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狂草墨迹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继承与发展?

题目

著名的狂草墨迹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继承与发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什么叫小草、大草、狂草?它们之间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大草、小草、狂草,都属草书,都具有结构省简,点画属连,书写迅便等特点,都属于今草范围。这也是它们的相同点。但是它们还各自有其独特体貌,互有差别。其不同点是:小草是今草中体型较小的一种草书,且点画虽简省损益,但仍比较容易辨认,点画及字里行间的连绵萦带较少,变化不大,法度比较分明的一种草书,与大草相对而名之曰“小草”;大草是今草中体势更放纵的一种书体,笔画更简省,结体及章法之间的连绵映带,变化较大,萦连关系更加微妙。因此,这种字体,虽有其严格的替代法度,仍不易辨认,与小草对称而称之谓大草。也有人把更为放纵变化,更不易辨认的“狂草”称为大草的。清代曾一贞、张廷相说:“张伯英艺益(章草)从而肆之,连环钩锁,神化无穷,谓之‘大草’。”认为是张芝学习章草并使之更加放纵恣肆而创出大草的。清冯班在其《钝吟书要》中在谈学习草法时说:“草书全用小王,大草书用羲之法,如狂草,学旭不如学素。”对大草、小草、狂草进行了区别。
狂草,是最为恣肆放纵的草书。一般认为是唐代张旭所创。其笔画简省连绵,常一笔数字,甚至一笔一行,隔行之间亦气势属连。由于其变化多端能运用各种轻、重、疾、徐、浓、淡、枯、润的笔墨变化,能表达各种不同的情感、意象。这类书体多是书家一时兴来之作,已近乎纯抽象的线的符号,使观者能在其中产生出种种联想,得到各不相同的感情上的共鸣和震荡。故这类书体历来为人们赞叹、称颂和热爱,历久而不衰。如唐代韩愈在其《送高闲上人序》中所说:“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出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清代石涛也说:能纳天地万事万物于一画之中。因此,草书,特别是狂草,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超逸的形式之一。明赵宦光说:“狂草,如张芝、张旭、怀素诸帖是也。”实际把大草与狂草混称为一种书体了。

第2题:

何谓森林区划与林业区划,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正确答案: 林业区划:是根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森林资源和林业生产的特点,对林业进行地理分区,确定总体和分区的林业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和重点、林业方针和关键性措施。
森林区划:是针对森林调查规划、森林资源管理、行政管理以及林业生产措施而进行的空间秩序的安排。
林业区划具有相对稳定性,在较长的时间内起作用,森林区划是在林业区划的指导下具体地域上的落实;林业区划一般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而森林区划一般与行政区划是一致的。

第3题:

主要的良种生产基地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区别?


正确答案:(1)母树林以生产大量播种品质好、遗传品质有一定程度改善的林木种子的林分,是在现有的天然林或人工林分中选择优良林分,进行去劣留优,逐步改建和加强管理的基础上建成的初级良种基地(2)种子园以经过选择的无性系或家系组成的人工林,是用有性或无性方法繁殖人工选择的优良个体或用其他育种法培育出的新品种的植株建立的良种基地。(3)采穗圃是提供优质种条的繁殖圃,是用优树或优良无性系做材料,生产遗传品质优良的无性繁殖材料的林木良种繁殖场。

第4题:

离中趋势指标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区别?


正确答案: 常用的标志变异指标主要有全距、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离散系数。全距、平均差和标准差都是反映标志值变异程度的绝对指标,其数值的大小不仅受标志值变动程度的影响,而且也受平均水平高低的影响。离散系数是对比分析不同平均水平总体的标志值变异程度,不能直接用平均差或标准差比较,而应消除计量单位不同或水平高低不等的影响,计算能够反映标志变动度的相对指标。

第5题:

原发性肝癌的肉眼类型有哪些?它们与肝硬化有何关系?


