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第1题:
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直接受益者是( )。
第2题:
对比北魏、隋、唐的均田制,并分析其异同。
均田制的推行,是从北魏开始的。它是由国家把掌握的无主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自耕农耕种的一种土地制度。这里所谓的均田并不是平均所有的土地,只是把国家掌握的无主地和荒地进行有限度的还授而已。所以均田制的实施,一开始就是不彻底的,它并没有触犯地主土地私有制。就此点而言,北魏、隋、唐的均田制都是一脉相承的。虽然如此,均田制的实行,仍有着巨大的经济意义。因为它有利于政府把失去土地的农民组织起来,安插到国家掌握的土地上劳动。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保证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经济剥削,增加了国家收入,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北魏、隋、唐的均田制都有相同的作用。但是唐代的均田制,相比北魏和隋,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1)就授田的对象来说,唐比北魏、隋的范围更加缩小。北魏的均田制中,妇女、奴婢、牛都有受田的权力。直到隋初,妇女和奴婢仍有受田权力。到隋炀帝时,才罢免了妇女和奴婢的受田权力。到了唐朝,由于国家控制的土地进一步减少,所以除寡妻妾外,一般妇女不受田,奴婢、牛都被排除出受田范围。
(2)就授田的数量来说,唐也大大减少。隋朝,一夫一妇授田140亩,而唐妇女不受田,每个成丁仅受田100亩。而且足额受田的成丁的年龄也作了推迟。北魏是15——71,隋是18-60,唐18-56岁。这样就把1/3的男子排除出了足额受田的范围之外。
(3)唐朝也增加了对一些人的授田。如僧尼道士女冠和工商业者可以授田。这在以前是不曾有过的。说明了唐代寺观占田和商贾兼并土地的情形有所发展。他们的身份在上升,唐政府只好承认这个既成事实。也说明唐统治者,需要借助宗教来维护其统治。
(4)唐朝对贵族官僚受田的规定比北魏和隋更加详细完备。所有的贵族官僚都可受田,并且普遍可受永业田。说明唐朝均田制是维护和加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土地制度。
(5)唐朝均田制最突出的变化,是对土地买卖的限制进一步放松。法令上公开允许买卖口分田,这是以前从来没有的事。这给土地兼并大开方便之门,促进了均田制的瓦解和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壮大。
第3题:
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第4题:
第5题:
均田制始自()。
A.曹魏
B.西晋
C.北魏
D.隋
第6题:
均田制是哪个时代率先实行的:()
A.北魏
B.隋代
C.唐代
D.曹魏
第7题:
简述北魏均田制的评价。
北魏均田制在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在历史上的作用为学者所关注,主要有两种观点:
(1)充分肯定说。这种观点认为,均田制构成了北魏土地关系的主体,并与当时的生产力性质相适应,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在总体上应加以肯定。但以均田思想为指导的均田制,也有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
(2)评价不能过高说。这种观点认为,北魏均田制并未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也没有把土地授给农民。均田制的实施要求对大量的从各方面俘虏来的不同民族的人口,一律强迫进行农业生产,这对鲜卑人来说,对其他落后部落来说,都有进步推动作用,但其对人口的俘掠、屠杀、压迫、剥削,也给所有被征服者带来灾难。
第8题: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第9题:
第1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