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长隧道,属Ⅲ类围岩,试结合你本人的实践和掌握的专业知识选择施工

题目

埋长隧道,属Ⅲ类围岩,试结合你本人的实践和掌握的专业知识选择施工方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隧道施工经常用到超前锚杆、管棚等辅助技术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而言的。

A、地质条件不良导致开挖面围岩失稳

B、隧道埋深大

C、喷射混凝土与围岩结合力弱

D、围岩渗水量较大

E、初期支护强度不能满足围岩稳定要求


答案:AE

第2题:

下列隧道地段必须进行地表下沉测量的是( )。

A.双线隧道、Ⅵ级围岩、埋深30m
B.双线隧道、Ⅱ级围岩、埋深20m
C.单线隧道、Ⅵ级围岩、埋深25m
D.单线隧道、Ⅱ级围岩、埋深15m

答案:A
解析:
浅埋隧道通常位于软弱破碎岩层,稳定性较差,在V~VI级围岩中,当隧道覆盖层厚度对于单线隧道小于20m、双线隧道小于40m时,施工中往往出现拱部固岩受拉区连通,这种拉裂破坏情况成为洞体稳定的主要威胁。必须进行地表沉降监控测量,预测可能发生的危险。

第3题:

计算:某道路隧道,Ⅲ级围岩,开挖尺寸:高7.6米,宽9.9米,矿山法施工,γ为22KN/m3,埋深10米。(1)判断该隧道属深埋还是浅埋;(2)求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竖向和水平围岩压力。


参考答案:坑道高度与跨度之比为:Ht/Bt=7.6/9.9=0.77<1.7且为矿山法施工,先假设隧道为深埋隧道,则垂直围岩压力值可按
如下公式计算:q=0.45x2s-1γω因Bt=9.9m故i=0.1
ω=1+i(Bt-5)=1+0.1(9.9-5)=1.49
将s=3,γ=22KN/m3,ω=1.49代入上边的垂直围岩压力值计算公式,
可得:q=59KN/m2
等效荷载高度:hq=q/γ=59/22=2.68m
深、浅埋隧道的分界深度:Hp=(2~2.5)hq=5.36~6.70m
因隧道埋深为10米,大于Hp,故本隧道为深埋隧道,垂直围岩压力即为以上计算值。
q=59KN/m2
因围岩为Ⅲ级,则水平均布围岩压力e为:e=(0~1/6)q=0~9.8KN/m2

第4题:

隧道中隔壁法(CD法)开挖施工一般适用于()级围岩或隧道浅埋段。

  • A、Ⅰ
  • B、Ⅱ
  • C、Ⅲ
  • D、Ⅴ

正确答案:D

第5题:

某公路隧道为单洞双向行驶两车道隧道,全长4279m,最大埋深1049m。隧道净空宽度9.14m,净空高度6.98m,净空面积为56.45m2。该隧道其围岩主要为弱风化硬质页岩,属Ⅳ-Ⅴ级围岩,稳定性较差。根据该隧道的地质条件和开挖断面宽度,承包人拟采用台阶分部法施工。隧道开挖过程中,由于地下水发育,洞壁局部有股水涌出,特别是断层地带岩石破碎,裂隙发育,涌水更为严重。在该隧道施工过程中应进行了监控量测。针对上述地质和涌水情况,你认为在施工中应采取哪些水害处治措施?


正确答案: 处理水害的措施
(1)因势利导,给地下水以排走的出路,将水迅速地排到洞外。
(2)将流向隧道的水源截断,或尽可能使其水量减少。
(3)堵塞衬砌背后的渗流水,集中引导排出。
(4)水害整治的关键:分析病害成因,对症整治;合理选择防水材料;严格施工工艺。

第6题:

