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

题目

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 A、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争夺
  • B、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 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 D、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A.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争夺

B.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D.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参考答案:D

第2题:

材料:
在进行“维新变法”内容教学时,某实习生对其中的“公车上书”进行详细的叙述。正当她充满激情侃侃而谈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从网上看到文章说康有为没有组织公车上书,没有上书光绪帝”。
全班学生一阵骚动,窃窃私语,期待着老师的回答。
该实习生说:“材料上不是写得清清楚楚吗?康有为组织了公车上书,不是应该以教材为准吗?”
学生发出了失望的嘘声。
问题:
(1)这位实习生的做法是否合适?(2分)请说明理由。(4分)
(2)传统教学强调“教教材”,新课改理念倡导“用教材教”。如何理解“用教材教”?(10分)


答案:
解析:
(1)做法不合适。 理由:这种生成性情境是教师在授课中会经常遇到的,此时的学生对于教材内容提出疑问,教师不应该用教材的权威性回应学生的疑问,而应该利用教学机智,通过让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查阅不同资料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从而让学生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和重证据的历史意识。
(2)①“用教材教”要求教师具备解读教材、解读学生相关情况的能力。教师必须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并且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将解读教材、解读学生与加工教材结合起来,不能把教学停留在“教教材”的水平上。
②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学设计。教师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进行自主学习。

第3题:

“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正确答案:C
【解析】公车上书中康有为联络的是在京参加应试的各省举人,不是各省官员。

第4题:

“唯德学,唯才艺”接句为:()

  • A、不如人,当自砺
  • B、若衣服,若饮食
  • C、不如人,勿生戚
  • D、勿自暴,勿自弃

正确答案:A

第5题:

光绪帝在读到“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的上书后深受震动,决定变法。康有为的这封上书起因于()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 B、洋务运动的失败
  • C、德国强占胶州湾
  • D、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正确答案:C

第6题:

维新思潮发展为变法维新运动的标志是()

A.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向光绪帝上书

B.1895年公车上书

C.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送《应诏统筹全局折》

D.1898年百日维新


参考答案:B

第7题:

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委以差事,赏惟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A.要求光绪皇帝加紧对封建官吏的争夺
B.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C.对封建势力表现出软弱性与妥协性
D.要光绪皇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维新派的局限性。
【正确分析】维新派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政治上,他们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只是幻想依靠光绪皇帝“以君权雷厉风行”,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让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的代表参加政权,逐步实现君主立宪。第二,在经济上,他们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第三,在思想上,他们虽然提倡学习西学,却仍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干扰分析】材料中维新派建议光绪帝不要废除旧衙门,也不要革封建大臣的职,对维新人士也不用加官进爵,而只要允许其上奏即可,这明显体现了维新派对封建势力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故A、B、D选项明显与题意不符。

第8题:

()曾七次上书清光绪帝主张变法维新。

A.梁启超

B.曾国藩

C.李鸿章

D.康有为


参考答案:D

第9题:

维新思潮发展为变法维新运动的标志是()

  • A、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向光绪帝上书
  • B、1895年公车上书
  • C、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送《应诏统筹全局折》
  • D、1898年百日维新

正确答案:B

第10题:

1895年,顺德人()协助康有为,联络18省应试举人联名上书,是史称“公车上书”。


正确答案:梁启超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