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个体道德的心理构成和发展历程。

题目

简述个体道德的心理构成和发展历程。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个体道德的心理构成包括个体道德认知、个体道德情感和个体道德意志三个方面。个体道德心理中知、情、意三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它们三者共同构成人们的道德心理,缺一不可。其中,道德认知是前提,道德情感是核心,道德意志是关键。个体道德心理的发展历程可以区分为自发、自觉、自由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皮亚杰建立的道德发展论本质上是以认知历程作为个体道德推理的基础。()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第2题: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活动的心理调节机制方面的变化。个体的心理调节机制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心理因素构成。( )


答案:对
解析:

第3题:

简述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历程。


正确答案:
(1)生理自我; (2)社会自我; (3)心理自我。

第4题:

个体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历程分为哪五个阶段?
(1)强制阶段(0-6岁)
(2)强化阶段(6-9岁):如,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最有效的纪律约束方法。
(3)遵从集体阶段(9-16岁)
(4)服从法律和权威阶段(16岁-成年)
(5)民主平等阶段(成年)。

第5题:

简述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答案:
解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1)改造期
从1949年到1956年为教育心理学的改造期。这个时期国内学者大量翻译和学习苏联心理学,试图树立心理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确立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对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测验技术进行了研究、认识和清理批判。这一时期为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繁荣期
从1956年到1966年是教育心理学的繁荣期。这个时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迅速向纵深发展,研究范围涉及学习心理、德育心理、智育心理、学科心理、学生个别差异、教学法改革等课题,1963年出版了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各师范院校也相继开设了教育心理学课程。
(3)破坏期
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动乱期间,是心理学遭受厄运的最艰难的时期。
(4)新生期
1976年以后,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获得了新生,教育心理学的科研课题受到高度重视,并在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学习归因,心理健康、特殊儿童教育心理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第6题:

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是( )。

A.个体心理发展

B.社会心理发展

C.心理的种族发展

D.心理的种系发展


正确答案:A

第7题: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答案:
解析:
(1)遗传;(2)环境;(3)教育;(4)主观能动性。

第8题:

个体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历程有哪些?


参考答案:心理学研究:将个体接受纪律约束的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强制阶段(0-6岁)。由于年龄小,不懂得纪律约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使用强制的方法约束他们。强制分为积极的强制和消极的强制。
第二、强化阶段(6-9岁)儿童开始知道行为后果对自己的影响,已经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判断事物。他们对行为判断遵循快乐原则,因此这阶段使用强化方式最有效。就是有效地使用表扬和批评。
第三、遵从集体阶段(9-16岁)学生开始认识到集体与自己的关系,产生集体荣誉感,十分看重集体荣誉感。因此,可以利用集体作为强化手段,用集体荣誉、要求约束儿童的行为,使其遵守纪律。
第四、服从法律和权威阶段(16岁-成年)从16岁开始,认为只要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就是好的行为。开始学会自我管理,接受内部引导,认为人人都应遵守社会规则。这时是教给学生自我管理的最佳时机。
第五、民主平等阶段(成年)。是纪律约束发展的最高阶段。遵守纪律成为群体成员理想目标和自觉行为。这时的纪律,事实上已不是纪律了,已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

第9题:

简述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


答案:
解析:
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反映着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改造从而产出思想产品的能力。它集中反映着大脑的聪慧程度,是智力的核心因素。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言语前思维阶段本阶段儿童在未掌握言语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思维活动,思维产生于言语之前。当儿童与客观事物发生作用时,同一动作经常导致同一结果,使儿童逐渐认识到事物之间简单的联系和关系,并做出相应的动作反应,这意味着思维开始萌芽。
(2)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本阶段思维活动的支柱是实物和动作。通过直接感知实物,在实际动作过程中展开思维活动。这种思维的结构十分简单,动作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终点。实际操作动作结束了,相应的思维活动也就停止了。这种思维的突出特点是直觉性和行动性。3岁前婴儿的典型思维就属直觉行动思维。
(3)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本阶段思维活动的支柱是表象。借助于表象的支持,展开联想和想像活动,头脑中的表象积累得越丰富、越生动,则想像和思维越活跃。这个阶段思维的突出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7岁前幼儿的典型思维就属具体形象思维。
(4)形式逻辑思维阶段
本阶段思维活动的支柱是概念。个体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获得概念。借助于概念的支持,对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这个阶段思维的特点是反映客观现实的相对稳定的方面。小学时期是形式逻辑思维的形成期,形式逻辑思维是初中生的典型思维。形式逻辑思维亦称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
(5)辩证逻辑思维阶段
本阶段思维活动的支柱是辩证概念。个体借助于辩证概念的支持,按照辩证逻辑思维的规律展开思维活动。这个阶段思维的突出特点是反映客观现实的不断变化的方面。
高中生的思维正处在辩证逻辑思维形成的时期,辩证逻辑思维是大学生的典型思维,亦称论理型的抽象逻辑思维。

第10题:

简述个体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历程。
个体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强制阶段(0-6岁),这时儿童不理解纪律约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靠强制来约束。积极强制是成人运用语言、目光等对儿童的心理压力使之遵守纪律。消极强制也即体罚,尽量少用。
(2)强化阶段(6-9岁),此时儿童行为遵循快乐原则,能理解行为后果对自己的影响。可以采用强化的方式。教师的表扬或批评,班级或学校的评比和奖励都是有效的强化物。
(3)遵从集体阶段(9-16岁),这一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集体与自己的关系,看重集体荣誉,可以利用集体作为强化手段,用集体要求和集体荣誉来约束其行为。
(4)服从法律和权威阶段(16岁-成年),此时学生认为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是好的行为并把行为责任转向个人,理解了约束的必要性,开始学会自我管理。
(5)民主平等阶段(成年),这是纪律约束的最高级阶段。群体成员自主地共同制定规范,把内部要求外化,遵从纪律完全是自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