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的本义是()。

题目

“格物致知”的本义是()。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本义是分析词义的基础。要分析词义,必须先明本义。()


参考答案:正确

第2题:

通过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你认为《礼记·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


正确答案: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格物致知”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的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第3题:

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伸义?怎样探求词的本义?


参考答案: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我们所谈的本义是有语言文字材料能够加以证明的本义。词的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探求词的本义要从分析字形入手。汉字是表意文字,形体结构和意义有密切联系。从造字方法看,象形最能反应本义,形声字的意符并不等于本义,但和本义有密切联系,通过意符探求本义是个有效的办法。
由于字形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在探求本义时,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当心字体讹传的情形,避免因讹生训的错误。

第4题:

关于司马光对“格物致知”的训诂,理解不正确的有()

  • A、司马光的训诂否定了郑玄的训诂
  • B、他对物的态度是对立
  • C、定型了格物致知的两种阐释方向
  • D、阐明了格物致知的道理

正确答案:D

第5题:

格物致知


正确答案: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理的学科,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第6题:

格物致知 名词解释


参考答案:儒家所倡导的认识方法及道德修养方法,指穷究事物的道理而求得知识、最早见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汉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此致或至。”程朱学派论述较详。南宋朱熹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种“即物穷理”的说法,把与事物的接触看成是认识事物的条件,因而有其合理之处。与此不同,陆王学派认为格物致知纯然是内心的事。明王守仁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第7题:

二程之格物致知


正确答案: “致知在格物。格,至也。”“知至便意诚,若有知而不诚者,皆知未至尔。”大程所说的“知”,更多意义上是指人心中固有的良知、天德,非一般知觉之知和知识之知,“人心莫不有知,惟蔽于人欲,则亡天德也。”因此需要格物,格物为致知的工夫。在小程看来,格物致知乃人的修养工夫之基础,是为学之本。“人之学莫大于知本末终始。致知在格物,则所谓本也,始也。”格物为穷理,“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程颐区分了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认为“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晓此,合内外之道也。”大程强调理在人心,只要反身而诚,则理自明;小程认为理在人心,也在事物,格物对两者都应该格,才能穷理,不过其也更重视德性之知。

第8题:

下面各字的本义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本义为裁剪

B、快,本义与“慢”相对

C、汉,本义为水名,即今湖北的汉水

D、息,本义指气息,鼻子呼吸


参考答案:B

第9题:

对格物致知的“格”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本义是“来”
  • B、“格也”即“至也”
  • C、“格”和“至”是典型的施受同词
  • D、仅是“克服”的意思

正确答案:D

第10题:

下列关于词的本义和基本义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二者总是一致
  • B、二者总是不一致
  • C、基本义比本义更常用
  • D、本义比基本义更常用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