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补体结合实验?其基本原理是什么?试分析实验结果。

题目

什么是补体结合实验?其基本原理是什么?试分析实验结果。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化学老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利用图6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
(2)请分析和诊断各个选项解答的错误原因。
(3)如果你要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B。 (2)对物质之间发生的反应不清楚,误选A、C。对物质的性质不清楚,误选D。

第2题:

图A、B、c是一项实验的三种可能结果。试根据图示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该实验有几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各有几个水平?因变量是什么? (3)请用文字分别描述这三种可能的结果


答案:
解析:
(1)该实验的目的:该实验的目的是检验健忘症被试与控制组被试在自由回忆(直接测量外显记忆)和词汇辨认(间接测量内隐记忆)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任务分离)。或者健忘症被试是否保留有内隐记忆。 (2)该实验有两个自变量:一个是被试类型,包括健忘症被试和控制组被试两个水平。另一个是任务类型,包括内隐的词汇辨认任务(间接测量)和外显的自由回忆任务(直接测)两个水平。因变量是自由回忆的正确率和词汇辨认的正确率。 (3)图A显示,控制组被试无论是在外显记忆测验(自由回忆)还是在内隐记忆测验(词汇辨认)中,其作业成绩都比健忘症被试好。这表明被试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存在任务类型与被试组之间的交互作用。图B显示,控制组被试在外显记忆测验(自由回忆)中,其作业成绩要优于健忘症患者;而在词汇辨认测验(词汇辨认)时,两者成绩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任务类型与被试组之间可能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图c显示,控制组被试在外显记忆测验(自由回忆)中,其作业成绩优于健忘症患者;而在词汇辨认测验(词汇辨认)中健忘症患者的作业成绩要优于控制组被试。这说明,被试类型和测量类型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第3题:

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A.实验因素、受试对象、实验指标

B.实验因素、受试对象、实验效应

C.实验因素、混杂因素、实验效应

D.对照。随机化、重复

E.科学假设、实验控制、预期结果


正确答案:B

第4题:

什么是学生分组实验?训练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的过程和要求各是什么?


正确答案: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在指导下自主地探究、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并应用所学知识的活动。训练性实验要求:
1,逐步养成正确认识基本量具、仪表的习惯。
2,遵守操作规范,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
3,逐步掌握实验操作的规范动作。
4,学会正确读数。验证性实验过程:1,准备阶段。2,操作阶段。3,总结阶段。
要求:
1,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设计思想,领会实验的步骤和方法。
2,认识实验仪器,了解其性能和作用,并知道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检查和调整所要用的实验器材,并能正确选用,独立进行组装。
4,能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操作,并能准确观察、读数和记录。
5,能手脑并用,克服困难,排除某些故障。探究性实验要求:
1,创设真实的情境,提出问题。2,提出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交流与合作

第5题:

分析下面图1、图2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实验结果,该实验有什么模式?实验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图1和图2显示的都是单被试实验。单被试实验设计的特点是强调单个被试或少数几个被试,有时又把它称为“smallnresearch”。这种方法可以应用在学校、家庭、医院和商业等领域的研究中。单被试实验设计是指在研究中只有一名被试,着重于对单个被试行为变化的测量。单被试设计的典型实验历程分为三个主要部分:①建立基线。②施加自变量。③消除自变量。单被试实验设计中,凡是没有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历程都用字母“A”表示;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历程用字母“B,J或其他字母表示。图1是只有一个自变量的单被试实验,实验模式是ABAB;图2是有两个自变量的单被试实验,实验模式是ABACA。
(2)单被试实验的模式是:第一阶段是建立基线阶段。建立被试在施加自变量之前的行为反应模式。一旦基线阶段比较稳定之后,即可施加自变量。这个基线起到实验设计中的控制组作用。第二阶段是施加自变量。在这个阶段,除了施加自变量之外,一切其他的实验条件都要保持与基线段相同。第三阶段是消除自变量。它是评估自变量是否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决定因素。
(3)图1说明移除注意对减少学童的顽皮行为有显著的作用,注意被移除的时候儿童的顽皮行为下降,撤销自变量,学童的顽皮行为又恢复;图2说明移除注意和处罚对减少学童的顽皮行为都有显著作用,处罚的作用要优于移除注意。

