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荒漠风沙区铁路防护体系的建设模式

题目

半荒漠风沙区铁路防护体系的建设模式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以下( )符合村镇规划建设用地的选择条件。

A.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的近旁
B.紧靠高速公路和铁路车站
C.荒漠中的绿洲
D.生产作业区附近

答案:D
解析:
《城镇规划标准》第5.4.2条中规定,村镇建设用地宜选用在生产作业区附近,并应充分利用原有用地调整挖潜,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相协调。当需要扩大用地规模时,宜选择荒地、薄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和人工牧场。

第2题:

纵深防护体系是兼有()的防护体系。

  • A、周界
  • B、盲区
  • C、禁区
  • D、监视区
  • E、防护区

正确答案:A,C,D,E

第3题:

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目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最具影响的( )。

A.西北荒漠化地区 B.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区 C.三北风沙区 D.黄河、长江上中游地区,风沙区,草原区


正确答案:D
点评: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优先把目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最具影响的黄河、长江上中游地区,风沙区,草原区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力争在短期内有所突破。详见教材Pl43.
考试要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

第4题:

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是以为主,用材林、()、()等科学布局,实行组成防护林体系各林种、树种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多林种、多树种生物群体的多种功能与效益,形成功能完善、()、经济高效的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


正确答案: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生态稳定

第5题: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防治体系主要包括()。

  • A、水力侵蚀防治体系
  • B、泥石流和滑坡防治体系
  • C、风沙防治体系
  • D、风蚀防治体系

正确答案:A,B,D

第6题:

以下哪项符合镇规划建设用地的选择条件?( )

A.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的近旁
B.紧靠高速公路和铁路车站
C.荒漠中的绿洲
D.生产作业区附近

答案:D
解析: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第5.4.2条规定,建设用地宜选在生产作业区附近,并应充分利用原有用地调整挖潜,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需要扩大用地规模时,宜选择荒地、薄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和牧草地。

第7题:

中国的“绿色万里长城”指的是()。

  • A、“三北”防护林体系
  • B、平原绿化体系
  • C、长江中游防护林体系
  • D、京津风沙源建设体系

正确答案:A

第8题:

我国防护林体系建设主要包括( )。

A.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

B.城市周围防护林体系建设

C.平原防护林体系建设

D.“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正确答案:ACD

第9题:

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目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最具影响的()。

  • A、西北荒漠化地区
  • B、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区
  • C、三北风沙区
  • D、黄河、长江上中游地区,风沙区,草原区

正确答案:D

第10题:

简述半荒漠风沙区铁路防护体系的建设模式。


正确答案: 以沙坡头“五带一体”的铁路防护林体系为例
(1)固沙防火带:在路基迎风面20cm,背风面10cm,因固沙防火需要,
清除植物,整平沙丘,铺设10—15cm厚的卵石、黄土或炉渣。
(2)灌溉造林带:利用靠紧黄河的水源条件,通过4级扬水,提水上沙丘。在固沙防风带外侧整修梯田,修筑灌渠,梯田设障,灌水造林,3—5年可形成稳定可靠的防护林带。
(3)草障植物带:本带是“体系”主体核心部分。在灌溉带外侧,迎风面一定距离内,流沙全面扎设1m╳1m半隐蔽式麦草方格沙障,然后2行1带(隔1行),株行距1m╳1m,栽植沙生旱生灌木。
(4)前沿阻沙带:为保护草障植物带外缘部分的安全,用高立式沙障建立前沿阻沙带。该带用枝条,地上障高1m,地下埋30cm,加固成折线形,设置在丘顶或较高位置,起阻沙积沙作用。
(5)封沙育草带:在阻沙带迎风面百米范围内,局部沙丘迎风坡采取封沙、设障、栽灌木的方法,促其自然繁殖,减轻阻沙带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