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题目

简述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


参考答案:(1)缺血型T波改变。(2)损伤型ST段移位ST段明显抬高呈弓背向上的单向曲线。(3)坏死型Q波。

第2题: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有下列情况且临床诊断有困难时,可考虑选用核素显像检查进行辅助诊断,但不包括

A、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右束支阻滞

B、在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基础上,再发急性心肌梗死

C、患者就诊时间太晚,已失去典型心电图演变的图形,酶学检查的高峰时间已过

D、老年人无痛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及酶学检查均不典型

E、需要精确了解心肌梗死的部位和范围,以判断患者的预后


参考答案:A

第3题: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是


正确答案:A

第4题:

急性心肌梗塞心电图动态演变分期为(),(),(),()。


正确答案:超急性损伤期;进行期;亚急性期;慢性期

第5题:



A.急性肺动脉栓塞
B.心肌梗死范围扩大
C.梗死后心绞痛
D.符合心肌梗死的正常演变

答案:B
解析:
该例符合心肌梗死范围扩大,出现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第6题:

简述心肌梗死时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


正确答案:
1)有Q波的心肌梗死患者,其心电图特点为:①病理性Q波在心肌坏死区的导联出现;②相应导联的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③T波倒置出现于心肌缺血和坏死区的导联。16
2)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心电图特点为:①无病理性Q波;②普通性ST段压低0.1mV(aVR、V1导联ST段抬高);③T波低平或倒置。

第7题:

试述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


答案:
解析:
(1)基本图形
缺血性改变:心肌供血不足时,首先表现为缺血,若缺血发生于心内膜面,T波高而直立,若发生在心外膜面,就出现对称性T波倒置。
损伤性改变:心肌损伤时ST段抬高,如果明显抬高可形成单相曲线。
坏死性改变:坏死性改变的图形主要表现为病理性Q波,Q波增宽≥0.04秒,加深Q≥1/4R。
(2)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
早期:数分钟至数小时,高耸T波,或ST段斜向上抬高。
急性期:数小时至数天,是一个发展过程。在高耸T波开始降低后即可出现病理性Q波(包括QS波),ST段开始弓背向上抬高,逐渐下降至基线或接近基线,直立的T波可演变为倒置,并逐渐加深,此期内坏死性Q波、损伤性ST段抬高和缺血性T波倒置可同时并存。
近期:数周至数月,抬高的ST段基本恢复至基线,坏死型Q波持续存在,主要是缺血倒置的T波由深倒变成浅倒,直至恢复正常或趋于恒定不变。
陈旧期:常在急性心肌梗死3~6个月之后或更长。ST段和T波不再变化,留下坏死性Q波,可持续存在终身,亦可逐渐缩小,甚至不典型或消失。
近年来由于对急性心肌梗死施行溶栓治疗,可使整个病程缩短,而不再出现上述典型的演变过程。
(3)心肌梗死的定位:
前间壁梗死:V、VV、VV
局限前壁:V、V、V
前侧壁:V、V、V、I、aVL。
广泛前壁:V、V、V、V、V、V
下壁:Ⅱ、Ⅲ、aVF。
下间壁:V、VV、VV、Ⅱ、Ⅲ、aVF。
下侧壁:V、V、V、Ⅱ、Ⅲ、aVF。
高侧壁.I、aVL。

第8题:

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


参考答案:1.典型心肌梗死特征性改变(图3-8)(1)S-T段弓背向上抬高,在面向坏死心肌周围损伤区导联出现。(2)病理性Q波,在面向坏死心肌的导联出现,因坏死心肌不能产生动作电位,故心电综合向量背离坏死区,产生病理性Q波。(3)缺血性T波改变,在面向损伤区周周缺血区导联出现,表现为T波倒置,其升支与降支对称,即冠状T。在背离梗死区的导联,表现为镜面效应,即R波增高,S-T段下移,T波高尖。2.动态性改变(1)数小时内无异常或出现异常高大的T波,指向损伤面。(2)数小时后S-T段弓背向上抬高,与高大的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3)数小时到2日内出现病理性Q波、R波降低。(4)如不进行治疗,S-T段抬高将持续数日至2周左右,逐渐下降至基线水平,直立的T波可演变为低平、倒置。(5)数周至数月后,T波呈V形倒置,双支对称,先深后浅,可恢复正常。

第9题:

简述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时心电图监测护理的主要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时心电图监测护理十分重要,是保证介入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介入治疗护理的工作重点。主要临床意义:
(1)心律失常的监测有助于各种心律失常的处理;
(2)观察ST段的变化对判断心肌再灌注的程度,预测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第10题:

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演变的相关导联有()

  • A、Ⅰ
  • B、Ⅱ
  • C、Ⅲ
  • D、aVF
  • E、aVL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