第6题:

在一项眼动研究中,呈现不同特征的人脸图片(正面、侧面;斜视、直视)来考察被试对这些图片的注视特点。每种实验条件单独为一个实验单元,每一实验单元包含64个试次,每个被试共完成256个试次。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方差分析表明,各因素的主效应显著,其中一个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为F(1.15),=20.598,p小于0.001;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研究为何种实验设计?说明这种设计的特点。(2)指出该研究中的因素和水平,以及使用的被试数量。(3)根据方差分析结果和下图,说明所能得到的实验结论。


答案:
解析:
(1)实验设计为2×2被试内设计。被试内设计的特点是所有被试都会接受到所有的实验处理,不但节省被试人数,而且不同被试个体差异也得到了最好的控制,从而能更好地考察变量之间的差异。但各实验处理之间可能会受到时间间隔的影响,同时可能出现累积效应(或练习效应、疲劳效应)。(2)该研究中的因素为2个,分别是人脸的朝向和注视方向;人脸的朝向有两个水平:正面和侧面;注视方向也有两个水平:斜视和直视。被试数为16人。(3)①各因素的主效应显著,表明正面与侧面的总注视时间之间有显著差异,侧面的总注视时间长于正面的总注视时间;直视与斜视之间有显著差异,斜视注视时间长于直视。②交互作用显著,说明在正面条件下,直视和斜视的总注视时间差异不显著;在侧面条件下,直视和斜视的总注视时间差异显著。(或者,斜视条件下,正面的总注视时间短于侧面;直视条件下,正面的总注视时间长于侧面。)

第7题:

下图是什么实验模式,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本题是多基线设计,是对3个被试建立的多基线设计。利用多基线设计可以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是否产生了作用。三名被试在基线期都保持平稳状态,而在施加自变量后因变量都发生变化,这说明自变量的确对因变量有作用。如果在第一位被试接受自变量之后,而第二位被试还未接受自变量时,第二位被试的因变量也发生变化,便无法说明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引起的。以此类推,第三位被试又进一步验证了被试1和被试2的变化。
(2)从图中可以看出自变量确实能够造成因变量的变化。

第8题:

进行方差分析时,字母K的含义是()

A、每种实验条件中被试的个数

B、实验中所有被试的个数

C、某种实验条件的平均数

D、实验条件的个数


参考答案:D

第9题:

实验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实验法的基本原理是:实验者假定某些自变量会导致某些因变量的变化,并以验证这种因果关系假设作为实验的主要目标。在实验开始时,先对因变量进行测量(前测),再引入自变量实施激发,然后选择其后的某一个时点对因变量进行再测(后测),比较前后两次测量的结果就可以对原理论假设完全证实或部分证实或证伪。

第10题:

关联矩阵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试分析两两比较法和KLEE法的异同。


正确答案: 原理:
设A1,A2,...An是某评价对象的m个替代方案,x1,x2,...xn是评价替代方案的n个评价指标,w1,w2,...wn是n个评价指标的权重,Vi1,Vi2,...Vin是第i个替代方案Ai的关于xi(j=1,2,...n)指标的价值评定量,则替代方案Ai的价值评定的综合评分值Vi可以利用加权和得到。
联系: 都是确定权重及价值评定量的方法。
古林法是在两两比较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区别:
两两比较法就是按照一定的评分基准,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因素的分值,再利用加权的方法得到各因素的评价值得方法。
古林法比两两比较法前进了一步,它是确定指标权重和方案价值评定两的基本方法。古林法只适用于当对各评价项目间的重要性可以做出定量估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