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10月,孙中山在公开演讲中说:“试观这次学生运动,于甚

题目

1919年10月,孙中山在公开演讲中说:“试观这次学生运动,于甚短之期间,收绝伦之效果,可知结合者强也。”此语表明()

  • A、学生运动是救国的主要力量
  • B、全民团结才能产生巨大力量
  • C、工农结合是救国的唯一途径
  • D、国共团结合作才能挽救国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为什么说“观人于书,莫如观行草”?


正确答案: 这是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说,要通过书法去了解一个人,最好去欣赏他的行草书。这里为什么他只说行草书,而不说楷书、隶书、篆书呢?我们应从它们自身具备的特点去比较。
篆书、隶书、楷书总的而言是属于正书范围。它们一般都写得端庄工整,左规右矩。在古代,大凡都是在记事、刻碑等严肃的场面上运用。而行草书和它们比较就自由多了,往往适用于尺牍,或多在手卷、单条、中堂、横披这类观赏形式中出现。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它伸缩性很大,体势多变,借助于其它字体的体势来运用笔法,发挥艺术效果;草书最早产生于书写便捷,后成为纯欣赏性文字的一种字体。在行、草书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它们的字体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可肥可瘦,可斜可正;而用笔也变化多端,有快有慢,有方有圆,粗细相杂,秾纤间出;墨色乍显乍晦,浓淡相间,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呈现出丰富的黑白关系。相应的讲,篆书、隶书、楷书在章法结体和用笔用墨的变化上显然是远不及行、草书的。根据这些书体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书写篆、隶、楷书一般是“法多于意”,而行、草书是“意多于法”。所以对于书写者而言,行、草书是较为适合抒发感情、表现个性的书体。
因此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用行书来抒发自己旷达的怀抱,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集序》;颜真卿也用行书来表现自己忠贞凛烈之情,留下了万古常新的《祭侄文稿》;而张旭则“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以书狂草来发泄自己酒后的豪情;怀素则以狂继颠,他在《自叙帖》中,其浪漫豪放的性格得到充分的体现。
苏轼说:“具衣冠坐,敛容自持,则不复见其天。”可用此语来比喻写篆、隶、楷书;庄子说:“醉之以酒而观其则”,可用此语来视写行、草书。我们看那些吃醉了酒的人,往往真情流露,性格毕现。所以刘熙载说:“观人于书,莫如观行草。”这话是有道理的。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普遍喜欢欣赏或书写行、草书的原因。

第2题:

列属于技术公开方式有()。

  • A、出版物公开
  • B、以使用方式公开
  • C、展览公开
  • D、演讲公开

正确答案:A,B,C,D

第3题:

演讲的内容按照性质可以分为()。

A.礼仪性演讲

B.公开性演讲

C.事务性演讲

D.鼓动性演讲


参考答案:AC

第4题:

孙中山在评价“科举制”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材料中孙中山认为科举制()

  • A、利弊参半
  • B、利大于弊
  • C、弊大于利
  • D、主张废除

正确答案:B

第5题:

孙中山将自己的知行观称为()。


正确答案:知难行易

第6题:

马丁·路德·金在1963年“华盛顿游行”中做了这次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正确答案:正确

第7题:

演讲与口语表达能力是密不可分的,从事演讲活动的人必须具备口语表达的能力,可以说“演讲是口才中的口才”。


正确答案:正确

第8题:

1990年,继大陆发生学生运动后,台湾也发生了学生运动,台湾的这次学生运动,史称()。


正确答案:台北学运(三月学运、野百合学运)

第9题:

在“此说甚戾”中,“戾”的意义是:

  • A、暴戾 
  • B、罪过 
  • C、安定 
  • D、违背 
  • E、扭转

正确答案:D

第10题:

孙中山说:“试观这次学生运动(五四运动),不过因被激而发,而于此甚短之期间,收绝伦之巨果,可知结合即强也。”在孙中山看来,“这次学生运动”取得巨大成果的主要原因是()

  • A、青年学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 B、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参与领导
  • C、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 D、社会各阶层爱国力量的联合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