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是谁说的?作何解释?

题目

“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是谁说的?作何解释?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用笔、结字、布局上,米芾的心得体会怎样?


正确答案: 在用笔上,他说:“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所以古人书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其次要得笔,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又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
又书非以使毫,使毫行墨而已,其浑然天成如莼丝是也。又得笔,则虽细为丝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此虽心得,亦可学。”(《群玉堂法帖》卷八)认为“把(执)笔”要轻,要“得笔”,要“笔笔不同”,要“使毫行墨”笔迹自必圆美。又云“以腕着纸,则笔端有指力无臂力”。是说写字者的力量,通过手臂达到毫端,故须悬手提笔;而要使力量贯注毫端,则其间执笔是个重大关键。故学书重此,就是这个道理。
在结字、布局方面,米芾认为结字要从笔形、笔画的繁简疏密以及字的大小,布局要从整体的气势安排上来着眼考虑问题。如前所说“‘三’字三画异”外,他在《海岳名言》中还这样说道:“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又说“……写大字……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认为“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张颠教颜真卿谬论。盖字自有大小相称,且如写‘太一之殿’,作四窠分,岂可将‘一’字肥满一窠,以对‘殿’字乎!盖自有相称,大小不展促也。余尝书‘天庆之观’,‘天’、‘之’字皆四笔,‘庆’、‘观’字多画在下,各随其相称写之,挂起气势自带过,皆如大小一般,真有飞动之势也”。可见他论结构反对大小一律,论布局要气势飞动的主张。

第2题:

《论语》中“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坚”字作何解释?()

  • A、坚硬
  • B、坚定
  • C、坚深

正确答案:C

第3题:

下列关于赵孟頫对书法观点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饮食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B、学术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C、强调书法的品格来源于人的品格

D、“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是其形容王羲之书法的话。


正确答案:D

第4题:

怎样正确认识和理解“用笔千古不易”?


正确答案: 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提出“用笔千古不易”以来,至今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绝大多数认为,用笔千古不易,就是笔法千古不易。这是把用笔和笔法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用笔千古不易”,是包括“笔法”、“笔势”、“笔意”在内的总原则。一个书家,必须精通笔法(不管你运用什么样的笔法),必须精于势的构筑(不管你构筑什么样的势态),必须具有“意”的冶铸(不管你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如此,才算懂得“用笔”或会“用笔”。所以说”“用笔千古不易”,决非仅仅指笔法而言,因为从古往今来书家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笔法并非“千古不易”,而是千变万化的。每个书家因性情不同、审美情趣不同,理想和追求不同,都在不同程度上运用着不同的技巧,巧妙而精到地运用着笔法,进行着势的构筑和意的创造,没有这些,就不能叫做书法艺术。然而,这些属于“用笔”这个概念。因此说“用笔千古不易”是对的,因为“用笔”和“笔法”不是一个概念。弄清这一点,一切都好办了。作为一个书家,必须懂得用笔,亦即对笔法、笔势、笔意的认识、理解、把握和运用,否则就够不上一个书家,也不可能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用笔千古不易”,是对书法家说的,对书法艺术说的。
由于“用笔”这个概念包含着笔法、笔势、笔意这几个重要内容,这是书法艺术的内核,所以才受到历代书家的高度重视,因此,有“书法以用笔为上”和“用笔千古不易”之说出。在书法艺术中,有时一笔就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活生生的形象,如“婉若游龙”、“飘若游云”、“鸾舞蛇惊之态”、“百岁枯藤”等等,这里蕴含着“意”,笔法、笔势、笔意,有机结合而不可分,这正是巧妙而精到的用笔所达到的境界。
倘若把“用笔”理解为“笔法”,即用笔等同于笔法,那么,笔法仅是技巧,只能写出比较优美的字,还不可能创造出具有魅力的、以至于令人激动不已的艺术作品。我们再看看,前代书家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用笔”这个概念的。晋王羲之《书论》云:“夫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敧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这里所说的“用笔”,不是指笔法,其“有偃有仰、有敧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是说笔势,以及由势而引伸出来的意趣。
唐张怀瓘《玉堂禁经·结裹法》云:“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苟守一途,即为未得。”这里“裹束”是指结字,“识势”是指整幅作品的大势,即布局,“用笔”即指笔法、笔势、笔意神采,而非仅仅是指笔法而言。
明解缙《春雨杂述·书学详说》云:“今书之美自钟、王,其功在执笔用笔。”钟、王书之优美,决非仅仅因笔法精到所致,所以这里所说的“用笔”也是指笔法、笔势、笔意而言。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云:“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苟非多阅古书,多临古帖,融会于胸次,未易指挥如意也。”这里所说“用笔之妙关性灵”,并指出书法艺术必须基于学问、修养,要有雄厚的知识积累,方能指挥如意。其“用笔”之意包含着个性、情感、学问、修养,这正是书法中的“意”亦即神韵和情性。

第5题:

“结字须令整齐中有参差”是谁说的?


