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发生的相同原因是()

题目

“七国之乱”、“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发生的相同原因是()

  • A、中央政府统治腐朽
  • B、地方势力膨胀的结果
  • C、皇帝荒废朝政的结果
  • D、朝廷兵力空虚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我国古代历史上由于分封所引发诸侯叛乱有()

A.安史之乱

B.七国之乱

C.八王之乱

D.靖难之变


参考答案:B, C, D

第2题:

导致表1中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玄武门之变
B.安史之乱
C.藩镇割据
D.黄巢起义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安史之乱的影响。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后,由于战争导致的人口减少和农民起义运动的爆发,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即材料中表格所呈现的754年到760年户口和人口数减少。故B项正确。

A项:玄武门之变是公元626年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并继承皇帝位,即为唐太宗。与题干中的内容不符合,排除。

C项:藩镇割据是指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唐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节度使在军事、财政、人事等方面不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成为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题干中户口数与人口数的减少与藩镇割据没有必然的联系,与题干中的内容不符合,排除。

D项: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但由于长期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后方,缺乏经济上的保障和群众基础,故而很难持久下去,使起义军最后失败。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合,排除。

第3题:

迫使中华经济文化重心向东南推进的不包括( )。

A.永嘉之乱

B.安史之乱

C.靖康之难

D.七国之乱


正确答案:D

第4题:

公元757年,杜甫身陷长安,国事家愁涌上心头,挥笔写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造成“国破”的直接原因是: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陈桥兵变
D.七国之乱

答案:A
解析:

第5题:

下列事件与相关人物对应错误的是( )。

A.三藩之乱:吴三桂、康熙
B.七国之乱:吴王刘濞、汉景帝
C.八王之乱:苻坚、谢玄
D.安史之乱:郭子仪、史思明

答案:C
解析:
C项,与苻坚、谢玄相关的历史事件主要是“淝水之战”。八王之乱是西晋时统治阶层历时16年(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

第6题:

导致下表中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玄武门之变

B.安史之乱

C.藩镇割据

D.黄巢起义

答案:B
解析: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至763年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导致北方地区大量人口丧生、流离失所,很多人选择南迁躲避战祸,唐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度也大大削弱,因战祸丧生、逃亡、隐迹、托庇于豪强的人口众多,所以官方统计人口大量下降。

第7题:

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在此之后,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A.安史之乱
B.七国之乱
C.黄巾起义
D.淝水之战

答案:A
解析:
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日渐腐败。755年,节度使安禄山趁唐朝内地兵力空虚,政局混乱,在范阳起兵叛乱,攻占洛阳、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直至763年,唐朝才平息叛乱。这场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故本题选A。

第8题:

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

A、天宝危机

B、安史之乱

C、藩镇割据

D、宦官专权


参考答案:B

第9题:

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安史之乱"
D.藩镇割据

答案:C
解析:
暂无解析

第10题:

从下列各组史实中选出性质相同、后果相反的一组是()。

  • A、七国之乱和土木堡之变
  • B、白登之围与靖康之役
  • C、安史之乱与靖康之变
  • D、七国之乱与安史之乱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