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的主题你认为是()。

题目

《长恨歌》的主题你认为是()。

  • A、讽刺唐明皇荒淫误国,批判和否定李重色轻国造成的国难。
  • B、对唐明皇与杨玉至死不渝的爱情深表同情和赞颂。
  • C、既批判唐明皇荒淫误国,又表达了对李杨忠贞不渝爱情的同情。
  • D、寄托了白居易对凄美初恋的怀念之情。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C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有人认为《燕歌行》这首诗的主题是歌颂为主,有人认为是批判为主,请你谈谈你的认识。


正确答案: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第2题:

关于《长生殿》主题,你认为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我认为作者写《长生殿》,对于政治政治主题和爱情主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以兴亡之感,写出儿女之情。一面要写国家兴亡之感,一面要写儿女离合之情。告诫后人,爱美人更要爱江山,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为了一时的纵欲而抱恨终生。

第3题: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及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这是一首抒情色彩浓郁的叙事长诗,其抒情的基本途径是寓深情于人事叙述之中,几乎句句情溢,字字含泪,是借事抒情的上乘巨制。本诗铺叙了唐玄宗李隆基宠幸贵妃杨玉环以及他们之间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全诗主旨是对李、杨悲剧的同情和对两人真心相爱的歌颂。
全诗分四段。
第一段写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无比宠幸;
第二段写安史之乱爆发后贵妃殒命,玄宗伤痛不已;
第三段写玄宗回归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段写道士找到杨妃及李、杨之间忠贞不渝的深情。

第4题:

《长恨歌》的主题被学界采纳的是“爱情说”。


正确答案:错误

第5题:

对《长恨歌》的主旨,历来有不同认识。有人认为是讽刺荒淫,有人以为是歌颂爱情,有人以为是双重主题。你的意见如何?理由是什么?


正确答案: 《长恨歌》是双重主题,而且是互相矛盾的双重主题:首先,在这首长诗中,确有明显的讽喻内容,主要表现在诗的前部。
全诗起首第一句中,“汉皇”是“重色”的,整天思念“倾国”之貌的美女,可是“求”了多年仍不可得。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年年满天下搜寻民女,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活画了一个好色的君王,也暗喻了这种搜求会给人民特别是妇女带来多少灾难。第三句开始作者略去了玄宗看中了自己第十八个儿子寿王的妃子杨玉环,想方设法掠为己有的史实,只说是“杨家有女初长成”,“一朝选在君王侧”,这显然是“为尊者讳”。接下去,在描写杨妃种种“承欢”“承恩”的“侍宴”“侍夜”的娇艳媚态之时,将昏君沉于美色的形象不断地加以刻画。虽然笔墨淡淡,却入骨三分。皇帝早晨不上朝,整天是歌舞酒宴,夜夜专宠贵妃,还有什么时间理朝政?杨妃的姊妹兄弟都封了大官,连几千年的重男轻女之风都一时为改,像这样的描写不是讽喻是什么呢?
虽然这首诗讽喻的味道很浓,份量很重,但毕竟只是在诗的前半部分,只占全诗的四分之一。
占全诗四分之三的篇幅,则是“爱情”主题的表现。从“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商羽衣曲”开始,作者笔锋一转,故事情节发生了急剧变化。“宛转”突出了杨妃死前挣扎的情景,“花钿委地”是个细节描写,“掩面”和“回看”这两个连续动作是突出描写“汉皇”当时复杂的心情。作者从这里开始把对产生这个悲剧的原因的批判转为了对这个悲剧结局的同情,而且不仅是同情,接下去是长篇大段的对汉皇思念杨妃,派方士寻觅杨妃魂魄和杨妃之魂对方士所谈到的对汉皇的思念,真是字字血,声声泪,感人肺腑,动人心弦。作者采用了环境渲染、借景抒情、对比、反衬等各种手法来全力写两人相思之切,之真,之苦,真有催人泪下的功力。“爱情”主题得到了最充沛的表达。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诗中确有明显的讽喻之处,又更有大段的同情和歌颂爱情之处,尽管这两个主题表面似乎是不相容的,但单执讽喻或爱情一端都是不符合作品的实际内容的。

第6题:

对《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有认为是歌颂李阳爱情的,有认为是讽刺唐玄宗荒淫误国的...谈谈你的理解.


正确答案: 1、讽喻说,目的在于讽刺和暴露他们的荒淫生活
2、爱情说,歌颂他们真挚感人的爱情
3、双重主题说,认为长诗兼具讽喻和爱情的意味

第7题:

如何理解《长恨歌》的主题?


正确答案:《长恨歌》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白居易的本意是要“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所以,诗的前一部分对君主的耽色误国和贵妃的专宠有所讽刺。但是,一方面由于作者对明皇的看法存在着矛盾,毕竟这个历史人物既是安史之乱的制造者又是“五十年太平天子”和悲剧的承担者,所以在描述杨、李爱情悲剧本身时,又抱着同情态度,用了许多动人的情节和语言把这场悲剧写得缠绵悱恻,使得诗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这就出现了双重主题彼此纠缠的现象。既有讽刺,又有同情。诗的客观效果是同情远远地超过了讽刺。因而《长恨歌》留给读者的,主要不是对唐明皇和杨贵妃荒淫误国的批判,而是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深深感动。

第8题:

对《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有不同认识,有人认为是讽刺荒淫,有人认为是歌颂爱情,有人认为讽刺与爱情的双重主题。你的意见如何?理由是什么?(理解本诗的双重主题及其侧重点。)这首诗有两个主题,一是爱情,二是讽刺。


正确答案: 1)诗中对李、杨以前的耽乐误国,有所讽刺,如诗中写到“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但这大都在第一段中,并不是最主要的。
2)文中第二、第三、第四段以更多的笔墨精心描绘李、杨的生死离别,在天人阻隔之后,依然苦苦相思的那份真爱与深情。以“长恨”为中心,生动地描绘了唐玄宗、杨贵妃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及悲剧结局,白居易曾自言“一篇长恨有风情”,这说明作者是为歌“风情”而作此诗,因此全诗的主旨是对李、杨悲剧的同情和对两人真心相爱的歌颂。

第9题: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常见的观点是()

  • A、爱情说
  • B、讽喻说
  • C、双重主题说
  • D、寄寓说

正确答案:C

第10题: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有争议。有“讽喻说”,有“爱情说”,有“双重主题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正确答案: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复杂的,诗人白居易的态度也是矛盾的。这首诗既对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而废弃朝政荒淫误国,以致发生安史之乱进行批判;同时也歌颂了李、杨之间的爱情,特别是对杨贵妃的悲惨结局寄予了极大同情。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即第一段、第二段对唐玄宗迷恋杨玉环,沉醉歌舞,招致安史之乱,很明显是谴责、批判的。诗的开头“汉皇重色思倾国”,这“重色”二字就表明了“刺上”的意味。“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金屋妆成矫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对李隆基不理朝政、淫乐贪色显然是讽谕的。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还在欣赏歌舞,“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批判讥讽的态度显而易见。从马嵬兵变、杨玉环被处死开始,诗人态度开始发生转变,从批判转向同情、乃至歌颂。李、杨的爱情最终以悲剧为结局。白居易作为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对君王虽有所讽谕,但“忠君”思想是难以动摇的,李隆基作为君王,其爱情落得如此悲剧下场,诗人寄予深深同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们从“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芙蓉如面柳面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这些诗句里都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倾向。结尾部分诗人以丰富的想象虚构了杨贵妃亡魂再现的故事,这里也表现诗人对李、杨爱情的极大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