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两汉和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后者的最大进步在于()

题目

比较两汉和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后者的最大进步在于()

  • A、更加注重官员的道德品质
  • B、更加注重人才在地方的声望
  • C、中央政府参与到选官过程中
  • D、突破官僚世家对选官的控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官当”制度始创于()

A.夏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参考答案:C

第2题:

下列关于两汉时期选官制度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察举是两汉选用官吏的主要途径

B.征召是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

C.汉武帝建立起的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

D.西汉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和征召等


参考答案:B

第3题:

从先秦至明清,我国有哪些著名的选官制度?试分析隋唐时期、明清时期,我国实行的选官制度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12分)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
    (1)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八股取士。
    (2)隋唐时期实行的科举制是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抑制了门阀士族的势力,
    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大批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参政,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加强了中央集权制,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实行的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成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新才能,阻碍了中国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转变。

第4题:

隋唐时期的主要成就在于建立中国数学教育制度。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两汉魏晋时代的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相同之处在于( )。

A.门第和出身不再成为选官的标准
B.主要采取乡举里选的形式
C.导致世家大族政治特权地位形成
D.直接导致士族制度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到东汉中后期,察举制中的地方选举权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社会上出现了“四世五公”、“累世公卿”、“累世经学”的官僚门阀集团,此时的察举制已蜕变为变相的世袭制,成为那些公卿大族维护自己势力,维持特权的工具。其后魏晋时期极端腐朽的世族便是由察举制的弊端造成的;而九品中正制则直接把选举大权交给了朝廷权贵和地方大族,它抛弃了汉代选官中的推荐、考察、试用等好传统,因此不可避免地逐渐变成高门大族的工具,促进和加速了门阀制度的确立。

第6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沿用两汉的察举的选官制度。()


参考答案: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实行九品中正制度,但两汉的察举等多种选官制度也仍被沿用。

第7题: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反映的是( )的选人制度。
A.两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两宋时期


答案:A
解析:
两汉时期,中国的封建制度正在逐渐完备,在选拔人才方面,起先采取的是征辟、荐举的办法,由地方官或世家豪族向上级以至中央政府推荐人才,被推荐的往往是世家子弟,平民百姓则没有份儿。推荐的标准不是品德、才学,而是门第高贵,因而出现了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现象。所以答案为A。魏晋时期的选人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隋朝以后采用的是科举制。

第8题:

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时候实行的用人制度?()

A:两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参考答案:B

第9题:

隋唐时期官学管理比较完备的标志是什么?
(1)学校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设置。设置国子监。
(2)入学资格的规定。儒学各学招收14-19岁子弟。
(3)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计划服从于科举考试的要求,把儒学分大中小三类。
(4)教师的管理。
(5)学生的管理。

第10题:

两汉选官的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


正确答案:察举、征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