正确答案: 肉眼类型可分为3型:
(1)巨块型:常不合并或仅合并轻度肝硬化。
(2)多结节型:最常见,通常合并肝硬化。
(3)弥漫型:常发生于肝硬化的基础上。

第6题: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应用有哪些,简要介绍一下这些应用,并说明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正确答案: 清洁生产:(企业层次)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性的环境策略,以减少其对人类及环境可能的危害。
生态工业:(企业群落层次)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工业,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融合使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高效产出或持续利用。
循环经济:(国民经济层次)对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的简称,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第7题:

种子中主要的贮藏物质有哪些?它们的合成与积累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种子中主要的贮藏物质有淀粉、蛋白质和脂类,分别积累在淀粉体、蛋白体和圆球体中。
①淀粉合成与积累的特点是:淀粉合成的葡萄糖引物为ADPG,而ADPG是由运进胚乳或子叶中的蔗糖或己糖转化来的。淀粉种子成熟过程中,可溶性糖浓度逐渐降低,而淀粉含量不断升高。
②蛋白质合成与积累的特点:种子中贮藏蛋白合成的原料是来自营养器官输入的氨基酸和酰胺。在种子发育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蛋白质合成,在胚胎发生期,主要合成与胚分化有关的蛋白质;在种子形成期,主要合成与贮藏物质积累有关的蛋白质;而在成熟休止期主要合成与种子休眠与耐脱水有关的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蛋白(LEA)。
③脂类合成与积累的特点:合成脂肪的原料是磷酸甘油和脂酰CoA。在油料种子发育过程中,首先积累可溶性糖和淀粉,其后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脂肪,种子发育时先形成饱和脂肪酸,然后转变为不饱和脂肪酸,先期形成的游离脂肪酸在种子成熟过程中逐渐形成复杂的油脂。

第8题:

什么是宪法与宪政?它们与法治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它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国家内部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的变化对宪法的发展变化起着直接作用,同时国际关系也对宪法发展趋势有所影响。


宪政是一种以法治为形式、以民主为基础、以分权制衡为手段、以个人自由为宗旨的政治体制。按照学者萨托利的说法,只有当一部宪法是以保障个人自由为目的的“保障性宪法”,并能够得到有效施行和维护的时候,施行这样的《宪法》才能称之为宪政。

宪政和宪法的关系:
宪政的概念:是指一种在宪法之下使政治运作法律化的理念或理想状态,它要求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被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宪政的实施首先要限制政府的权力,同时要保障公民的权利。
  (1)宪政以“法之法”的宪法为基础;
  (2)宪政意味着对于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制度安排,它保障公民权利并制约政府权力;
  (3)宪政是法治的政治秩序;
  (4)宪政包含着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
   宪法的概念:宪法是法的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宪法是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政和宪法的关系:
    从根本上讲,宪政确立与否,不仅仅取决于拥有一部有形的宪法,而更重要的在于与宪政的基本要求相统一的宪法的从价值基础、政权结构及其保障机制等实质内容。
    在形式上,宪政有赖于宪法;而在理念上,宪法形式也脱离不了人们对宪政所追求的理想价值成分。宪法一旦颁行就成为实施宪政的依据,指导宪政建设的运行。而宪政所负的使命是,既要实施宪法,又要完善发展宪法。这里,宪法和宪政具有形式和内容的辩证统一关系。宪政对于宪法的意义在于,首先它是防止列宁所说的“虚假宪法”产生的唯一手段。
    列宁指出:“当法律同现实脱节的时候,宪法是虚假的;当它们是一致的时候,宪法便不是虚假的。”宪政是宪法的支柱、动力和灵魂,有宪法而无宪政,宪法便失去其真实性、有效性;
    其次,宪政是验证宪法“正当性”的关键环节。宪法的“正当性”特指宪法内蕴的应然价值取向,宪法规范应体现公认的立宪主义的宪法观念和精神,表达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总之,实行宪政在正常的条件下,固然是以正当性的宪法为前提,无宪法即无宪政,正当性的宪法是宪政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而宪政又是宪法的灵魂所在。没有宪政动作,宪法就徒有其名,虚有其表。宪法是依赖宪政来得以实施、维护和发展完善的。宪法权威的树立,宪法的实施、完善和发展是寓于宪政之中的。

2.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一、宪政的概念和特征

近现代意义的“宪政”也称“民主宪政”、“立宪政体”。在中外学者、政治家中,对它的含义概括也不尽相同。尽管如此,在宪政与宪法紧密相连以及宪政的核心是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也就是实行民主政治等方面则认识一致。

因此,我们可以将宪政概括为,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而且,在理解和分析宪政问题时,还必须把握宪政的以下主要特征:

