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老子的“绝学”观点。

题目

简述老子的“绝学”观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老子》中的经济思想。


参考答案:

正如顾颉刚所言,《老子》一书非一人之言,亦非一时之作,而由于若干时代的积累而成。
其主要经济思想有:
第一,无为论。无为是老子的最高准则。主张绝圣弃智,无知无欲,甚至认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反对私有制,反对贫富不均,反对过重的财政捐税,及兼并战争。
第二,欲望观念。其最高要求是无欲,其次是寡欲。他将知足作为从主观上分辨贫富的标准。“知足者富”,“富莫大于知足”,知足常足,常足当然可以视为富裕,如因客观财富虽多,由于主观的不知足,贪得无厌,能酿成极大的祸害。
第三,去奢崇俭。《老子》说俭为天下三宝之一,(三宝为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第四,反对工艺技巧。认为工艺技巧为人为制作,认为工艺技巧是社会祸乱的原因。
第五,反对私有制主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其分配观念主张均富。《老子》认为宝贵是不能长保的,所以要均富,因为天道是“损有余以补不足”。


第2题:

简述《老子》对法家"法治"的批判。
《老子》对法家"法治"的批判。《老子》认为以"法"治国是与自然之道相违背的人为之道,是欲治反乱的倒行逆施。他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形成"盗贼充斥","民之轻死"。要"使民重死"看重生命,就先"使民无知无欲",然后采取各种"无为而治"的措施,达到无为而无不治。

第3题:

最早提出“天道自然”观点的是()。

A、史伯

B、老子

C、庄子

D、列子


正确答案:B

第4题:

“上善若水”这一观点出自()。

  • A、《老子》
  • B、《中庸》
  • C、《论语》
  • D、《孟子》

正确答案:A

第5题:

简述老子的“无为”。


正确答案: ①“无为而无不为”,大体说来就是事事要做,同时还要做的不留痕迹,使人浑然不觉其有为,这便是无为。
②无为顺自然而动,不妄为,按照事物自身发展变化的势而动

第6题:

“有教无类”是谁提出的观点?(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庄子

答案:A
解析:
“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的观点,意思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第7题:

简述老子、庄子的人性论观点。
(1)老子主张人性是超善恶的。老子认为人性来自于“道”,在未加雕琢之前是至善至美的。他认为初生婴儿的人性才是人之本性,是至美的,是无所谓善恶的,是超乎世俗的,随着婴儿的长大,现实的人性即有了善恶,因此主张返朴归真,“复归于婴儿”,
(2)庄子认为人性来自于天道,是命定的,其最本质的特性就是质朴自然,他特别强调人的自由本性。“生之谓性,率性而为”,这才是人生的最佳状态。

第8题:

论老子的艺术理论思想观点及影响?


参考答案: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观点)《老子》一书中有不少关于绘画的论述,概括起来可分为如下几个特点:
1、注重对绘画要素的论述,确立了早期中国人的玄素色彩观,这是最为直接的绘画理论。
2、画论观点往往与其哲学思想互为论证,体现出哲学对其他意识形态的导向制约作用。因而讨论老子的艺术主张必须密切联系其基本的哲学观点。
(影响)1、历代画家将老子的“有”“无”观点运用在绘画上,解放了视觉画面的局限性,将欣赏者的视线引向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正是中国画在唐宋以后弃真求写、偏重神似,逸笔草草的重要出发点。正因为如此,“计白以当黑”“挂一而漏万”才成为中国文人画创作的基本法则,成为真情实景的补充和升华
2、总之,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独特的审美思想、朴素的艺术观念,不仅对中国的政治理想、人生哲学、审美态度有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绘画实践与绘画理论同样富于启示。这一思想既有与众不同之处,又与其他学派的绘画理论相互映照,共同作用。其中,道家哲学美学思想与儒家哲学美学的互补关系,构筑了中国文化艺术审美理想的基本框架。

第9题: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儒家的观点。


正确答案:错误

第10题:

“尽心知性,以至于命”是老子的观点。


正确答案: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