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吗啡的临床应用及其药理学基础。

题目

试述吗啡的临床应用及其药理学基础。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多巴胺的主要临床用途及其相应的药理学机制。


答案:
解析:
答案:用于休克。其机制是兴奋心脏的β1受体使心输出量增加;兴奋肾脏、心脏血管的多巴胺受体,使血管扩张。用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其机制是兴奋肾脏血管的多巴胺受体,舒张肾血管,使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高,作用于肾小管的多巴胺受体,排钠利尿。

第2题:

试述吗啡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中毒解救。


正确答案: (1)药理作用:①中枢神经系统:镇痛、镇静,抑制呼吸,镇咳以及缩瞳等作用;②平滑肌兴奋作用:可提高胃肠、泌尿道和支气管的平滑肌或括约肌张力,引起便秘或止泻、排尿困难、尿潴留,诱发胆绞痛,诱发哮喘等;③心血管系统:扩张血管,增高颅内压;
(2)临床应用:①镇痛,用于各种剧烈疼痛;②心源性哮喘,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③止泻,用于急、慢性消耗性腹泻。
(3)不良反应及中毒解救:①治疗量时可有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嗜睡、眩晕、便秘、排尿困难、胆绞痛等;②急性中毒时可出现昏迷、瞳孔极度缩小、高度呼吸抑制、血压降低甚至休克,呼吸麻痹是吗啡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可用呼吸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等以及阿片受体阻断药纳洛酮解救;③耐受性和成瘾性,由于易成瘾,限制了吗啡的临床使用。

第3题:

试述酚妥拉明的临床应用及其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①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其机制是直接扩张血管作用,阻滞α受体,外周血管舒张。②对抗静脉滴注时去甲肾上腺素外漏,避免引起组织缺血坏死。其机制是直接扩张血管,阻滞α受体。③用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此病骤发高血压危象以及手术前的准备。其机制是阻滞α受体,对抗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另外也有直接扩张血管的作用。④抗休克。其机制是舒张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改善休克状态时的内脏血液灌注,解除微循环障碍,增加心排血量,降低肺循环阻力。⑤治疗其他药物无效的急性心肌梗死及充血性心脏病所致的心力衰竭。其机制是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使心脏前后负荷明显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压与肺动脉压下降,心搏出量增加,心力衰竭得以减轻。

第4题:

试述甲氧苄啶与磺胺甲噁唑配伍的药理学基础。


正确答案:(1)双重阻断作用,磺胺类药物磺胺甲噁唑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甲氧苄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两者合用从两个环节同时抑制细菌四氢叶酸的合成,抗菌作用可增强至数十倍,甚至出现杀菌作用。
(2)两药抗菌谱相似。
(3)两药的t1/2相似,具有药动学同步性。
(4)两药合用疗效增强,各自用量可减少,降低不良反应。

第5题:

试述吗啡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正确答案: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1)镇痛作用:用小剂量吗啡5-10mg就可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吗啡对各种疼痛均有效,对钝痛作用比锐痛显著。同时也产生镇静、欣快感和改善情绪的效应,消除因疼痛引起的焦虑不安和恐惧等。
(2)呼吸抑制:吗啡抑制脑干呼吸中枢,产生强而持久的呼吸抑制作用,治疗量吗啡作用呼吸中枢的阿片受体,可使呼吸中枢对co2,敏感性降低,抑制呼吸中枢使呼吸频率减慢,肺潮气量降低,中毒量可使呼吸频率降至每分钟3-4次,最终导致呼吸停止。
(3)镇咳作用:吗啡抑制延脑咳嗽中枢产生很强的镇咳作用。由于易成瘾,临床极少采用。
(4)缩瞳作用:吗啡激动中脑动眼神经中枢部位的阿片受体,产生缩瞳作用,中毒剂量可使瞳孔缩呈针尖大小,是吗啡中毒特征之一。
(5)催吐作用:吗啡兴奋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器(CTZ),引起恶心呕吐,可用氯丙嗪对抗。
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大剂量吗啡对延脑血管运动中枢产生抑制作用,使外周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还可因引起体内组胺释放而致血压明显降低。此外,大剂量吗啡注射后,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可致缺氧和血液内co2分压增高,导致脑血管扩张、颅压增高、脑外伤、颅内占位性病变和颅压高的患者不宜选用吗啡类药物止痛。
作用于平滑肌:吗啡对消化道和其它平滑肌都有兴奋作用,它可提高胃肠道平滑肌和括约肌的张力,使蠕动减少和推动性节律收缩明显减弱,加上还能抑制消化液的分泌引起大便干燥和便秘。吗啡对胆管口的奥狄氏括约肌的收缩作用可阻止胆汁分泌,使胆道压力上升,引起上腹部不适,诱发胆绞痛。吗啡能提高输尿管平滑肌和膀胱括约肌张力,导致尿潴留。大剂量吗啡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并有拮抗催产素的作用。
【临床应用】
1.镇痛:吗啡对各种疼痛都有效,但因为成瘾,故仅用于其他镇痛药无效的严重创伤,烧伤等引起的急性镇痛。
2.心源性哮喘:除应用强心苷、氨茶碱和吸氧外,小剂量的吗啡(5mg)可产生良好效果。吗啡抑制呼吸中枢可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使呼吸频率变慢加深,增加换气量,减轻喘息症状。
3.止泻:适用于急慢性消耗性腹泻,减轻症状,一般选用阿片酊或复方樟脑酊制剂。

