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法亦法”论与“恶法非法”论的对立反映了法律的道德之间的相通性

题目

“恶法亦法”论与“恶法非法”论的对立反映了法律的道德之间的相通性。()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关于法律道德的相互联系,西方法学史上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法是国家主权者的命令,“恶法亦法”;另一种观点认为违反人道的法律不是法律,即“恶法非法”。

问:这分别是哪两个法学派的观点,其基本理论观点和特点各是什么?


参考答案:

第一种观点是实证分析法学派的观点,第二种观点是自然法学派的观点。实证分析法学派认为,法是国家主权者的命令,法与道德没有必然联系,坚持通过逻辑推理寻求法律结论,反对对法律进行道德上的价值评判,这种坚持法律之内观点的理论强调的是法的安全性、体系性和逻辑性,认为“恶法亦法”。而自然法学派则认为,法律必须具有道德的内容和体现道德要求,只有良法才是法,才具有法的品质,而“恶法不是法”,强调法律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第2题:

关于法与道德的关系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即自然法学和实证主义法学。下列属于自然法学的观点的有哪些?(  )

A.德国纳粹统治时期的反人道的法律,根本不能称之为法

B.实然的法与应然的法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

C.人们对“恶法”有温和抵抗的权利

D.法的合目的性应优于法的安定性


 B

  【解析】 本题考的是法与道德的关系。法应该讲求正义,但道德正义原则优先势必忽略法的作用,可见A的表述是错误的。学习民法可知, 公平原则的适用实际是道德原则在民法中的体现。可见,B的表述是正确的。自然法高于人定法,这是自然法学派的观点,但是,根据我国现行法理学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否认制定法,会造成社会无法可依,这对于实现依法治国十分不利,可见C的表述是错误的。公平与正义理念是法官可以在审理案件时应具有的品格,如果法官不追求平等、公平、正义,势必造成司法腐败,这也和依法治国背道而驰,可见制定法必须体现最低限度的自然法学派所倡导的平等、公平与正义等观念,可见D的表述也是错误的。综上分析,B是正确答案。

第3题:

下列关于法与道德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自然法学派认为,恶法亦法

B.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法与道德在本质上具有必然的联系

C.中国古代的儒家认为,治理国家只能靠道德,不能用法律

D.美国法学家富勒提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的说法


参考答案:D

第4题:

苏格拉底的弟子克里同是()的赞同者。

  • A、恶法亦法
  • B、诡辩
  • C、治罪惩罚
  • D、恶法非法

正确答案:D

第5题:

关于法与道德的论述,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认为“恶法亦法”,但并不否认道德对法律的影响
B.相对于法律的强制力而言,道德本身并无强制力
C.尽管在多数场合下法和道德相一致,但是法和道德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关系
D.违反法律的行为一定违反道德


答案:A,C,D
解析:
A、C、D
考点:法与道德
讲解: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认为“恶法亦法”,但并不否认道德对法律的影响;尽管在多数场合下法和道德相一致,但是法和道德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关系;“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违反法律的行为一定违反道德,故A、C、D项正确。
B项错误。因为规范与强制力天然地联系在一起,没有哪个规范不具备强制力,所以道德作为一种规范,其本身有强制力,只是这种强制力相对于法律而言小了很多。

第6题:

下列有关法律作用、法律观念等问题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A.“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这说明法律是自由的保障

B.“恶法亦法”观点强调法律的权威来自于法律自身,与法律之外的因素无关

C.“徒法不足以自行”,因此法律不是万能的

D.“有治人,无治法”,反映了中国古代“以法治国”的法治观


正确答案:ABC

第7题:

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恶法非法”。


参考答案:错

第8题:

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下列有关法和道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些:( )

A.法律所反映的道德是抽象的

B.凡属道德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必为法律调整;凡属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则不一定为道德所调整

C.按照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观点,法与道德在概念上和本质上没有必然联系,即“恶法亦法”

D.自然法学派认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正确答案:ABD
56.答案:A、B、D 考点:法和道德的关系讲解: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法律所反映的道德属于上层建筑,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它并不是抽象的、普遍适用的,而是具体的,各个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道德。因此,A项错误。近代以前,在内容上,法和道德的重合度较高;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均赞同“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这一说法。换句话说,凡属道德调整的社会关系,则不一定为法律所调整;但除了违反法侓程序等少数违法行为外,凡属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大多则为道德所调整.因此,B项错误。自然法学派以内容的正确性作为定义法的首要要素,认为所有的法必须是符合道德的。因此,在自然法学派看来,法律的道德性要求是很高的,而不是“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因此,D项错误。在定义法的概念时,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认为,法和道德在本质上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内容的正确与否并不是判断是否为法的决定性因素。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以权威制定和社会实效作为定义法的概念的要素。只要经由权威者制定,具有一定社会实效,即使内容上 “恶”,也应该被认为是法,所为“恶法亦法”。与此不同,自然法学派认为,法的内容的正确性是定义法的必要要素。“恶”法不是法,所为、“恶法非法”。因此,C项表述正确。

第9题:

下列有关法律作用、法律观念等问题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A、“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这说明法律是自由的保障
B、“恶法亦法”观点强调法律的权威来自于法律自身,与法律之外的因素无关
C、“徒法不足以自行”,因此法律不是万能的
D、“有治人,无治法”,反映了中国古代“以法治国”的法治观

答案:A,B,C
解析:
“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这是马克思所说的,指出法律最本质的价值是自由,法律必须体现自由、保障自由,制定法律的目的是保护人民自由的,而不能用来限制、践踏自由。“恶法亦法”观点强调法律只要是由有权机关依据法定程序制定和公布的,就成为法的渊源,具有法的效力,人们就应当遵守,而不需要考虑它是否与法律之外的道德等相背离。“徒法不足以自行”指出了法律的局限性,法律必须与其他社会条件相互配合,才能使整个社会的治理进入良性状态。“有治人,无治法”,这是荀子的名言,意思是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人而不是法,必须有好的统治者才能治理好国家,这是先秦儒家的“人治”思想,而并非“以法治国”的法治观。由此可知,答案为A、B、C。

第10题:

在下列成对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 B、宿命论与唯意志论的对立
  •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