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当前市场状况,谈谈CPU的发展趋势。

题目

结合当前市场状况,谈谈CPU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超大规模集成;(2)主频不断提高;(3)功能集成;(4)多处理器集成:辅助处理器(采用辅助微处理器执行多种功能)、对偶处理器(采用多CPU或主微处理器时行处理,在同一时刻执行多条指令)、并行处理设计(可以使用几个指令处理器,或成千上百个指令处理器,以网络形式组织在一起)、RISC处理器(优化指令集计算机RISC是相对复杂指令集计算机CIISC而言,减少程序执行时间,提高运行速度)、MMX多媒体处理器(将文本、图像、声音多媒体集于一体的高性能)。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当前治理环境问题的认识。


答案: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当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发展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人类所面临的新的全球性和广域性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目前发达国家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环境破坏而在我国则同时存在着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并且已十分严重。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全国污染物的年排放量达4300余万吨其中烟尘约2800万吨二氧化硫约1460万吨198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36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68亿吨处理率仅为27%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由解放初期的116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3) 环境污染和破坏给我国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极其惊人的。现在就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据80年代初的不完全统计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是690亿元部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5亿元共计955倔元约占当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14%左右。从这样一组数据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势必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2、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环境问题在我国如此的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而且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又使其具有特殊性。下面笔者将分别进行一下具体的阐述。(1)经济因素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但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违法阵营庞大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2)人文社会因素 “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就与‘人类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前期的生态学更多地显示了自然属性的话那么现代的生态学则更强烈地显示了它的社会属性这一面。”(4)环境问题最明显的是人文社会的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从现行的角度看这方面的因素影响更为巨大。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庞大的人口数量及快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可以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这是用不着忌讳的。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第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所谓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5)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据调查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2000年“世界环境日”前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果是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理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较弱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对于强化公众环境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些大量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是有多么的差。一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如此的差可以想象这个国家的环境问题又是怎样的一个状况了。第三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它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环境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富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而穷国环境问题主要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的多。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有类似情况在平原、沿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问题主要以以环境污染为主如今经过不断地治理正在不断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实施积极而有效的环境治理。国内外大量的环境治理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对于我们不断完善环境治理措施、缓减环境问题、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我国环境治理工作开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一、加强环境治理领域的立法执法 20世纪60年代末环境问题开始引起公众的普遍强烈不满发达国家居民开展了世界规模的抗议环境破坏的运动。在此背景下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强调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迫切性也认同发展经济的重要性。这一时期前后及以后大多数发达工业化国家开始大力治理环境污染严格规制企业的污染行为并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法规。1970年日本对“公害对策基本法”进行了全面修改明确了生活环境的优先地位并相继制定了与公害相关的14项法律特别是在1973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害健康损害补偿法”对于涉及到大气污染的健康损害明确规定应向企业征收税金。美国则在1969年依据其国家环境政策法精神规定公共事业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实现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目的。而瑞典则为了保证环保法律的执行在全国5个区域设立了环保法庭还设立了国家环保最高法庭专门审理环保案件。在这方面中国应加快完善环境法律体系把环境治理法制建设的重点放在提高执法能力、强化环境执法方面进一步加强环境领域各类专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加强对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大气、土壤以及重金属污染等突出的环境问题的执法监管力度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法律合作努力构建体系完善、执行顺畅的环境治理法制环境。二、充分运用市场化治理工具 环境法律法规具有强制性是发达国家治理环境的基本手段。但强制性的手段也具有成本高、不利于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等缺点。因此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通过征收环境税、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以降低治理成本和激励企业持续进行技术创新达到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和灵活性的目的。美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环境治理中多采用命令型环境政策工具虽然收到的环境治理效果明显但付出的直接和间接环境治理成本是巨大的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抑制了经济增长。80年代末以后美国政府改进环境政策开始制定和实施基于市场的环境政策多采用市场化的环境政策工具不但使环境污染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理和控制而且还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取得了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双赢的效果。而世界上环境治理比较成功的瑞典早在1991年就推出了碳排放税随后与环保相关的税收在瑞典总税收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碳排放税不仅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使得能源使用效率有了很大提高。我国也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注重利用经济手段来开展环境治理进一步完善环境税收体系完善鼓励节能环保的财税体系深化绿色税收、绿色采购、绿色贸易等环境经济政策,完善实施包括资源税、排污收费、环境补偿费、超标罚款、排污权交易、治理设施保证金、对节能产品补贴等治理措施运用市场工具强化环境治理的成效。三、完善环境治理的公众参与机制 有效的环境治理要求必须完善治理机制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环境执法体制比较健全的国家都强调公众权利的保护环境立法、执法环节在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对社会公众的吸纳和利益诉求注重社会各界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参与并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公众的有效参与。例如美国在《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等环境立法中就作出了政府报告环境资源信息披露的规定在《1980年综合环境反应补偿与责任法》、《资源保护与恢复法》等法律中作出了企业报告环境信息的规定规定中明确了公众的知情权建立了环境信息对公众公开的法律制度。而一些发达国家则确立了环境领域的公民诉讼制度。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环境计划与评价法》和《环境犯罪和惩罚法》将诉讼权赋予公民规定对于违反法律的行为任何人不管自身权利是否受到侵害都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从该角度看我国应充分借鉴国外环境治理方面的经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环保领域公众参与的相关法律制度完善环境治理机制确保公众在环境治理中的直接参与鼓励和支持环境非政府组织、民间学术机构和团体与政府一起形成合力共同开展环境治理工作。