第6题:

比较吗啡和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镇痛机理及其临床应用的区别。


正确答案: (1)镇痛强度与性质:吗啡具有强大的选择性镇痛作用,对各种疼痛均有效,对持续性慢性钝痛的效力大于间断性锐痛。消除由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情绪,还显著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阿司匹林仅有中等程度镇痛作用,对严重创伤性剧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对慢性钝痛有良好镇痛作用。
(2)镇痛机制:吗啡镇痛作用部位在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核团、脑室与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阿片受体。阿司匹林镇痛作用主要在外周,阻止炎症时PG合成,但也不排除部分地通过CNS而发挥镇痛作用。
(3)应用:吗啡主要用于急性锐痛与癌性疼痛,因有成瘾性不用于慢性钝痛。阿司匹林主要用于慢性钝痛,因不产生欣快症与成瘾性,应用广泛。

第7题:

哌替啶与吗啡在药理学作用及临床应用上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哌替啶的药理作用与吗啡基本相同,镇痛作用弱于吗啡,其效价强度为吗啡的1/10到1/7,作用时间短于吗啡,为2~4小时,成瘾性较吗啡轻,产生也较慢,现已取代吗啡用于创伤,手术后及晚期癌症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剧痛。哌替啶的镇静,呼吸抑制,致欣快和扩血管作用与吗啡相当,可替代吗啡作为心源性哮喘的辅助治疗。哌替啶也能提高平滑肌和括约肌的张力,但因为作用时间短,较少引起便秘和尿潴留。哌替啶还可以用做麻醉前给药和人工冬眠。

第8题:

简述阿托品的临床应用及其药理学基础。


参考答案:①缓解内脏平滑肌绞痛;可松弛内脏平滑肌,以胃肠平滑肌绞痛较好,胆和肾绞痛与哌替啶合用,以增强疗效;
  ②麻醉前给药: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防止呼吸道阻塞等,也可用于严重盗汗及流涎;
  ③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可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用于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及锑剂中毒引起心律失常等;
  ④感染性休克:大剂量可解除小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
  ⑤眼科应用:与缩瞳药交替使用治疗虹膜睫状体炎,扩瞳作用以检查眼底,调节麻痹用于验光配镜;
  ⑥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阿托品以M受体阻断可缓解中毒M样症状和中枢症状;轻度中毒可单用,中和重度中毒与胆碱酯酶复活药合用。

第9题:

简述新斯的明临床应用的药理学基础。


正确答案:新斯的明通过抑制胆碱酯酶活性,使神经末梢乙酰胆碱水解减少而表现其作用。治疗重症肌无力:兴奋骨骼肌,除抑制服碱酯酶外还直接激动终板N2受体及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兴奋内脏平滑肌,治疗腹气胀及尿潴留。抑制心脏,减慢心率,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利用其兴奋骨骼肌作用解救非去极化型肌松药过量中毒。

第10题:

试吗啡临床应用及其药理学基础。


正确答案:(1)镇痛:用于止痛药无效之锐痛,癌性痛,心肌梗塞剧痛(血压正常方可用)。
药理基础是:
①激动中枢的阿片受体,激活抗痛系统,阻断痛觉传导;
②镇静,有利于止痛。
(2)心源性哮喘:用于急性肺水肿引起的呼吸困难。药理学基础是:
①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
②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
③镇静作用消除患者焦虑恐惧情绪。
(3)止泻:用于急、慢性消耗性腹泻。药理基础是:提高胃肠道平滑肌与括约肌张力,使推进性蠕动减慢;抑制消化液分泌;中枢抑制使便意迟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