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的域名结构是怎么样的?它与目前的电话网的号码结构有何异同之

题目

因特网的域名结构是怎么样的?它与目前的电话网的号码结构有何异同之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15)因特网的域名结构由TCP/IP协议集中的_______ 进行定义。


正确答案:
(15)域名系统(或DNS) 【解析】在TCP/IP互联网中所实现的层次型名字管理机制称为域名系统 ( DNS)。

第2题:

眼睛各部位中医、西医的组织结构名称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我国的医学源远流长,通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在眼科方面,对眼睛各部位的称呼与西方医学有所不同,因此有的人在实际应用中感到不好理解。其实在中西医中眼睛各部位的组织结构名称有一些还是大同小异的,通过下面这张表,你就能知道眼睛各部位的中西医名称。

第3题:

什么是道岔号码?它与行车速度有何关系?


参考答案:道岔号码用心轨的两工作边余切表示道岔号码愈大,其辙叉角愈小,导曲线半径愈大,道岔的容许侧向过岔速度也愈大,愈有利行车。反之号码愈小,辙叉角愈大,容许侧向过岔速度也愈小。。

第4题:

导管、筛管的结构怎样?它们在结构上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1)导管是由导管分子组成,一个导管分子就是一个死细胞,导管分子的壁有不同的加厚,形成五种不同的导管,导管分子的端壁形成两种孔即单穿孔和复穿孔。
(2)筛管是由筛管分子组成,一个筛管分子就是一个没有细胞核的生活细胞,它有伴胞附着在一起,筛管分子的端壁形成筛板,根据筛板上的筛域的多少分为单筛板和复筛板。
(3)区别:
①死细胞与活细胞;
②细胞壁的加厚不同;
③端壁的结构不同。

第5题:

因特网的域名结构采用了()结构的命名方法。


正确答案:层次树状

第6题:

因特网的域名结构由TCP/IP协议集中的___________进行定义。


正确答案:
域名系统(或DNS)
【解析】在TCP/IP互联网中所实现的层次型名字管理机制称为域名系统(DNS)。

第7题:

熔体的聚合程度是如何表示的?它与熔体结构有何关系?


正确答案:采用多个四次配位阳离子所拥有的非桥氧数目来描述熔体的聚合程度,一般用符号NBO/T来表示。四次配位阳离子通常是Si4+离子。熔体的NBO/T值与其O/Si有关,O/Si较小,其NBO/T值也越小,说明熔体中非氧桥越少,因此,熔体的混合度越高;反之,O/Si越大,NBO/T值也越大,熔体的聚合程度越低。NBO/T=[2n(O2-)-4n(Si4+)]/n(Si4+

第8题:

关于因特网的域名体系,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因特网的域名结构由TCP/IP协议集的域名系统进行定义

B.因特网的域名体系具有层次结构

C.因特网的域名体系代表实际物理连接

D.位于同一域中的主机并不一定要连在一个网络或一个地区中


正确答案:C
解析:因特网中的这种命名结构只代表一种逻辑组织方法,并不代表实际物理连接,所以选项C错误。位于同一域中的主机并不一定要连在一个网络或一个地区中,它可以分布在全球的任何地方。DNS把整个因特网划分成多个域,称之为顶级域,并为每个顶级域规定了国际通用的域名。顶级域的划分采用了两种划分模式,即组织模式和地理模式。

第9题:

因特网中的域名系统采用层次结构表示。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澳大利亚的地形有何特征?在地形结构上与南、北美洲有何异同点?


正确答案: 澳大利亚的地形特征有三:第一,地势低平、单调。澳大利亚是一个地表平坦单调、切割微弱、起伏和缓的低高原大陆,全洲平均海拔为350米(仅比欧洲稍高),最高峰科修斯科峰海拔2,230米,是各洲最高峰中最低的。全洲96%的面积在海拔600米以下(其中36%在海拔200米以下),全洲90%的地面单调而平坦。第二,地形结构纵向排列。在构造地形上可明显的分为三个南北纵列的地带,即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台地。东部山地北起约克角半岛南至塔斯马尼亚岛,总称澳大利亚科迪勒拉山脉。山地南北长4,500公里(直线距离2,800公里),东西宽60~180公里,东坡陡峻、切割破碎,沿海平原狭窄,西坡缓倾成台地、高原状块状山,山地地势自北向南增高,在南纬27°以北称大分水岭,南纬27°~31°称新英格兰山,南纬31°~32°叫利物浦山,南纬32°~35°叫兰山,南纬35°以南叫澳大利亚阿尔卑斯山,但最高峰科修斯科峰仅2,230米,还不到雪线。东部山地是古老的海西褶皱山地,经准平原化后于第三纪断裂抬升而形成的不对称断块山地,山间多小盆地、峡谷和垭口,为东西交通提供了有利条件。西部高原为古老岩层构成的、面积广而低的准平原台地,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海拔一般高200~500米,平均高300米。高原中部有一些蚀余残山可高达1,000米以上,高山气候凉爽,夏季有一定的降水,为农牧交通要地;其余广大地区气候干燥,沙漠、半沙漠广布,约占全大陆面积的44%,比例之大为世界各洲之冠。西部高原边缘有一些由于地壳断裂抬升而形成的高原山地,高度可达800~900米。中部平原北起卡奔塔利亚湾,南至墨累河口,纵贯大陆中部偏东,是古陆台与海西褶皱带间的巨大沉降带。地表大部单调一致,一般海拔不超过100米,被两条低矮的残余高地(北为谢卢印高地,南称格雷·巴里尔山地)分隔成三部分:北部叫卡奔塔利亚低地,是一个向北倾斜的丘陵性海积平原,蕴藏巨大的铀矿和铝土矿;南部为墨累河—达令河冲积平原,是重要农牧业区;中部为以埃尔湖为中心的大自流井盆地,地势低平,布满干河床、盐沼、碱地,蕴藏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为发展中的牧区。在地形结构的排列上,与南、北美洲有相似之处,即高原、平原、山地三部分地形都具有南北延伸、东西排列的特点。但在具体内容上又有明显的差异:
(1)澳大利亚是西部为高原、东部为山地,而南、北美洲相反;
(2)澳大利亚西部是广阔的高原,南、北美洲东部是古老的高原高地,南美高原还被分割成三块;
(3)澳大利亚东部山地是海西褶皱山地准平原化后重新抬升的断块状山地,而南、北美洲西部的山地是年轻高大的新褶皱山系;
(4)澳大利亚中部平原南北贯通、地下水丰富,南美洲中部平原被分割成三个平原。第三个特点是风成地貌分布较广。澳大利亚中西部为广阔的低高原,气候干旱,植被稀疏,风力较强,地表广泛分布着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有些地方矗立着由抗风能力较强的岩石构成的残余山,残余山山麓堆有较厚的碎石层。低高原中有大面积沙漠,沙层很厚,在盛行风向影响下,形成许多平行排列的沙垄。这一点与美洲大陆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