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医嘱的种类并比较其异同。

题目

举例说明医嘱的种类并比较其异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洛可可服饰发展阶段及其样式特征,并比较分析其巴洛克服装的异同。


参考答案:

洛可可时期服装样式集中表现在女装中,整体造型为用紧身胸衣勒细的纤腰和用裙撑增大体积的下半身。黎明期出现了衣服领口开的很大,在背部(后领窝处)有量很大的箱形普利兹褶,呈又宽又长的拖裙形式,走起路来有一种飘飘欲仙的瓦托式罗布;鼎盛期帕尼埃越来越大形成前后扁平,左右横宽的椭圆形,罩在帕尼埃外面先是一条华美的衬裙,然后再罩上外面的罗布,罗布一般前开,上面露出倒三角形的胸衣,胸衣上自上而下按大小顺序排列着一排缎带蝴蝶结,罗布下面A字形打开,露出里面的衬裙,衬裙和罗布上也都装饰着曲曲弯弯的皱褶飞边、蕾丝、缎带蝶结和鲜花,这时还时兴用意大利人造花装饰自己,女人被称为“行走的花园”,领口开的很大,呈四角形,袖子及肘、袖口有三层蕾丝飞边。衰落期巨大形的法国式罗布被波兰式罗布和英国式罗布所取代,帕尼埃消失一种叫托尔纽尔的臀垫出现后臀又一次出现膨臌起来。
(1)巴罗克风格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强有力的艺术风格,重点表现在男装上。服装史上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荷兰风为主,在整体上注意宽松肥大造型,大量运用蕾丝花边。后期以法国宫廷风格为主,盛行于欧洲。一度朝女性味很强的装饰过剩方向发展。短上衣与裙裤的组合,之间有一排环状缎带装饰。缎带是巴罗克式男装装饰的一个显著特点。后又出现市民性贵族服三件套的组合。而女子服装体现出纤细与优美,服饰造型上强调曲线,那变幻的线条,流动的衣褶,不乏男性的力度,缎带、蕾丝、刺绣、饰纽等多种装饰竞相争艳。
(2)洛可可服饰是在巴罗克服饰的基础上发展了纤细轻柔的特点,使服饰更加向女性化方向发展,所以洛可可时期是以女性为中心的艺术风格。而男装中的女性化特征也日见突出。到18世纪中叶,洛可可服饰达到鼎盛,女装更加性感,裙撑又一次出现并且越来越大向前后扁平,左右横宽的椭圆形发展,胸部袒露,美肩外现,大量花边、蕾丝、缎带及人造花用作装饰女人被称为“行走的花园”,到末期,裙撑消失,裙子变得柔软,臀垫取代裙撑,后臀部又一次膨臌起来。头饰更趋于高大华丽,假发更加精巧,整体装饰充满了曲线情趣。
(3)两者之间的比较巴罗克服装进一步突出人的感官效果,体现了男子的阳刚之美,而洛可可时期女性特征的服装大为盛行,曲线精致的饰纹,造成纤弱之气。所以巴罗克那洋溢的生气、庄重的量感和男性的尊大感被洗炼的举止和风流的游戏般的情调,艳丽的纤弱和的女性风格所取代。


第2题:

试述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并比较其异同


答案:
解析:
(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个人人格的基本面貌。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人格的发展就是性(心理性欲)的发展。儿童人格发展分为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和生殖期(青少年期)五个阶段。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艾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框架,但更强调自我的作用,认为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个体人格发展要经过一系列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各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阶段1(0~1岁)信任对怀疑、阶段2(1~3岁)自主对羞怯、阶段3(3~6岁)主动对内疚、阶段4(6~12岁)勤奋对自卑、阶段5(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6(成年初期)亲密对孤独、阶段7(成人中期)繁殖对停滞、阶段8(成年晚期)完美对绝望。 (3)区别: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将人格发展局限于母亲一儿童一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特别强调早期经验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而艾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将个体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渐成的过程。弗洛伊德的阶段只到青春期为止,艾里克森将人格发展阶段扩展到了人的一生。联系: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的继承、扩展与修正。在阶段的划分上,艾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五个阶段的时间划分。在论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上,艾里克森并不排除生物因素的影响。

第3题:

试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和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本内涵,并比较其异同。


正确答案: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内涵是:(1)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人;(2)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用生活来教育;(3)教育是为了改进生活。

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是:(l)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2)学校生活要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吻合;(3)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吻合。

两者比较:(1)共同之处在于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2)不同之处在于,理论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影响不同;对“生活”的理解不同,陶行知强调的是现实社会生活,杜威强调的是体现社会精神的学校生活和儿童生活;对教育的理解不同,陶行知强调的是社会意义上的教育,杜威强调的是学校教育。

第4题:

举例说明比较文件的异同使用哪些命令?


