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写过这样一句话:“晨起看竹,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题目

郑板桥写过这样一句话:“晨起看竹,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是一种() ①主动创造性的活动②主观随意性的活动 ③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④辩证否定的过程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郑板桥曾把画竹的过程分为()这样三个阶段。

A.“眼中之竹”

B.“胸中之竹”

C.“口中之竹”

D.“手中之竹”


正确答案:ABD

第2题:

郑板桥画竹绝非凭空臆造、灵感所至,而是长期潜心观察、细致体味的结果。郑板桥观察生活,不是________;相反,他是极为细致且有一定深度的。他观察竹子,不仅正面看,而且侧面看;不仅在日光下看,而且在月影下看;不仅直接看,而且间接从粉墙纸窗上看其映像,来体味其诗情画意。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蹴而就
B.走马观花
C.天马行空
D.浅尝辄止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分析语境。由“相反”可知,横线处的成语与后文的“他是极为细致且有一定深度的”形成相反相对的关系,即横线的成语应体现“观察不细致且没有深度”之意。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一蹴而就”指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不符合文意,故排除。B项“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符合文意。C项“天马行空”比喻气势豪放,不受拘束(多用在评价写作、绘画和书法等方面),不符合文意,故排除。D项“浅尝辄止”指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未体现观察不细致,故排除。
因此,选择B选项。

第3题:

全面论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关系的是()

A.刘勰

B.苏轼

C.苏辙

D.郑板桥


正确答案:D

第4题:

“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是谁说的?


正确答案:郑板桥

第5题:

“窗外之竹非胸中之竹”是下面哪一位的观点()。

  • A、张旭
  • B、齐白石
  • C、郑板桥
  • D、骆宾王

正确答案:C

第6题:

郑板桥所说的“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是指()。

A.内心视象
B.感性表象
C.审美意象
D.艺术形象

答案:B
解析:
美术创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美术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审美认识;二是运用物质媒介材料和技艺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表现出来,使其具体化、形象化。“手中之竹”恰恰是第二方面的概括性描述。郑板桥所说的“眼中之竹”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物。

第7题:

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创作过程的理解。
(1)“眼中之竹”——艺术体验。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审视、体味和理解。
(2)“胸中之竹”——艺术构思。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得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通过艺术整合、变形、移情从而凝结艺术意蕴,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意象。
(3)“手中之竹”——艺术表现。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化形态使之得以显现,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情境或形象体系。然后在艺术意象物化与表现之后,将艺术内涵进一步深化,主体在物化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锻炼,提升艺术意蕴,最后形象、意境、典型建成,形成于文本。

第8题:

请结合某一门具体艺术,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创作过程的理解。


正确答案:

第9题:

“窗外之竹非胸中之竹,胸中之竹非手中之竹”出自谁之口()

  • A、石涛
  • B、郑板桥
  • C、郑燮
  • D、齐白石

正确答案:B

第10题:

自然美就是“胸中之竹”是谁说的?()

  • A、宗白华
  • B、王国维
  • C、郑板桥
  • D、朱光潜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