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李某认为,自己一不违法,二不犯罪,法律与自己无关。这个观点的

题目

公民李某认为,自己一不违法,二不犯罪,法律与自己无关。这个观点的错误在于()。

  • A、否认了法律对每个公民的保护和约束作用
  • B、否认了我国是正在建设中的法制社会
  • C、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对立起来
  • D、未正确认识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李某杀死了作恶多端的儿子,认为自己是大义灭亲。按照法律,其行为()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犯罪

C.构成故意杀人罪

D.是对事实的认识错误


参考答案:B, C

第2题:

陈某与方某、郭某等人共同商议报复许某。一日,陈某得知许某一人在家,便纠集郭某、李某、张某携带凶器一同前往许某家。途经方某家门口时,方某的父亲见如此架势,便对其他4人说家里有急事要办,将方某拉回家中,陈某、郭某、李某、张某4人前往许家将许某砍成重伤。第一种观点认为,方某的行为系犯罪中止;第二种观点认为,方某的行为系犯罪未遂;第三种观点认为,方某的行为系犯罪既遂;第四种观点认为方某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问题:分析以上四种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答案:1、方某的行为不属于犯罪中止,因为中止必须是行为人基于自己的意志而停止犯罪的实施,并且还要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出现,在共同犯罪中,不仅行为人要自动中止犯罪,还需要劝说其他共同犯罪人停止犯罪,而本案中的方某不去犯罪的原因不是基于自己的主观意志,而是其父亲把他拉住,而且,方某在自己不去犯罪的情况下,也没有劝说其他共同犯罪人停止犯罪。2、方某的行为也不属于犯罪未遂,因为方某停止犯罪是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其还未着手实施犯罪,虽然停止犯罪的原因是意志以外的原因,但由于不是发生在犯罪实行阶段,不能认定为犯罪未遂。3、方某的行为构成犯罪既遂。在共同犯罪中,实行“一人既遂,全部既遂”、“部分行为承担全部责任”的归责原则,虽然方某自己后来没有参与实施犯罪,而仅仅参与犯罪的预谋,但根据共谋共同正犯的理论,方某的行为也要对许某的重伤负责。因此,方某的行为仍然构成了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既遂。4、方某的不属于犯罪预备,虽然方某是在犯罪预备阶段由于其父亲的制止而没有进一步实施犯罪,表面上看起来符合犯罪预备。但由于方某是参与故意伤害的共同犯罪,不能承担预备犯的刑事责任,而是要与其他共同犯罪人承担犯罪既遂的刑事责任。因此,我赞同方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重伤),而且是犯罪既遂的观点。但由于方某本身最后没有参与犯罪的实施,在共同犯罪中处于次要作用,应该认定为从犯,而且这种情况属于共同犯罪中的共犯脱离关系,应该酌情从轻处罚。

第3题:

张某把20克冰毒寄存在李某家里后离开了,但后来被公安机关查获。由于李某自己不吸毒,张某也承认毒品是他自己放的,没有告诉李某毒品,所以李某不需要负任何法律责任。()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张某看到楼道里的灯线接到了自家的电表上,误认为是电工李某干的,就到李某家大骂,引发一场混战。结果张某的哥哥被李某打断了四颗牙齿。法院一审判决,李某承担六成的责任,赔偿三万余元。
这件事告诉我们()

A.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刑事制裁
B.侵犯公民人格尊严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
C.公民应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D.我国法律不保护违法犯罪分子的权益

答案:A
解析:
通过李某和张某的事情可以知道,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所以选A。

第5题:

文中“不算年轻的年轻人”意指( )。 A.这个人显老,其实很年轻 B.这个人显年轻,其实不年轻 C.这个人其实不年轻,院长觉得自己老,所以认为他年轻 D.这个人其实很年轻,院长觉得自己老,所以认为他也不年轻


正确答案:C

第6题:

甲杀害了乙,乙作恶多端,甲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实质上甲的行为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犯罪

C、构成故意杀人罪

D、是对法律的认识错误


参考答案:CD

第7题:

李某认为自己没病,表明她( )。

(A) 无判断力

(B) 无求治愿望

(C) 无自知力

(D) 不主动求医


正确答案:C

第8题:

在一起诽谤案件中,江某以李某捏造事实,诽谤自己致使自己的名誉受到巨大损害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要求人民法院追究李某的刑事责任。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江某和李某都向法庭提出申请,要求调取新的证据。据此,对于本案,负有证明责任的人员应当是:( )

A.江某

B.李某

C.李某和江某

D.李某仅有责任证明自己不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A
自诉案件中,举证责任由自诉人承担。

第9题:

李某偷得一台冰箱,骗张某说是自己买的,并请其帮忙运输,张某相信,主动帮助李某将冰箱运到李某处,张某的行为()。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犯罪
C.属于窝藏犯罪行为
D.属于受胁迫犯罪行为

答案:A
解析:
张某没有犯罪的动机,不具备犯罪的主观方面,所以不构成犯罪。

第10题:

蔡某很想让副市长张某在自己申请的项目上签字同意,就私下找到副市长张某的妻子李某,送上5万元,并说明了自己的意思。李某接下钱以后,劝张某在蔡某的项目上签字同意,但并没有告诉张某蔡某送钱的事,张某按照程序签字同意了蔡某的项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张某和李某构成受贿罪的共同犯罪
B.张某不构成犯罪,李某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C.张某不构成犯罪,李某构成斡旋受贿罪
D.张某不构成犯罪,李某构成受贿罪


答案:B
解析:
张某不知道蔡某送钱的事实,因此没有收取他人财物并为他人谋取利益的犯罪故意,张某和李某不可能构成受贿罪的共犯。根据(刑法 第388条之一的规定,李某构成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