正确答案: comm命令对两个已经排好序的文件进行比较,comm从文件1和文件2中读取正文行进行比较,生成三行输出:在两个文件中都出现的行,仅在文件1中出现的行,仅在文件2中出现的行。如比较当前目录下的已排好序的两文件memo1和memo2的异同用命令:comm memo.1 memo.2。
diff命令比较文本文件,并找出它们的不同。diff命令比comm命令更强大,不要求文件预先排好序。如果两个文件完全一样,该命令不显示任何输出。如比较当前目录下的未排好序的两文件memo1和memo2的异同可用如下命令:diff memo.1 memo.2。

第5题:

简述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各自特点,并比较其异同。


答案:
解析:
发现学习被布鲁纳认为是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1)发现学习的四项原则:①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②要结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③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的难度与逻辑顺序。④确保材料的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2)发现法的实施步骤:①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③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④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说的特点:(1)将学习划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是指学习者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其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2)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3)有意义学习包括四种类型: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和发现学习。(4)强调接受学习: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划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认为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接受而不是发现。接受学习是将教学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心理学上称为内化,就是将教学内容结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便将来能够再现或派作他用。(5)教学原则: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巩固原则、先行组织者策略。两种观点的比较。不同点:(1)强调的学习方式不同。布鲁纳强调发现学习,而奥苏伯尔强调接受学习。(2)学习过程不同。布鲁纳主张从特殊发现到一般发现,而奥苏伯尔强调从对一般的理解到特殊的理解。相同点:(1)他们都是认知学派。(2)他们都强调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重要性。布鲁纳的发现法强调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新知识,奥苏伯尔的接受学习强调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同化作用。事实上,学生发现新知识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的基础上,而是以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的知识为基础。(3)强调学生是在主动地学习。学生同化新知识,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是通过自己头脑积极主动地反映才实现的。因此,两个理论虽然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但是都强调学生认知结构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重建。

第6题:

试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基本内涵,并比较其异同。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内涵是:
(1)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
(2)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用生活来教育。
(3)教育是为了改进生活。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是:
(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2)学校生活要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吻合。
(3)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吻合。两者的异同:
(1)相同点:两者都强调教育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2)不同点:
①理论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影响不同。
②对“生活”的理解不同。陶行知强调的是现实生活,杜威强调的是体现社会精神的学校生活和儿童生活。
③对教育的理解不同。陶行知强调的是社会意义上的教育,杜威强调的是学校教育。

第7题:

试述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并比较其异同。


答案:
解析:
(1)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 ①维果茨基从社会文化因素的角度探讨人类个体认知的发展,认为人的认知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因素和 。会交往。②维果茨基提出符号工具的中介推动人类高级认知机能的发展,强调语言在人类思维发展中的作用。③维果茨基认为认知的发展过程是由外向内的内化过程。④从整体上来说维果茨基是非阶段论者。在语言发展的论述上持阶段论的观点。(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①皮亚杰从个体因素的角度探讨人类个体认知的发展,认为人类的认知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体在环境中探究和与环境互动的结果。②皮亚杰提出个体通过适应和组织等认知机能使图式不断发展起来,图式是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皮亚杰是阶段论者,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所具有的图式类型是不同的。③皮亚杰认为思维引导语言。④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过程是由内向外的展开过程。(3)维果茨基和皮亚杰心理发展观的比较①二者都强调认知的发展是主动建构的过程。②皮亚杰强调认知的发展是主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维果茨基强调认知的发展是主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皮亚杰强调认知的发展是由内向外的展开过程,维果茨基强调认知的发展是由外向内的内化过程。皮亚杰是阶段论者,维果茨基总体上是非阶段论者。皮亚杰强调思维引导语言,维果茨基强调语言在思维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观点虽有所不同,一个是从个体的角度探讨认知的发展,一个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探讨认知的发展,但两种观点并非是矛盾的,我们可从相互补充的视角看待这两种观点。

第8题:

试述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并比较其异同。统考2010研:


答:(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个人人格的基本面貌。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人格的发展就是性(心理性欲)的发展。儿童人格发展分为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和生殖期(青少年期)五个阶段,
(2)艾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框架,但更强调自我的作用,认为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个体人格发展要经过一系列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各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阶段1(0-1岁)信任对怀疑、阶段2(1~3岁)自主对羞怯、阶段3(3-6岁)主动对内疚、阶段4(6~12岁)勤奋对自卑、阶段5(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6(成年初期)亲密对孤独、阶段7(成人中期)繁殖对停滞、阶段8(成年晚期)完美对绝望。
(3)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将人格发展局限于母亲一儿童一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特别强调早期经验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而艾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将个体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渐成的过程;弗洛伊德对人格发展阶段的划分只到青春期为止。而艾里克森则将人格发展阶段扩展到了人的一生。
②联系: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的继承、扩展与修正。

第9题:

借喻和借代有什么异同?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借喻和借代的相同点是都只出现借体,不出现本体。
不同点:①二者的构成基础不同,借喻的构成基础是事物之间的相似关系,借代的构成基础是事物之间的相关性。
②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因而可以还原为明喻格式,借代不能还原。

第10题:

简谈现实主义文论的基本特征并比较其在西欧与俄国的异同。


正确答案: 现实主义文论的主要特征,在于主张客观性、写实性和描摹真切可信的典型性格,在于尊重事理和符合逻辑,它立足当代,差不多是一丝不苟的,包括再现琐碎的生活细节尤其是普通人的辛酸;它力图揭示凡人世界的哲理,把文学视为透析社会的手段,探究世风日颓何以如此普遍并怎样加以规范。
以揭露和批判社会黑暗为主要特征的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在法国、英国和俄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成就,不仅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而且创作起点高、质量好、影响广泛深远。但是在理论方面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在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潮流几乎完全是自发的,所以见不到什么纲领或者宣言之类的文献,就连有意识的阐述也不多见;
法国的现实主义文学运动自觉程度较高,因此理论上也很有建树;
俄国由于国情与西欧不同,如何结束封建农奴制而找到一条新的出路成了最为迫切的问题,这使俄罗斯的思想界异常活跃,大批革命民主主义的进步人士从意识形态的各条途径思考探索,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套完整成熟的现实主义文论体系得以建立,成为19世纪西方文论成果中最令人瞩目的一枝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