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友人论学书》是()的作品。

题目

《与友人论学书》是()的作品。

  • A、王夫之
  • B、黄宗羲
  • C、顾炎武
  • D、曾国藩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的提出者是______。


参考答案:孟子

第2题:

《与友人论学书》中,作者认为孔夫子常言的是().

A.命与仁

B.性与天道

C.行己有耻

D.危微精一


参考答案C

第3题:

哈佛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重要的让你与()为友

A物质

B精神

C家庭

D真理


正确答案:D

第4题:

古人论书,首重用笔,不知清初书家王澍对此有何论述?


正确答案: 清初书家王澍,著《论书剩语》,其中对于用笔,多所启发。这里略举数则,以见一斑。
“执笔欲死,运笔欲活。指欲死,腕欲活。”这段总结执笔要领:执笔是手指的职责,所以要死;运笔是手腕的职责,所以要活。只有泾渭分明,各司其职,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为书法的创作奠定初基。
“劲如铁,软如棉,须知不是两语;圆中规,方中矩,须知不是两笔。使尽力气,至于沉劲入骨,笔乃能和,则不刚不柔,变化斯出。故知和者,劲之至,非软缓之谓;变化者,和适之至,非纵逸之谓。”从辩证的两个方面来说劲和软、圆和方,然后把它统一归结为“不是两语”、“不是两笔”,可见用笔必须赅备,才能达到和的境地。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那末就“不刚不柔,变化斯出”了。
“世人多以捻笔端正为中锋,此柳诚悬所谓‘笔正’,非中锋也。所谓中锋者,谓运锋在笔画之中,平侧偃仰,惟意所使。及其既定也,端若引绳。如此则笔锋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锋。笔至八面出锋,斯无往不当矣。至以秃颖为中锋,只好隔壁听。”纠正了长期以来,大多数人把“捻笔端正”和以“秃颖为中锋”的错误看法。
“束腾天潜渊之势于豪忽(毫端)之间,乃能纵横潇洒,不主故常。然正须笔笔从规矩出。深谨之至,奇荡自生。故知奇、正两端,实惟一局。”揭出了“腾天潜渊”的极度变化,“正须笔笔从规矩出”,然后进一步阐明“奇、正两端”,实在只是一个不可分割整体的两个方面。
“须是字外有笔,大力回旋,空际盘绕,如游丝,如飞龙,突然一落,来去无迹,斯能于字外出力,而向背往来,不可得其端儿(头绪)矣。”是说用笔除了着纸的各种动作,如中锋、藏锋、提按、疾涩等等以外,还必须注意离纸的“大力回旋、空际盘绕”的空中动作,这样才能“字外出力”而不见其所以出力的头绪了。所以他接着又说:“隔笔取势,空际用笔,此不传之妙。”把“不传之妙”说了出来,其实也就是把他的心得托了出来。
“能用拙、乃得巧;能用柔,乃及刚。”从相反的方面,揭出了藏巧于拙,寓刚于柔,才是大巧的道理。这比起董其昌的“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来,无疑是深了一层的。

第5题: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此话中提出了()的观点。

  • A、以意逆志
  • B、以己度人
  • C、知人论世
  • D、诗无达诂

正确答案:C

第6题:

龙勃罗梭的()一书出版标志着犯罪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A.《犯罪人论》

B.《道德与立法原理》

C.《犯罪社会学》

D.《犯罪学》


参考答案:A

第7题:

日本动画片《机动警察》是动画家大友克洋的作品。


正确答案:错误

第8题:

《学记》中的师生关系论强调()。

A.“知其心”与“安其学”

B.“继其志”与“乐其友”

C.关爱与信任

D.平等与尊重


参考答案:AB

第9题:

“后人论书,欧虞褚陆皆有异论,至旭无非短者。”这符合史实吗?


正确答案: 这句话是《唐书·本传》中对张旭的赞语,它经常被后人在评论张旭时不加分析地引用。
张旭是唐代的大书法家,以擅狂草而享有盛名。他的草书自称见担夫公主争道而得其意,又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神。他性嗜酒,是有名的“饮中八仙”之一。每饮醉,呼叫狂走,笔下奇趣横生,醒时自视,以为神异,不能复得。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称赞他的草书是“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从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来看,张旭的草书应是由今草发展到狂草的一个里程碑。
在唐代和唐以后的书法评论中,几乎都对张旭的书法艺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是应该的,也是张旭当之无愧的。但是,从古至今对张旭的评论中,曾反复引用了以上那句赞语,意思说:后人论书,对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这些名书家都有不同的看法,而对张旭却没有批评意见。意在高度赞美张旭,却忘了这是否与史实相符。此语自《唐书·本传》记载后,后来的一些书学名著,如宋代的《续书谱》、《宣和书谱》,清代的《佩文斋书画谱》,现代的《书林藻鉴》、《书法论丛》、《中国书法简论》等均陈陈相因,不加分析而引用。事实上,只要略加考证,就会发觉它与史实大相径庭。当张旭的狂草问世后,就被人呼为“张颠”,这不仅是指他性格颠放,同时也是批评他的草书超越了旧传统的规范,杜甫就说“吴郡张颠夸草书,草书非古空雄壮”(《李潮八分小篆歌》)。到了唐文宗时,皇帝下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那时才没有人敢批评张旭了,如要说“至旭无非短者”,就是在这短暂的时期内。但是,得了后来,批评张旭的就不乏其人,宋代的苏轼诗云:“颠张醉素两秃翁,追逐世好称书工,何曾梦见王与钟?”(《题王逸少帖》)米芾亦说:“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聊徒成下品,张颠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论草书帖》)“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张颠教颜真卿谬论。”(《海岳名言》)在明末清初,王铎在《草书杜甫诗卷》后的跋语中,对一些士大夫骂他的草书是学高闲、张旭、怀素野道,而连声疾呼“吾不服!不服!不服!”这表明了当时有不少人对张旭的草书持批评态度。如此等等,可见在书法史上,张旭的书法哪是没有被人非议过?
《唐书·本传》的“至旭无非短者”,此语是有局限性的。后来的书中,不加分析、不加选择而盲目引用是欠严肃的。至于对张旭的批评是否正确是一回事,而对他的批评有无又是另一回事。更主要的是,《唐书·本传》中的这句话,把书法家受过或没有受过批评来作为衡量书法艺术高低的一个标准,是不正确的。

第10题:

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一句中的“夫子”是指()。

  • A、孔子
  • B、老人
  • C、孟子
  • D、前辈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