正确答案: “结字须令整齐中有参差”,这也是王澍在《论书剩语》中所说的话。关于结字,他还认为:“作字不可豫(预)立间架,长短大小,字各有体,因其体势之自然,与为消息。”并接着说:“有意整齐与有意变化,皆是一方死法。”“不可豫立间架”一句,与王羲之《书论》所说的“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恰恰相反,足补前人说法的不足。因为“未作之始”,如果“结思成矣”的话,在创作的落笔之后却又常会出现‘和原构想不同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就势必要临时应救,那就是“因其体势之自然,与为消息”了。善于学习的人,若将两者结合起来,那就全面了。但如若在落笔创作之前一点也不“结思”,则又会堕入另外一偏的。
再则,他论结字还谈到姿态说:“古人书鲜有不具姿态者,虽峭劲如率更,遒古如鲁公,要其风度,正自和明悦畅。一涉枯朽,则筋骨而具,精神亡矣。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以为人。”从古人书法的具有“姿态”说到写字“枯朽”的弊病,然后托出作字要像人那样,必需具备“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否则便不成书。虽然无多新意,但开掘似又深了一层。

第6题:

《春秋》用笔严谨,褒则称字,贬则称名,其引文用笔,常用一字寓意褒贬,微言大义。


正确答案:正确

第7题:

临帖,即在摹帖的基础上,对帖字的用笔、结字规律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对着帖写。临帖有()这几种方法。

  • A、对临
  • B、格临
  • C、背临
  • D、向临

正确答案:A,B,C

第8题:

赵孟頫为什么要提出“用笔千古不易”的观点?它代表了什么样的艺术思潮,它渊源于哪里,它的本质是什么?


正确答案: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称:“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其中以“用笔千古不易”一语对后世影响颇大,它的意思是说用笔的方法永远不变,或是“古今来所有写字的笔法是一致的”。不少人把它奉为金科玉律,颂扬它是“至理名言”,因此,我们必须对它进行一番仔细的考察。赵孟頫提出“用笔千古不易”的直接因素是为了反对宋人对笔法的自由化。宋代的书法家们认为唐人森严的笔法使他们的艺术个性受到束缚,而主张笔法自由化。苏轼称“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黄庭坚亦说“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在实践中,宋代书家们以各自对用笔的理解和探索,表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笔法,而促使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这种自由化的笔法,到了书法潮流进入复古时期的元代,遭到了坚决的反对,认为这是丢掉了古法,所以赵孟頫就提出了“用笔千古不易”的复古观点。其实《传授笔法人名》里的记载是牵强附会的,只要稍加考证,就会发觉它站不住脚。我们认为,笔法是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它虽然可以相互传授,但是它的发展主要靠创造。《传授笔法人名》里载蔡邕笔法授于神人,显然荒谬,但他的飞白笔法确是在鸿都门“见役人以垩帚成字”受到启发而创造出来的。就连二王父子的笔法也不同,王羲之是“内擫”笔法,王献之是“外拓”笔法,考其来源,也是各自创造的结果。至于张旭的“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的笔法,邬彤的“古钗脚”笔法,颜真卿的“屋漏痕”笔法,更有可靠文献说明其来源于勤学和精思中出现的“顿悟”。这里不一一细说,仅此可了解《传授笔法人名》是极其片面和不可靠,用笔也不是千古不易的。
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在汉末以前,书法艺术处于发生期和形成期阶段,笔法是随着文字的衍变而变化的;在汉末以后,书法已经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由于在艺术风格上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导致其形式和方法的不断改变,当它每一次新书风的出现时,都伴随着一次探索新笔法的热潮,而新笔法的成功,又促使了新书风的形成。笔法是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而同步发展的。但是,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的观点却认为正确的笔法只有一种,而且是永远不变的。这种用孤立、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历史的发展,是书学史上唯心主义艺术观的一例。

第9题:

用笔“要使秀处如铁,嫩处如金”是谁说的,此话怎解?


正确答案:用笔“要使秀处如铁,嫩处如金”是清代书家吴德旋在《初月楼论书随笔》中所说的话。原文是:“书家贵下笔老重,所以救轻靡之病也。然一味苍辣,又是因药发病。要使秀处如铁,嫩处如金,方为用笔之妙。”大意是说,书法要下笔既“老”且“重”。目的是为了救“轻靡之病”,但如果为了“老重”而一味的在“苍辣”上做文章,又会矫枉过正,好像吃药治病一般,药吃过头反而会“因药发病的。那末怎么才能算是恰到好处呢?那就非得“秀处如铁,嫩处如金”不可了。“秀处如铁,嫩处如金”是辩证的说法,意思是说下笔既要“老重”,但又不可“一味苍辣”,要在“苍辣”中透出“秀”、“嫩”的清气来;但反过头来,要注意的是,“秀”、“嫩”也和刚才所说的“老辣”一样,不能只是一味的“秀”、“嫩”,而要于“秀”“嫩”之中保持着一种“如铁”、“如金”的“老重”气象。所以说:“要使秀处如铁,嫩处如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算是得“用笔之妙”了。

第10题:

“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而异”书法名言是元代大书法家()提出的。


正确答案:赵孟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