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陶煦说:“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

题目

清代学者陶煦说:“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材料表明()

  • A、农本思想受到冲击
  • B、“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成为社会风气
  •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D、农业发展为工商业提供了资金保证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清代学者()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


正确答案:孔广森

第2题:

唐宋有很多文人都是陶渊明的粉丝,其中有一个生理级粉丝,不但说自己“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还拉上儿子一起“追星、读陶诗、和陶诗。”成了他们父子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请问这位诗人是谁?


正确答案:题中内容描述的诗人是苏轼。

第3题:

清代冯煦《六十家词选例言》说他“疏隽开子瞻(苏轼),深婉开少游(秦观)”即指的是()。

A.欧阳修

B.王冕

C.秦观

D.张孝祥


正确答案:A

第4题:

清代学者大多认为初学历史者,最急迫是读《史记》、《汉书》、《后汉书》和()。


正确答案:三国志

第5题:

简述陶煦的减租思想。


正确答案:明清两代,江苏东南苏州、松江等八府,田赋特重,地租也特别高。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冯桂芬代表这一地区的士绅,通过李鸿章向清廷请求减赋,获得允准。但田赋减而地租未减,这使太平天国失败后处境极端恶劣的农民更难忍受,也引起了当地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不满。于是有陶煦等人出面呼吁减租。
陶煦在《租核》一书中把农业称作发展经济、改变中国落后状况的“本”,而把减租看作“培本”的措施。他指出,若不减租,这部分余财入于地主之手,多半被用作窖藏或用以放高利贷、兼并土地,未必用于购买更多商品;即使变成购买力,也是购买各种奢侈品或用于鸦片、嫖、赌,而不见得能扩大一般工商业的市场。若减租,则农有余财,则日用服物之所资,人人趋于市集,而市集之于工贾利也;市集有余财,则输转于都会,而都会之工贾利也。他这里所说的工贾,已不是或不止是旧式的工商业。他还评论了当时人们关于开矿、修铁路、通火车等主张,并均加以肯定。
这充分表明:陶煦已从扩大国内市场的角度,把减租同发展问题联系了起来。

第6题:

《说文解字》是东汉时期许慎所著,清代研究《说文》的学者很多,成绩突出的有()。《说文句读》是王筠的著作。


正确答案:段玉裁、朱骏声、桂馥、王筠

第7题: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也。

  • A、必慎其独
  • B、必慎其慎
  • C、必独其慎
  • D、必独其独

正确答案:A

第8题:

清代陶人款


参考答案:

清代官窑产品署陶人款,始自乾隆时期。当时的著名瓷雕家王炳荣,以制反瓷出名的良工陈国治,名匠李裕元,多用自已的姓名署于所制器物上。名匠张南山、董庶林使用过“玉木否(左右结构,同杯)书屋”、“听松庐”款。督陶官唐英,也使用过“榷陶”“陶铸”等私人款。
民窑产品使用陶人款较前代为多。如石湾窑,在清初康熙年间有“两来正记”、“文如璧”等款,乾隆前后有“源益店”、“大昌”、“宝玉”、“如璋”、“来禽”等款,道光前后又有“黄炳”、“霍来”、“冯铁来”、“瑞号”等款。象明代一样,仍用印章款。


第9题:

()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正确答案:郑板桥

第10题:

清人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羔。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在当时看来,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是()

  • A、重农抑商
  • B、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 D、商品经济的繁荣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