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题:“美德即知识”。

题目

辨析题:“美德即知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不包括()。

A、美德即知识

B、无知即美德

C、美德是可教的

D、产婆术


参考答案:B

第2题:

苏格拉底在批判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时,提出了“()的命题”。

A.艺术即知识

B.道德即知识

C.美德即知识

D.哲学即知识


参考答案:C

第3题:

辨析题:“公正即斗争”。


参考答案:这是赫拉克里特关于公正的观点。他认为公正相对不公正而言,二者互相联系、互相对立和斗争,对立和斗争的结果是产生新的和谐。世界通过斗争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使新的和谐代替旧的和谐就是公正。他的“斗争就是正义”、“善恶是一回事”等观点说明他对伦理价值有了朴素的辩证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4题:

苏格拉底在批判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时,提出了“()的命题”。

  • A、艺术即知识
  • B、道德即知识
  • C、美德即知识
  • D、哲学即知识

正确答案:C

第5题:

美德即知识


答案:
解析:
美德即知识是指苏格拉底提出的关于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苏格拉底将知识与道德等同起来,认为智慧的人必然是有美德的人。而“美德由教育而来”正是他立论的目的。在他看来,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是有思考力的人,才配受教育;也只有奴隶主贵族,才具有完善的美德,才配做国家的统治者。由此,苏格拉底确定教育的目的,即在于通过认识自己获得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的人。其提出的教育意义在于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

第6题:

知识是工具,无所谓善恶.知识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美德与知识的关系不大一美德的真正源泉是智慧,即一种开阔的人生觉悟.德行如果不是从智慧流出,而是单凭修养造就,便至少是盲目的,很可能是功利的和伪善的.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

A.工具智慧修养

B.善恶觉悟修养

C.知识善恶美德

D.知识美德智慧


正确答案:D
D[解析]文段前两句的论点是知识,第二、三、四句讲的是美德与知识、智慧的关系.最后一句是从反面论证美德和智慧的关系.故文段的关键词分别是:知识、美德、智慧.D项为正确选项

第7题:

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理解。


答案:
解析:
(1)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的联系。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人才能趋善避恶。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明确指出,“美德就是知识”。(2)从“智德统一”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进而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张。既然道德不是出自于人的天性,而是以知识或智慧为基础,那么,美德就是可教的。通过传记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具有完善道德的人。因此,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3)评价:①这个见解可以说是近代教育性教学原则的雏形。②在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他提出“智德统一”的见解,破除了贵族阶级的道德天赋理论,有着明显的进步意义。③“知识且口美德”的观念也是不完善的,忽略了道德的其他方面,如情感、行为等。

第8题: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

A.泛智论(普及教育)

B.产婆术(苏格拉底方法)

C.美德是可教的

D.美德即知识


参考答案:BCD

第9题:

“美德即知识”,这句话是谁说的?()

  • A、伊壁鸠鲁
  • B、巴门尼德
  • C、康德
  • D、苏格拉底

正确答案:D

第10题:

辨析题:“私恶即公利”。


正确答案: 这是孟德维尔在其《蜜蜂的寓言》中提出的伦理思想。他认为人是极端自私而又狡猾的,人的一切行为都出自自爱自保的利己本性,任何人都不会为他人或社会牺牲自己的私利,利己心与人的冲动连在一起就称为一种恶习。正是每个人追逐私利的恶,才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源泉,如果取消人的私恶,社会发展就会停滞。这是在抽象人性论基础上对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关系的一种形而上学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