(一)、宪法实施是建立宪政的基本途径

尽管宪法是宪政的前提,但有宪法却不一定有宪政,这里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宪法制定出来后能否实施,如果在政治实践中,宪法得到严格的遵守和执行,各种基本社会关系都得到宪法有效的规范和调整,那么不仅宪法得到了很好的实施,而且宪政也得到了很好的建设。实施宪法的过程也就是建立宪政的过程。因此,宪法实施是建立宪政的基本途径。

(二)、建立有限政府是宪政的基本精神

权利制约权力是宪法的核心。这一核心在政治实践中的集中表现,就是一切公共权力的合法性都植根于宪法之中。概言之,即必须建立有限政府。因此,建立有限政府应该是宪政的基本精神。这一精神具体表现为两个宪政原则:一是公共权力是人们通过宪法授予的,不得行使宪法没有给予的和禁止行使的权力:二是公共权力不得侵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而且有义务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三)、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是宪政的集中表现

虽然建立有限政府是宪政的基本精神,但权力的诱惑和人性的弱点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公民的权利,从而最终冲击着宪政的基本精神。与此同时,尽管实施宪法是建立宪政的基本途径,但宪政能否真正建立起来,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宪法实施状况。因此,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取决于一个问题的落实,即能否真正树立起宪法的最高权威。如果宪法在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真正具有最高法律效力,那么,公共权力的限制、公民权利的实现也就有了坚实的保障,而宪政也就能最终建立起来。因此可以说,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是宪政的集中表现。

二、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宪法与宪政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则是宪法的生命。也可以说,宪法是静态的宪政,宪政是动态的宪法。因此,宪法的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立宪的目的就是宪政的目的;没有宪法就谈不上宪政,而离开了宪政,宪法则成了一纸空文。一般说来,宪法与宪政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都是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表现,都以限制国家权力、保障人权为目的。


宪政与法治的目的不尽相同。这是由宪法不同于普通法律的性质所决定的。
所谓“宪政”(constitutionalism),是指一种使政治运作法律化的理念或理想状态,它要求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被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简单地说,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就和法律与法治的关系一样:认真对待法律,使之真正成为约束公民行为的规则,社会就实现了法治;认真对待宪法,把宪法真正作为“法”——“更高的法”,并控制所有的政府权力——包括立法权力,国家就实现了宪政。
  归根结底,宪法与宪政是一回事。在“有宪法而无宪政”的国家里,宪法其实配不上“法”的称号。当然,宪法并不是普通的法,而是“更高的法”,控制着所有其它法律规范的意义;但只有宪法首先成为真正的“法”,国家才进入了宪政状态。
 宪法是“更高的法”(higher law,有时译为“高级法”),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对我们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宪法首先是“法”;其次,它才可能是“更高的法”,或“基本法”或“根本大法”——这些称呼对我们其实是太熟悉了,以至已经不能引起我们多大兴趣。但这两层意思确实紧密交织在一起:论证了宪法是“法”,自然也就论证了宪法是“更高的法”。因此,它们必须放在一起讨论。
法治中的“法”上升到宪法,法治也就自然上升到了宪政的高度。在这个意义上,宪政是法治的最高形式。但法治和宪政又存在着一种辨证关系,因为宪法毕竟是特殊的“更高的法”。宪法和普通法律同样具备实际效力,但同时又控制着普通法律的意义。因此,宪政是法治的最高形式,但同时又是对法治的一种制约;如下所述,宪法的作用在于防止那些过分严厉的“恶法”成为法律。然而,如果不能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宪法审查机构轻易宣布议会制定的法案无效,宪政则有可能削弱法治并损害民主。
你好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法律和根本大法,其他的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宪政的意思以宪法来治理国家。简单来说就是有宪法的国家就是宪政国家。
法治意思就是依法治国,宪政和宪法是法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但不是说有了宪法和宪政就是法治国家了,不过只要是法治国家必然就有宪政和宪法。

第9题:

自晋代以来,凡善书者没有不工行书的,现存的著名行书墨迹有哪些,它们表现了怎样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行书是介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比楷书简便,又不似草书难认,也易于抒发感情,体变既多,伸缩性又大,常常借助其它书体的笔势来发挥艺术效果,因此,人们都喜欢写行书。至晋代以来,凡是善书者没有不工行书的。历代行书法帖,除了刻帖而外,还有大量的墨迹存世,择其著名的,有代表性的进行介绍。《伯远帖》,东晋王珣书,是魏晋书法家存留至今最可靠的真迹。共计五行,四十七字。书法峭劲遒逸,谨严纵肆。董其昌说:“王珣书潇洒古淡,东晋风流,宛然在目。”其书风和王羲之早期作品《姨母帖》相近,与王羲之后期的新体结字迥然不同。《伯远帖》应属于晋代早期的书法风格。
《兰亭序》,东晋王羲之书。王羲之因书艺杰出被后世尊为“书圣”,在他传世的作品中,以行书《兰亭序》为第一,这是古今所公认的。《兰亭序》原本被唐太宗陪葬昭陵,现在流传在世的墨迹本,均是后人临摹本,其中著名的有《褚遂良摹兰亭序》、《虞世南摹兰亭序》、《黄绢本兰亭序》、《神龙本兰亭序》(冯承素摹本)等等。我们从这些墨迹本中,大体还能追寻到原迹的精神面貌。《兰亭序》布局完美,结构精巧,点画富于变化,重字俱构别体,笔法清新俊逸,有“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意境,其书风总属秀美范畴。现存王羲之行书墨迹,还有《丧乱帖》、《二谢帖》、《快雪时晴帖》、《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修载帖》、《何如帖》、《奉桔帖》、《姨母帖》,均系唐人钩摹本。
《鸭头丸帖》,晋王献之书,行书二行,文为:“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是传世著名的墨迹。其书用笔拓宕开廓,情驰神纵,人称“外拓”笔法,与乃父王羲之“内敛”笔法有明显之别,笔势飞动雄武,表现了壮美的书风。王献之存世行书墨迹还有《中秋帖》、《东山帖》、《廿九日帖》,前两帖疑为米芾临本。《汝南公主墓志》,为唐虞世南书,行书草稿十八行,行十二至十五字不等。其书笔势圆活,外柔内刚,体态温润俊秀,遒媚不凡。明王世贞评其书为“萧散虚和,风流姿态,种种有笔外意。”明显地受了江左风貌的影响,体现出初唐风范。一些用笔米芾与之相近,故后世有米临之说。
《梦奠帖》,唐欧阳询书,行书九行,共七十八字。其书用笔劲瘦刻厉,森森然若武库之戈戟,结体以险绝为平,以奇极为正,乃晚年得意的作品,无怪乎前人评此帖为欧书行书第一。欧阳询还有行书墨迹《卜商帖》、《千字文》、《张翰帖》,疑为摹本,风格与《梦奠帖》相近。纵观四帖,其结体用笔多从北碑中来,是北派书风影响初唐书法的典型。
到了明、清两代,擅长行书的书家不少,其中不乏能自出机抒、独成一家者,如书风遒劲俊美的文征明;风神潇洒古淡的董其昌;雄浑峭拔、飞腾放浪的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王铎、傅山;貌丰骨劲、味厚神藏的刘墉;骨格清逸、秀韵天成的王文治;参篆隶笔意、似屈铁盘金的何绍基等。他们所遗行书墨迹甚多,要见其影印本亦甚易。

第10题:

东晋时期的著名墓志、刻石有哪些?它们的书体有何特征?


正确答案: 比较著名的有《谢鲲墓志》,1964年出土于南京中华门外,此志全文为隶书,在体势上变扁为方,笔画中的波挑不明显,减弱了隶势而增加了楷态。
1965年南京燕子矶出土的《王兴之夫妇墓志》,隶不隶,楷不楷,可视为隶楷美术字,结体尚有拙趣。《张镇夫妇墓志》1979年出土于江苏吴县,其书体属于由隶向楷过渡的书体,笔画无起落粗细变化,刻写简单直露。1988年南京北郊出土的《王仙之墓志》、《王建之夫妇墓志》转折收笔处都有隶书的特征。
比较著名的刻石,有《爨宝子碑》楷隶相参,点画中的收笔如隶书的波挑,方折锋利的点画棱角,明显是刻手的发挥,此碑整齐中有错落,奇巧而显异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