心仕途信息。

第4题:

为什么说隋唐两宋是我国古代秘书工作的成熟时期。


正确答案: 在宋代,朝廷三省中的秘书机构专门化,形成为系列;皇宫秘书机构翰林学士院继续发展;信访机构演进为鼓院、检院两个系统;秘书的选拔制度更趋专业化;文书、档案工作全面分离,秘书工作制度较唐朝又有发展。因此,两宋与隋唐一样,是秘书工作的成熟时期。

第5题:

范成大田园诗的代表作是什么?


正确答案: 代表作为《四时田园杂兴》。

第6题:

()是南宋著名诗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但在出任处州知府时,对农耕樵一向有深厚感情的诗人没有留下一首田园诗,却留下了农田水利史上著名的地方水利法规——《通济堰规》。

  • A、马臻
  • B、贺循
  • C、范成大
  • D、魏骥

正确答案:C

第7题:

为什么说我国古代报纸始于唐朝?


正确答案: 现在大多数新闻史学家认为我国最早的报纸始于唐朝。这种说法有比较充分的根据。首先,在唐人的著作中有关于报纸的直接记载。唐朝人孙樵(字可之)著的《经纬集》一书中,有一篇标题为《读开元杂报》的文章。文中说,他曾经在湖北襄阳一带得到“数十幅书”,上面逐条记载了某日皇帝亲自耕种劝农用的“籍田”,某日百官们在安福楼举行祭天地的“大射礼”,某日宰相与百官们在宣政门进行辩论等近百条消息。他原以为记载的是他生活的唐僖宗时候的事情,后来有人到他家,才告诉他上面记载的是唐玄宗开元年闻(公元713~741年)的政事“条布于外者’’。后来孙樵到了京城长安,找到逐日记载朝廷动态的《开元录》验证,结果“条条可复”。于是,孙樵就把见到的“数十幅书”取名为“开元杂报”。这段记载,证明我国在唐朝开元年间已经有了逐日报道朝廷政事而“条布于外”的原始形态的报纸。除《经纬集》外,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和著名诗人杜牧、崔致远等人,在他们的著作中也都提到当时被称为“报状”和“进奏院状报”的唐代报纸。其次,是发现了唐朝报纸的实物——“敦煌邸报”。这份报纸是唐朝的归义军《进奏院状》,原藏我国敦煌石窟,本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从敦煌盗走,现藏于英国不列颠图书馆,编号为s1156。它是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驻甘肃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往朝廷的进奏官张夷则发往沙州(今敦煌、安西一带)的一份手抄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者向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形。该件长97厘米,宽28.5厘米,有“进奏院状上”字样的标题,从右至左竖书60行毛笔字。经过新闻史家对这份《进奏院状》的款式、内容、发行等方面的考证,判定为一份手抄报。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一张报纸。由于有古籍文献记载,又有实物佐证,因此多数新闻史学家认为我国从唐朝开始已经有了原始形态的报纸。
那么唐代产生报纸的客观条件(历史背景)首先是产生手抄报纸所需要的笔墨、纸张等物质条件已经具备。其次是同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有关。我们知道,唐朝初年在各个重要州郡设立都督府,唐玄宗时又在10个边防重镇设立节度使。这些被称为“藩镇”的地方势力掌握着境内的军政大权,形成与中央政府相对抗的割据局面,并多次造成内乱这些藩镇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扩大自己的势力,需要密切注意朝廷的政策和动态。因此,他们派驻京城的进奏官频繁地向他们通报朝廷的消息,于是便产生了《进奏院状》这种手抄报纸。第三,报纸的产生同唐代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度有关,唐朝初年废除了魏晋以来行之已久的“九品中正”制度,实行开科取士的制度。这在当时是一次重大改革。大批知识分子出于对自己仕途的关心,都注视着朝廷的动态和官吏任免的信息。由于有这种社会需要,报纸也就应运而生。

第8题:

范成大曾出使金国,著有《()》一卷,共72首绝句。另著有《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是古代田园诗的名作。


正确答案:使金记事诗

第9题:

为什么说司马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


正确答案:司马迁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元封三年继任太史令,博览史官所藏图书,又许多地方进行过考察,具有史学家的远见卓识。他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全书共120卷,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是一部气势宏大,结构完整的,条例严密,内容丰富的史学著作。其记事上起传说的皇帝,下迄汉武帝。在这本史书中,司马迁既为各方面、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立传,还对天文、历法、礼乐、经济、地理、少数民族有专章论述,生动的反映了中华民族发展的面貌。司马迁对我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主要体现在历史编撰学和史学思想两个方面。
他在历史编撰方面的贡献主要有:
(1)开创了纪传体编撰史书的体例,司马迁首创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主,又吸收了编年、记事等体裁的长处,以本纪、世家、列传为主,又有表、书相配伍。此后,纪传体成为中国古代正史编撰的规范。
(2)不仅叙述历史,而且评论历史,他以“太史公曰”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
(3)实录笔法。古人“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司马迁撰史不虚构歪曲历史。如对项羽,不因他最终失败二忽略其赫赫功绩,同时指出他刚愎自用,迷信武功的过失。
司马迁在史学思想方面的成就:
(1)强调人的作用,纪传体本身以人物为中心,他以很大篇幅写了社会上各种代表人物的事迹,突出写了这些人物在社会历史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
(2)历史是发展的、变化的。司马迁强调用“通”的眼光,来了解古今历史的演变,重视和肯定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革。他在论历史变化,详今略古,赞成进步,反对倒退。
(3)重视物质生产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
(4)以古为镜,司马迁“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巩固地主阶级政权提供历史经验。
正是基于他对我国史学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称司马迁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

第10题:

范成大晚年所写农村题材的()60首代表了他田园诗的最高成就,他无愧为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正确答案:《四时田园杂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