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是()形成的刑法原则。A、夏B、商C、西周

题目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是()形成的刑法原则。

  • A、夏
  • B、商
  • C、西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夏、商、西周的()思想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


参考答案:神权法

第2题:

“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中“辜”的词义是“有罪”。()


参考答案:正确

第3题:

“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中“辜”的词义是()

A、辜负

B、劳苦

C、安逸

D、有罪


参考答案:D

第4题:

下列句子中,主张结合犯罪的主客观形势权衡量刑,不可一味从轻或从重的句子有()。

A.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B.五刑之疑有赦
C.刑罚世轻世重
D.轻重诸罚有权

答案:C,D
解析: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的刑罚适用原则,主张慎重刑罚,反对错杀无辜;“五刑之疑有赦”是指案情不能确定时从轻不从重的审案原则;“刑罚世轻世重”“轻重诸罚有权”即主张结合具体案情灵活处断,不一味地从轻或从重。

第5题:

重农作为重要国策形成于()。

A.夏

B.西周

C.商

D.春秋


参考答案:B

第6题:

礼治思想形成于夏商,完善于西周。()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7题:

先秦时期(夏商西周)


参考答案:贡赋制,先秦赋税多以“贡赋”的形式存在。商代臣民向国君进献的财物称为“土贡”。西周土贡有皮帛、宗庙之器、绣帛、木材、珍宝、祭服、羽毛等九类,称作“九贡”。此外,还有军赋。

第8题:

“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中“辜”的文中义是()

A、辜负

B、劳苦

C、安逸

D、有罪


参考答案:D

第9题: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是()形成的刑法原则。

A.夏

B.商

C.西周


参考答案:A

第10题:

下列法律现象与概念对应错误的是:
A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自由裁量权
B载于简牍谓之书,合而验之谓之契——合同
C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物权
D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疑罪从无


答案:A
解析:
解析:
A选项错误,“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对应“原心定罪”,其内容是在审判中重点考察犯罪者的动机是否合乎儒家道德,如不合乎,必须严惩;如合乎,虽犯法亦可从轻论处。这一审判原则从道德至上的立场出发,过分强调了犯罪者的主观动机而相对忽视了犯罪的客观事实,从而为酷吏任意安置罪犯者打开了方便之门。由此可知A选项法律现象与概念对应错误;
B选项正确,“载于简牍谓之书,合而验之谓之契”对应的是合同。主要由于书契在卖买交易中又称为“质剂”,在古代使用简牍书写的时代里,总是将交易内容一式二份同时写在简牍两边,然后从中间破别开来,两家各得其一,检验时两片验之相合称为契合;
C选项正确,“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这是法家的思想,主要强调法律,尤其是物权的作用;
D选项正确,“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出自《尚书》,基本含义是,在处理两可的疑难案件时,宁可偏宽不依常法,也不能错杀无辜。源自西周,西周时期为保证适用法律的谨慎,防止错杀无辜,凡是疑难案件,都采取了从轻处断或赦免的办法。这就是中国古代“疑罪从无”法律思想的一个印证。
本题为选非题。
故正确答案为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