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

题目

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种思想() ①使天文学受到统治者重视 ②在理论上有助于仁政推行 ③属于没有价值的封建迷信 ④指出要实行政治的大一统

  •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四】夫治天卞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


正确答案: 君权神授
实质:为皇权披上神圣外衣,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第2题:

孔子认为,君主治理国家,如果想让人民有廉耻之心,达到良善淳厚的境界,则需要()。

  • A、上必无为而用天下
  • 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 C、无为而治
  • D、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正确答案:D

第3题:

《孙子兵法·始计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句中五事为何?()

  • A、道、天、地、将、法
  • B、道、天、将、军、法
  • C、天、地、将、兵、法
  • D、时、事、地、将、法

正确答案:A

第4题: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引文的出处应()

  • A、《道德经》
  • B、《论语》
  • C、《韩非子》
  • D、《春秋繁露》

正确答案:D

第5题:

《汉书·董仲舒传》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以上材料反映了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

  • A、强调大一统思想
  • B、主张君权神授
  • C、强调天人感应
  • D、糅合各家思想

正确答案:D

第6题:

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②意图是规劝皇帝要行仁政 ③带有浓厚迷信思想 ④为维护君主的统治服务

  • A、①②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D

第7题:

董仲舒认为:人之性未能全善,所以需要谁治之()。

  • A、天
  • B、王
  • C、皇上
  • D、官员

正确答案:B

第8题:

《孙子兵法·始计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句中「五事」为何?()

  • A、道、天、地、将、法
  • B、道、天、将、军、法
  • C、天、地、将、兵、法
  • D、时、事、地、将、法

正确答案:A

第9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四夫治天卞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请回答: 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提出的限制君权的具体办法。


正确答案: 君臣平等共治;置相,用相权牵制、分割君权;以“学校”作为舆论监督的民主场所。

第10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四夫治天卞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


正确答案: 君权神授
实质:为皇权披上神圣外衣,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