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有哪些基本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题目

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有哪些基本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古利克对政府和行政问题的探讨有哪些主要方面?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正确答案: 古利克对政府和行政问题的探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当私人行为证明不符合公共利益时,政府应通过行动在社会中扮演一种积极角色。应尽可能建立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因为计划是所有公共事业的一个基本要素。
(2)各级政府的行政部门都应提出政策建议和执行政策,与此同时,立法部门则只应承担批准行政建议或否决行政建议的职责。
(3)在行政部门内,行政首长应通过更为有力的层级控制、改进参谋机构的支持、合并行政科室以及减少州级政府和地方政府民选官员的人数来增强其实力。
(4)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应就其各自所应承担的职责建立和发展合作关系。尤其是联邦政府应承认州和地方的问题具有全国性,因此联邦政府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应扮演一种领导角色。
(5)行政官员必然要涉及政治和政策问题,而且行政理论应重新加以阐述以便在各项行政职能中充分利用职业专长。
(6)应运用科学方法来发现能够用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效益的一般性行政原则。
(7)组织的最高领导人应在组织内部通过权威机构和建立与发展统一目标来对其行政分支组织进行内部整合。
(以上要点需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

第2题:

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有哪些基本内容?


正确答案: 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组织中目标的性质:
①战略性目标;
②策略性目标;
③方案和任务。
(2)目标管理成功的先决条件:
①高层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
②下级人员的参与;有充分的情报资料;
③对实现目标的手段有控制权;
④对为实现目标而勇于承担风险的组织成员予以激励和保护;
⑤相信广大组织成员的责任心和创造性。
(3)目标管理的三个阶段:
①制定目标;
②实现目标;
③对成果进行检查和评价。

第3题: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教师角色的认识。


正确答案:
(1)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以特定的方式培养年轻一代,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艺。 (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4)管理者角色。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5)父母与朋友角色。教师往往被学生视为自己的父母或朋友。他们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愁,分享欢乐与幸福。(6)研究者角色。教师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第4题:

在库珀看来,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途径有哪些?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正确答案: 基于对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特别是对导致行政伦理困境的三种责任冲突的分析,库珀从三个层面对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一)行政伦理困境的传统应对方法
库珀认为,传统上,在公共组织中保持负责任行为的一般方法有两种:
(1)外部控制;
(2)内部控制。
(二)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正确路径选择之一:内外控制机制之整合。
(三)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正确路径选择之二:保持个体伦理自主性。
(以上要点需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

第5题:

威尔逊对行政学最大的贡献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正确答案: 威尔逊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提出了政治—行政二分法并据此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
威尔逊对行政管理的本质主要是通过将其与政治和宪政制度等概念进行比较而揭示的。就其与政治的关系而言,一方面行政管理不同于政治;另一方面行政管理与政治又密切相关。
至于行政管理与宪政制度的关系,他认为尽管“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着眼,行政学的研究是与宪法中主权之恰当分配的研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但行政管理从本质上不同于宪政制度。这里,威尔逊厘清了政治与行政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行政管理的运行方式和适用范围,从而为行政学研究后来的发展从研究对象上勾画出了一个初步的框架。
(以上要点需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

第6题: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罗默模式的认识。


正确答案:罗默模式是一个“收益递增型的增长模式”。生产要素的收益问题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罗默模式中,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它们不仅能形成自身递增的收益,而且能使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递增的收益保证着长期经济增长。 罗默模式的意义在于,它将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纳入增长模式,并且认为知识积累是促进现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它把知识分解为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一般知识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知识可以产生要素的递增收益。两种效应的结合不仅使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本身产生递增的收益,而且也使资本和劳动等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递增,对于个别厂商来说,这种递增的收益形成垄断利润,而垄断利润又成为新产品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来源。这就是为什么经济长期能够持续增长,以及世界各国不同的企业在经济增长率、人均收入水平等方面产生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罗默还据此批评了索洛模式中技术进步与资本投入无关、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凸性特征即趋同的观点,认为技术进步与资本积累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是凹性的“差异性增长”。罗默模式更有启发意义的一点是,它指出国际贸易不仅促进了知识在世界范围迅速积累,而且通过新技术的引进提高了穷国的生产效串;同时,由于直接引进新技术而节约了本国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也间接增加了国内的资本积累。这两方面的效应可以使穷国的经济发展更快,并在较短的时期内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第7题:

