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地铁事故的特点和处置措施。

题目

简述地铁事故的特点和处置措施。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事故特点:
1、地铁构筑在地下,与地下建筑有相同的特点,结构复杂。发生事故后,救援行动难以展开。
2、地铁人员集中,疏散出入口少,通道曲折难行,发生事故后容易引发大量人员伤亡。
3、地铁事故往往投入的救援力量多、协调配合困难、装备利用受限。
处置措施:
1、应选择上风方向或靠近事故点一端的车站为主攻方向,展开救援行动。视情在出入口处利用大功率排烟车或移动排烟机排烟。
2、应快速接近事故点,查清事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控制灾情发展。如有烟火、高温,可用喷雾水枪掩护行动。利用破拆工具等清除障碍,开辟救援平台和通道。
3、发生火灾时,要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扑救,迅速控制和扑灭火灾。
4、使用扩张器、牵引器、无齿锯、气动切割器、双向异动切割刀、液压剪切器、液压顶杆等器材装备,迅速救助被困人员。
5、发生施毒事件时,关闭所有空调、通风系统及风亭风道阀等,控制毒气扩散范围。视情启用喷淋(水幕)系统或使用雾状水流、水幕水带、屏封水枪等,形成水幕墙进行阻断、稀释毒气。使用相应药剂进行中和,降解毒气浓度。利用干粉、泡沫、干沙土、水泥、煤粉等覆盖、封堵或吸附毒物,或利用回收桶、密封塑料箱(袋)等进行转移或回收毒物。
6、协助供水、供电、供气部门切断水、电、气供应。
7、对救出的窒息、休克、出血的重、危急伤员应立即移交医疗急救部门进行救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专项预案应急响应中的处置措施,是针对已经发生的事故、事故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明确处置原则和具体要求。()


参考答案:错误

第2题:

简述地铁火灾的特点


正确答案: (1)发烟量大,排烟排热差
(2)客流量大,逃生困难
(3)火情侦察和扑救困难

第3题:

装卸作业人员应根据作业特点掌握预防和处置()、()、()、()、()事故发生的措施和方法。


参考答案:火灾、爆炸、泄漏、中毒、灼伤

第4题:

简述电石事故处置措施。


正确答案: (1)泄漏处置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应急处置人员戴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戴橡胶手套。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用干砂土、水泥粉、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使用无火花工具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转移至安全场所。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减少飞散。与有关技术部门联系,确定清除方法。
(2)灭火方法
在电石遇水或潮湿空气发生火灾时,禁止用水或泡沫灭火。二氧化碳也无效。须用干燥石墨粉或干粉,水泥粉,干黄砂灭火。当大量电石大面积遇水燃烧时,用上述灭火剂扑救有时也难以奏效,必须采取特殊的处置方法,消除危害。
(3)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5题:

简述氨气泄漏事故的特点和处置措施。


正确答案: 事故特点:
(一)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大。液氨一般以喷射状泄漏,由液相变为气相,体积迅速扩大,形成大面积扩散区。
(二)易发生爆炸燃烧。氨气泄漏后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发生爆炸或燃烧。
(三)毒性强,处置难度大。液氨可致皮肤灼伤、眼灼伤,吸入浓度高、量大的氨气能致人死亡。发生泄漏的部位、压力等因素各不相同,灾情复杂、危险性大,处置专业技术要求高。
处置措施:
(一)侦察检测,
1、通过询问、侦察、检测、监测等方法,以及测定风力和风向,掌握泄漏区域气体浓度和扩散方向。
2、查明遇险人员数量、位置和营救路线。
3、查明泄漏容器储量、泄漏部位、泄漏强度,以及安全阀、紧急切断阀、液位计、液相管、气相管、罐体等情况。
4、查明储罐区储罐数量和总储存量、泄漏罐储存量和邻近罐储存量,以及管线、沟渠、下水道布局及走向。
5、了解事故单位已经采取的处置措施、内部消防设施配备及运行、先期疏散抢救人员等情况。
6、查明拟定警戒区内的单位情况、人员数量、地形地物、电源、火源、交通道路等情况。
7、掌握现场及周边的消防水源位置、储量和给水方式。
8、分析评估泄漏扩散的范围、可能引发爆炸燃烧的危险因素及其后果、现场及周边污染等情况。
(二)警戒疏散
1、疏散泄漏区域和扩散可能波及范围内的无关人员。
2、根据侦察检测情况,确定警戒范围,并划分重危区、轻危区、安全*区,设置警戒标志和出入口。严格控制进入警戒区特别是重危区的人员、车辆和物资,进行安全检查,做好记录。
3、根据动态检测结果,适时调整警戒范围。
(三)禁绝火源,切断事故区域内的强弱电源,熄灭火源,停止高热设备,消除警戒区内一切可能引起爆炸燃烧的条件。进入警戒区人员严禁携带、使用移动电话和非防爆通信、照明设备,严禁穿戴化纤类服装和带金属物件的鞋,严禁携带、使用非防爆工具。禁止机动车辆(包括无防爆装置的救援车辆)和非机动车辆随意进入警戒区。
(四)安全防护,进入重危区的人员必须实施一级防护,并采取水枪掩护。现场作业人员的防护等级不得低于二级。
(五)生命救助,组成救生小组,携带救生器材进入重危区和轻危区。采取正确的救助方式,将遇险人员疏散、转移至安全*区。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标识,移交医疗急救部门进行救治。
(六)技术支持,组织事故单位和石油化工、气象、环保、医疗急救等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判断事故状况,提供技术支持,制订抢险救援方案,并参加配合抢险救援行动。
(七)现场供水,制订供水方案,选定水源,选用可靠高效的供水车辆和装备,采取合理的供水方式和方法,保证消防用水量。
(八)稀释降毒,
1、启用事故单位喷淋泵等固定、半固定消防设施。
2、以泄漏点为中心,在储罐、容器的四周设置水幕或喷雾水枪喷射雾状水进行稀释降毒。
3、采用雾状射流形成水幕墙,防止气体向重要目标或危险源扩散。
4、稀释不宜使用直流水,以节约用水、增强稀释降毒效果。
(九)关阀堵漏,
1、生产装置或管道发生泄漏、阀门尚未损坏时,可协助技术人员或在技术人员指导下,使用喷雾水枪掩护,关闭阀门,制止泄漏。
2、罐体、管道、阀门、法兰泄漏,采取相应的堵漏方法实施堵漏。
(十)输转倒罐,
1、烃泵倒罐。在确保现场安全和单位技术人员的参与下,利用车载式或移动式烃泵直接倒罐。烃泵倒罐可分为现场倒罐和异地倒罐两种。
2、惰性气体置换。使用氮气等惰性气体,通过气相阀加压,将事故罐内的氨气置换到其他容器或储罐。
3、利用压力差倒罐。利用水平落差产生的自然压力差将事故罐的氨气导入其他容器、储罐或槽车,降低危险程度。
4、实施倒罐作业时,管线、设备必须做到良好接地。
(十一)化学中和,储罐、容器壁发生小量泄漏,可将泄漏的液氨导流至稀盐酸溶液中,使其中进行中和,形成无危害或微毒废水。
(十二)浸泡水解,运输途中体积较小的液氨钢瓶发生泄漏,又无法制止外泄时,可将钢瓶浸入稀盐酸溶液中进行中和,也可将钢瓶浸入水中。
(十三)洗消处理,
1、在危险区和安全*区交界处设置洗消站。
2、洗消对象。轻度、中度、重度中毒人员在送医院治疗之前必须进行洗消,现场参与抢险人员和救援器材装备在救援行动结束后要全部进行洗消。
3、洗消方法
①化学消毒法:用稀盐酸等酸性物质溶于水中喷洒在染毒区域或受污染物体表面,进行化学中和,形成无毒或低毒物质。
②物理消毒法:用吸附垫、活性炭等具有吸附能力的物质,吸附回收后转移处理。
③简易排毒法:对染毒空气可喷射雾状水进行稀释降毒或用水驱动排烟机吹散降毒,也可对污染区实施暂时封闭,依靠日晒、雨淋、通风等自然条件使有毒物质消失。
4、洗消和处置用水排放必须经过环保部门检测,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十四)现场清理,
1、用喷雾水、蒸气或惰性气体清扫现场内事故罐、管道、低洼地、下水道、沟渠等处,确保不留残液(气)。
2、清点人员,收集、整理器材装备。
3、撤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撤离。

第6题:

地铁灾害事故的处置程序与措施主要包括()。

A.接警出动和个人防护

B.现场询情和侦察检测

C.设立警戒和疏散救生

D.排除险情和现场急救

E.搞好保障和清理移交


正确答案:ABCDE

第7题:

地铁事故处置要点?


正确答案: 灾害特性:1、救援行动难以开展;2、易引发大量人员伤亡;3、协调配合困难、装备利用受限。
处置措施:1、侦查了解被困人员位置、数量及次生灾害发生的可能性;2、应选择上风方向或靠近事故点一端的车站为主攻方向;3、视情在出入口处利用排烟设备排烟;4、设法在第一时间接近事故点,救助被困人员;5、施毒事件时,应关闭所有通风系统,控制毒气扩散范围并进行全面洗消。
可别警示:1、进入内部的救援人员,要随时观察隧道变化,防止垮塌;2伴随有化学灾害事故时,应按照化学灾害事故处置程序进行;3、发现可疑物品时,不得擅自移动;4、疑为爆炸物品时,应迅速覆盖防爆毯,设置警戒线。

第8题:

现场处置方案编制要点和注意事项有()。

A.现场处置方案要有假定的情景描述

B.处置程序根据各类事故特点设定

C.处置措施一定要结合岗位操作规程进行编制


参考答案:ABC

第9题:

现场处置方案编制要点和注意事项有()

  • A、现场处置方案要有假定的情景描述
  • B、处置程序根据各类事故特点设定
  • C、处置措施一定要结合岗位操作规程进行编制

正确答案:A,B,C

第10题:

地铁事故灾难应急处置实行()负责制,城市人民政府是处置事故灾难的主体,要承担处置的首要责任。


正确答案: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