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传递原理的异同。

题目

试比较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传递原理的异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作用及原理?


正确答案: (1)EPSP: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
原理: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使递质门控通道开放,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大,并且由于Na+的内流大于K+外流,故发生净内向电流,导致细胞膜的局部去极化。
(2)IPSP: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下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
原理: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出后膜,使后膜上的递质门控氯通道开放,引起外向电流,结果使突出后膜发生超极化。
作用:突出后膜上电位改变的总趋势决定于EPSP和IPSP的代数和。

第2题:

试比较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传递机制的异同点。


正确答案:相同点:两者均具有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如突触前膜兴奋引起Ca2+依赖性的递质释放,使后膜产生突触后电位。
不同点:
(1)突触前膜所释放的递质不同:兴奋性突触释放兴奋性递质如谷氨酸;抑制性突触释放抑制性递质如γ-氨基丁酸。
(2)突触后膜变化不同:兴奋性突触产生局部去极化;抑制性突触产生局部超级化;
(3)机制不同:在兴奋性突触,兴奋性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Na+、K+,尤其是Na+通透,产生局部去极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在抑制性突触,抑制性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K+,Cl-,离子尤其是Cl-通透性增高,产生局部超级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4)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影响:在兴奋性突触,EPSP总和达阈电位,使突触在轴突始段产生动作电位。在抑制性突触,IPSP总和,在轴突始段产生更大超级化,不能产生扩布性兴奋,表现为抑制。

第3题:

突触前抑制指通过()型突触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的突触传递过程。


参考答案:轴突-轴突;下降

第4题:

比较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递原理的异同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兴奋性突触传递的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使后膜去极化,产生EPSP;
抑制性突触传递的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后膜超极化,产生IPSP。

第5题:

下述有关全麻药在突触水平作用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 A、突触是全麻药作用的重要靶位
  • B、抑制兴奋性突触传递是全身麻醉的基本原理
  • C、多突触通路比单突触通路更易被全麻药阻滞
  • D、抑制多突触通路是导致全身麻醉重要机制
  • E、全麻药对抑制性突触也有抑制作用

正确答案:A,B,E

第6题:

何谓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兴奋如何通过突触传递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兴奋在中枢通过突触传递的过程与机理)?


正确答案: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是指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是指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在中枢通过突触传递的过程与机理:突触前神经元兴奋→突触前膜去极化→前膜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轴浆中形成4Ca2+-CaM复合物→CaM
kinaseⅡ→突触蛋白Ⅰ磷酸化并从突触小泡表面解离→突触蛋白Ⅰ对小泡与前膜融合和释放递质的阻碍作用解除→递质释放→递质在突触间隙扩散并结合于突触后膜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  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突触后膜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极化。nEPSP+nIPSP(总和)→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轴突始段爆发动作电位,然后传遍整个细胞膜。

第7题:

全麻药对突触传递的影响下述哪些是错误的()

  • A、抑制兴奋性突触的传递
  • B、增强兴奋性突触的传递
  • C、抑制抑制性突触的传递
  • D、增强抑制性突触的传递
  • E、增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兴奋性

正确答案:B,C

第8题:

比较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递原理的异同点?


正确答案: 兴奋性突触传递的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使后膜去极化,产生EPSP;
抑制性突触传递的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后膜超极化,产生IPSP。

第9题:

比较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传递原理的异同。


正确答案:兴奋性突触与抑制性突触传递时,其相同点是:
①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对Ca2+通透性增加;
②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导致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状态改变;
③突触后电位都是局部电位,该电位经总和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改变。
不同点是:
①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性质不同,兴奋性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抑制性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②兴奋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主要导致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增高;抑制性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高。
③兴奋性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产生局部去极化即EPSP;抑制性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产生局部超极化即IPSP。
④前者经过总和达到阈电位后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IPSP使突触后神经元不易产生兴奋。

第10题:

问答题
何谓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兴奋如何通过突触传递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兴奋在中枢通过突触传递的过程与机理)?

正确答案: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是指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是指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在中枢通过突触传递的过程与机理:突触前神经元兴奋→突触前膜去极化→前膜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轴浆中形成4Ca2+-CaM复合物→CaM
kinaseⅡ→突触蛋白Ⅰ磷酸化并从突触小泡表面解离→突触蛋白Ⅰ对小泡与前膜融合和释放递质的阻碍作用解除→递质释放→递质在突触间隙扩散并结合于突触后膜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  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突触后膜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极化。nEPSP+nIPSP(总和)→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轴突始段爆发动作电位,然后传遍整个细胞膜。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