第2题:

结合自身经验与知识,谈谈中国文化产业的商机与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1)新媒体称为媒体产业的核心;
(2)传统的文化产业形态遭到挑战;
(3)以产业链经营为基础;
(4)内容为王;
(5)青少年作为消费者主体;
(6)基础资源持续垄断;
(7)企业并购成长;
(8)活动经济成为主流;
(9)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扩散性影响。

第3题:

结合外国及港台秘书工作的发展趋势谈谈你对未来秘书工作的看法。


正确答案:
结合外国及港台秘书工作普遍化、进化、现代化及妇女化的特点,谈自己对未来秘书工作的看法。

第4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请你谈谈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当前课程实践状况,分析其意义。


正确答案: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第5题: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当前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正确答案: 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以致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教育和社会实际;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评价基本只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

第6题:

结合我国教育法学的发展及现状,谈谈你对我国教育法学发展趋势的看法。
(一)教育法学在我国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包括:
(1)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
(2)发展教育事业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
(3)历史经验的启示
(4)教育立法活动起步
(二)我国教育法学产生和发展阶段可分为:
(1)问题提出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主要在反思了“以人治教”的种种弊端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教”的主张;
(2)体系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80年代末期),这一阶段以《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为契机,开拓了教育法学研究的新局面;
(3)学习基本定型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期——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阶段期间,专门阐述教育法规的专著终于在我国出版;
(4)教育法学理论深化发展阶段(1993年以后),这一阶段某些专题研究获得较为充分的展开,主要包括我国教育法规体系及其地位研究、教育法律关系的研究、地方教育立法研究成果、高等教育立法的研究及各国教育法制比较研究等。
(三)教育法学发展趋势为:
(1)注重开展教育法学微观研究课题
(2)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研学热潮,促进教育法学的普及与提高
(3)成立有关学书团体,开展合作研究,促进交流和讨论,提高教育法学的研究水平。

第7题:

结合实际谈谈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认识。


正确答案: 一、共产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不同
二、共产主义的目标体系及实践证明:
1、生产力高度发达
2、生产资料公有
3、人与人之间高度平等
4、按需分配
5、没有竞争、只有竞赛
6、共产主义道德

第8题: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是物业管理全面发展,各地区各行业全面推行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机制.行业发展初具规模,从业企业及人数迅猛增加;管理领域逐步扩大,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市场机制全面建立,企业基本实现盈亏平衡;法制环境不断改善.我国物业管理发展趋势:城市化进程加快,物业开发规模持续增长,管理市场庞大,房管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将使物业管理的领域进一步扩大,物业寿命延长,经营管理年限变长.

第9题:

请你根据目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状况,谈谈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1)研究取向日趋全面,关注教与学;
(2)关注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4)年龄特点、个别差异、测量及个别化教学研究继续受到重视;
(5)研究文化变量;
(6)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
(7)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第10题:

结合国外环境和我国环境教育的历史和现状,谈谈你对环境较发展趋势的认识。


正确答案: 我国环境教育始于上世纪70年代,1983年底的第二次全国环护会议明确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明确了公众环境教育在环保事业中的作用;1992年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并提出“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初步建立了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环境教育网络。我国环境教育目前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基础环境教育,主要以中小学生(含幼儿)为对象,还包括大、中专的非环保专业的学生。二是专业环境教育,主要是以大、中专学生为对象培养环境保护的专业人才。三是在职环境教育,主要是以环境保护在职人员为对象的环境教育形式。四是社会环境教育,这主要是借助宣传手段对社会公众进行的环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