霍哲认为政府公共部门有哪些回应性障碍?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正确答案: 回应性是民主社会的政府公共机构必须保持的一种重要价值。霍哲引用罗克的定义把回应性解释为:“官僚的决策与社区或有权为公众说话的官员的偏好之间的相符程度。”这种回应性可以在“一种大量权力被授予下级行政部门的组织安排中”得以实现。
(1)回应性障碍之一:利益集团政治与被俘虏的官僚机构
(2)回应性障碍之二:官僚专长与信息歪曲
(3)回应性障碍之三:专业化结构与狭隘的局部观念
(4)回应性障碍之四:归因错误与管理失败
(以上要点需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

第8题:

结合赞可夫的“教学发展理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教育与发展辩证统一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一)赞可夫的教学发展理论:
(1)主导思想:教学要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学生在一般发展上得成绩,又是自觉而巩固地掌握知识的可靠基础。他们说的发展是智力和个性品质的发展和提高。
(2)提出了教学五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3)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提出了:重视内部诱因,重视情绪生活,强调间接法为主、直接法为辅,讲清基本概念,精心安排练习等。
(二)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是:
(1)有系统有组织的认知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2)发展又为实现教学任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二者之间是学生知识掌握和智力、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发展的关系。
(三)其规律性的表现为:一方面掌握知识是发展学生智能和心理品质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的发展水平又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第9题:

古德诺是如何看待“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正确答案: 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二分法问题上的重要贡献主要并不是在于他率先提出了政治-行政二分法,而是在于他对政治-行政二分法所做的进一步阐释,从而为其后来所提出的独创性行政学思想奠定基础。
古德诺并没有把政治-行政二分法本身作为讨论的重点来加以突出。相反,他之所以提出应将政治与行政相对地“二分”开,其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引出这样的观点:政府机构之间的分工不可能像政府两种功能之间的划分那样来得一清二楚。政治与行政必须以某种方式取得协调。
他通过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进一步阐释第一次澄清了由这种“二分”的提法而容易造成的一种误解:认为一种政府功能只存在于一种政府机构之中;他第一次指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分权原则的极端形式不能作为任何具体政治组织的基础。因为这一原则要求存在分立的政府机构,每一机构只限于行使一种被分开的政府功能。然而,实际政治的需要却要求国家意志的表达与执行之间协调一致。”
很明显,古德诺在此表现出的兴趣,主要已不是在于政治与行政的“分离”,而是在于二者的“协调”。
(以上要点需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

第10题:

巴纳德如何对组织定义?他所说的“组织”具有哪些要素和基本特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正确答案: (1)组织的含义
巴纳德不是仅从物质或人的方面看待组织,而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的角度来看待组织的。组织理论并不研究协作系统的各个方面,只研究协作系统的一部分——“组织”,即协作系统中的人的行为和人的协作关系,这样他就通过使组织概念抽象化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物质因素。他没有简单地把组织理解为人的集团,而是将组织界定为“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系统”。
(2)组织的基本特点:
第一,组织是由人的活动或效力即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
第二,组织是一个系统,即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整的人的活动和行为的相互关系。
第三,组织是动态和发展的,即当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同其他部分的关系发生变化时,作为整体的系统也要发生变化。
第四,组织是协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两者糅合在一起,有时界限不太明确。
第五,组织工作决不仅限于所谓“组织内部”,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其“内部”协作关系和“外部”协作关系同等重要。
(3)组织三要素:
第一,协作的意愿;
第二,共同的目标;
第三,信息交流。
(以上要点需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