背景资料:
某高速公路隧道最大埋深约130m,设计净高5.0m,净宽14.0m,隧道长940m。隧道区域内主要为微风化黑云母+长花岗岩,局部有微风化黄斑岩脉穿插。围岩以Ⅳ-V类为主,进口段为Ⅱ一Ⅲ类围岩,岩体裂隙不甚发育,稳定性较好。隧道区域内地表水系不发育,区域内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浅部残坡积层赋存松散岩类孔隙水,洞口围岩变化段水系较发达。施工单位采用新奥法施工,Ⅱ-Ⅲ类围岩采用松动爆破,Ⅳ-V类围岩采用定向爆破方案。施工单位结合该隧道的特点进行了施工组织设计,其中:
(1)为防止地表水危及隧道施工安全,进洞50m左右后,开始做洞口工程,洞口支护时,支护面至开挖面的距离拟定为10m。
(2)为满足防尘要求,项目部采取了“湿式凿岩标准化,个人防护普遍化”。
问题:
1.根据本隧道围岩状况,施工单位采用的爆破方案是否正确?应采取何种爆破方法?
2.试述隧道钻爆方法有几种炮眼?各种爆破方法首先起爆的是什么炮眼?
3.改正施工组织设计的第一条错误做法。
4.第(2)条措施中,隧道防尘措施不完整,请补充。


答案:
解析:
1.(1)施工单位采用的爆破方案不正确。 (2)Ⅱ-Ⅲ类围岩应采用预裂爆破,Ⅳ-V类围岩应采用光面爆破。
2.(1)隧道钻爆方法有:掏槽眼、辅助眼、周边眼。
(2)预裂爆破首先起爆的是周边眼,光面爆破首先起爆的是掏槽眼。
3.(1)“进洞50m左右后,开始做洞口工程”错误,应改为:掘进前首先做好洞口工程。
(2)“洞口支护时,支护面至开挖面的距离拟定为10m”错误,应改为:洞口支护时,支护面至开挖面的距离一般不得超过4m。
4.隧道防尘措施中,机械通风正常化;喷雾洒水正规化

第7题:

某高速公路隧道最大埋深约130m,设计净高5.0m,净宽14.0m,隧道长940m。隧道区域内主要为微风化黑云母+长花岗岩,局部有微风化黄斑岩脉穿插。围岩以Ⅳ—V类为主,进口段为Ⅱ—Ⅲ类围岩,岩体裂隙不甚发育,稳定性较好。隧道区域内地表水系不发育,区域内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浅部残坡积层赋存松散岩类孔隙水,洞口围岩变化段水系较发达。施工单位采用新奥法施工,Ⅱ—Ⅲ类围岩采用松动爆破,Ⅳ—Ⅴ类围岩采用定向爆破方案。施工单位结合该隧道的特点进行了施工组织设计,其中:(1)为防止地表水危及隧道施工安全,进洞50m左右后,开始做洞口工程,洞口支护时,支护面至开挖面的距离拟定为10m。(2)为满足防尘要求,项目部采取了“湿式凿岩标准化,个人防护普遍化”。问题:1.根据本隧道围岩状况,施工单位采用的爆破方案是否正确应采取何种爆破方法2.试述隧道钻爆方法有几种炮眼各种爆破方法首先起爆的是什么炮眼3.新奥法施工的基本原则是什么4.改正施工组织设计的第一条错误做法。5.第2条措施中,隧道防尘措施不完整,请补充。


答案:
解析:
1.不正确。Ⅱ—Ⅲ类围岩应采用预裂爆破,Ⅳ—Ⅴ类围岩应采用光面爆破。2.掏槽眼、辅助眼、周边眼;预裂爆破首先起爆的是周边眼,光面爆破首先起爆的是掏槽眼。3.短进尺、弱爆破、勤量测、紧封闭。4.“进洞50m左右后,开始做洞口工程”错误,应改为:掘迸前首先做好洞口工程。“洞口支护时,支护面至开挖面的距离拟定为10m”错误,应改为:洞口支护时,支护面至开挖面的距离一般不得超过4m。5.机械通风正常化;喷雾洒水正规化。

第8题:

以下公路隧道工程应进行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的是()。

A、某隧道长1000m,其中V级围岩长度为350m

B、某500m长的黄土隧道工程

C、某浅埋隧道,其洞口存在偏压

D、某300m长的小净距隧道

E、某隧道长2500m,其中V级围岩段落最大连续长度40m,合计长度为700m


参考答案:ABDE

第9题:

铁路隧道围岩分级的主要目的是()。

  • A、指导隧道施工
  • B、选择隧道排水截面
  • C、判断围岩的稳定性
  • D、选择支护和衬砌类型

正确答案:A,C,D

第10题:

Ⅱ类围岩浅埋隧道的条件是其覆盖层厚度≤(2.0~3.0)B。


正确答案:正确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