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题目

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诗句所描绘的隋唐经济状况,其中对经济持续发展明显不利的是()

A.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B.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流

C.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D.海将盐作雪,山用火耕田


参考答案:D

第2题:

阅读《山居秋暝》回答下列问题: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如何理解这首诗中以动写静、动静相衬的表现手法
(2)分析《山居秋暝》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诗中有画”的特点。
(3)诗中哪几句使用了对仗
(4)这首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答案:
解析:
(1)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用以动写静、动静相衬的手法,描写出山村宁静优美的景色。 傍晚,秋雨过后,明月初照,清新而静谧。但诗人并没有一味写山村如何宁静,而是写静中之动,写清泉在石上流淌,写洗衣女子在竹林中说笑,写渔船归来搅动莲花,给这幽静的画面平添了生趣,多了一种宜人的情调。动静互相映衬,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2)《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鲜明地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画家的眼光来观察景物,并在诗中成功地绘出完整的画面。开头两句就给这幅画定下了暗淡而清新的色调:秋天的傍晚,刚刚下过雨。三四句写景,月光从松树的缝隙照到地上,清泉从石上流过。五六句写景和人,竹林中女子,莲花中的渔船。诗中既有总体的色调渲染,又有具体的景物描写,山月、清泉、竹林、莲花、浣女、渔舟,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3)五言律诗中间两联要求使用对仗,如三四句“明月”对“清泉”,“松间”对“石上”,“照”对“流”;五六句“竹喧”对“莲动”,“归”对“下”,“浣女”对“渔舟”。 (4)在这优美的画卷中,充满着宜人的情趣,表明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第3题:

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A.陶渊明: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

B.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山居秋暝》

C.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D.白居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正确答案:C
题干词项的关系是作者、诗句及诗名,只有C项符合。A项作者是孟浩然,B项诗名是《春晓》,D项作者是王维。

第4题:

阅读《山居秋暝》回答下列问题: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蓬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如何理解这首诗中以动写静、动静相衬的表现手法?


正确答案: 明月清泉是静写,月照泉流是动态。其中颈联动态描写最突出。两者相互映衬。

第5题:

唐代诗人()在其诗歌创作中很好地体现了诗画意境统一的观念。“诗中有画”是他诗歌作品的艺术特征。

A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王维


D

第6题:

下列诗句与其所描述的生产活动对应错误的是:


A.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能移霖雨功,自致禾苗稔——农田灌溉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酿酒
C.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微红夕如灭,短焰复相连——烧畲
D.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刺绣

答案:B
解析:
B选项出自李白的《秋浦歌》,描写的是秋浦夜晚冶炼的劳动场面。故本题答案选B。

第7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问题:
(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 请做简要分析。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案:
解析:
(1)同:孤独。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2)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第8题:

阅读《山居秋暝》,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如何理解这首诗中以动写静、动静相衬的表现手法?


正确答案:
这首诗最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用以动写静、动静相衬的手法,写出了山村宁静优美的景色。傍晚,秋雨过后,明月初照,清新而静谧。但诗人并没有一味写出山村如何宁静,而是写静中之动,写清泉在石上流淌,写洗衣女子在竹林中说笑,写渔船归来搅动莲花,给这幽静的画面增添了一些生趣,多了一种宜人的情调。动静互相映衬,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第9题: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炉火照天地“的下一句是什么?


正确答案: 红星乱紫烟

第10题:

分析《山居秋暝》以动写静、动静相衬的艺术手法。


正确答案: 本诗描绘山间傍晚优美的秋景,诗中所展现的,都是诗人在静观中所捕捉到的形象。“静”是基础,是神髓,没有静也就没有美。为了突出静、刻画静,诗人运用了以动写静、动静相衬的艺术手法。以动态为静态服务,以声息为宁静服务,是本诗处理动静关系的一大特色。颔联是静态写景,颈联写的是动态景物,以动衬静,衬托出山间万籁俱寂、万物静止的意境。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