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

题目

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涂者,盖皆本也。 ——明末清初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1661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额甚微。” ——《中国对外关系简史》 试分析材料三中“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主要原因:中国政府实行海禁(或者闭关锁国)政策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是()说的。


正确答案:张鲁

第2题:

夫地力之生物有大限,取之有度,(),则常足。

  • A、虚而为盈
  • B、用之有节

正确答案:B

第3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第4题:

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涂者,盖皆本也。 ——明末清初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1661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额甚微。” ——《中国对外关系简史》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封建时代怎样的基本经济思想?如何评价这一基本经济思想?


正确答案: 材料一反映了重农抑商(或者“以农为本”)的基本经济思想;
评价:积极影响:①有利于政治稳定
②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③保障了农业的发展
④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消极影响:①强化了自然经济
②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③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
④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5题:

"本欲归命于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是()说的。


正确答案:张鲁

第6题: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表达的意思是“生产东西有时间的限制而消费它没有限度,那么社会上的财富一定会缺乏。”


正确答案:正确

第7题:

翻译: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正确答案: 智慧明达的将帅考虑问题,必然把利与害一起权衡。在考虑不利条件时,同时考虑有利条件,大事就能顺利进行;在看到有利因素时同时考虑到不利因素,祸患就可以排除。因此,用最另人头痛的事去使敌国屈服,用复杂的事变去使敌国穷于应付,以利益为钓饵引诱敌国疲于奔命。

第8题: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 ) ,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答案:和喜怒而安居处

第9题:

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 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 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宋)司马光 材料三:“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则百般恫喝,以至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 ——清·钟天纬《扩充商务十条》 材料四:甲午战争后,……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正确答案: 原因:鸦片战争后,协定关税的规定使得外国人在华贸易有特权;受中国抑商政策的影响,清政府对中国商人征收重税。
影响:削弱了中国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冲击了中国传统落后的经济结构,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第10题:

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宋)司马光 材料三:“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则百般恫喝,以至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 ——清·钟天纬《扩充商务十条》 材料四:甲午战争后,……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说出两人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正确答案: 贾谊观点:主张重农抑商;
背景:秦末以来战乱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或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
司马光观点:农业、工商业均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财富的来源。
背景:宋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大发展。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