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论述唐宋时期民俗思想的三个标志。

题目

举例论述唐宋时期民俗思想的三个标志。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举例说明民俗的分类有哪些?


参考答案:①有形物质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物质生产民俗。②认识社会民俗:个体人生社会民俗,大群体人生社会民俗。③心意信仰民俗:崇祀、禁忌、兆卜、巫蛊。④游乐技艺民俗:游乐竞技民俗、手工技艺民俗。

第2题:

试从教育思想、制度、实践三个方面,举例说明新 文化运动时期民主思想在当时中国教育领域里 的体现。


答案:
解析:
教育思想方面: (1) 教育的个性化。人们认识到中国落后的 原因在于“个性主义”不发达,而个性对人来说很 关键。因此提出使个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教育权 利,要求教育尊重个人,从尊重儿童开始。教育 应该注意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学习者需学会自 主、自动、自治。人们开始站在教育对象的立场 上考虑教育问题。 (2) 教育的平民化。民主思想反映在教育领 域,就是提倡沟通知识与民众的联系,使得男女 之间、社会阶级和阶层之间的教育平等,让"庶 民”也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对民众的教育不能 只局限在学校,而应估计生产、生活和环境改造 需要。知识分子应真心诚意地帮助民众获得知 识和自我提高能力。 (3) 教育的实用化。科举制度下的中国教育 传统无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而社会需要能做事 的人才,但学堂培养的人才不会做事也不肯做 事,因此必须提倡务实的教育。一方面人们思考 和解决“教育与生计关系",提出改革教育结构, 发展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以求沟通学校与社会、 教育与生活,相应地改变课程内容与教育教学方 式,摆脱传统教育空疏无用的影响。 (4) 教育的科学化。科学思想引导学校教育 对科学观念和方法的追求,改变传统教育“有假 设无实证” “有想象无科学”的“伪教育”弊端。 人们开始认识到以科学的观念从事教育,中国的 “真教育”才能建立起来。因此,以科学的和现实 生活的教育取代迷信的和想当然的教育,以现代 科学的方法从事教育和研究教育,成为时代的共识。 教育制度方面: (1) 20世纪20年代发生了反对欧美传教士 在中国所办教会教育的收回教育权运动。各党 派及社团都在1924至1925年分别召开会议,讨 论收回教育权问题,通过了相关议案。1924年 10月,全国教育联合会在开封召开的第十届年 会通过了“教育实行与宗教分离”与“取缔外人 在国内办理教育事业”两个议案。"收回教育 权”运动直接促成中国政府颁布对教会学校的管 理条例。 (2) 1922年9月,北洋政府召开全国学制会 议,对全国教育联合会的提案稍作修改。最后, 教育部以全国教育联合会和全国学制会议的两 决议案为基础,颁布了学制改革案,并于同年11 月1日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实行,这就是1922年“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 教育实践方面: 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 教育思想大量传人中国,激发起中国知识分子的 教育改革热情,在短短的十余年里,各种教育运 动、教育实验层出不穷,大大地促进了中国近现 代教育的发展。如平民教育思潮中创办平民教 育社、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工读主义教育 思潮中创办北京髙师工学会的工学主义;勤工俭 学运动中成立勤工建学会,并设立预备学校。这 一时期,学校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验,杜威的实 用主义教育思潮影响逐渐扩大,当时在中国盛行 的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就是以这种方法论为 指导的。

第3题: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阶段是在()时期。

A、唐宋

B、秦汉

C、明清

D、南北朝


正确答案:B

第4题:

论述以农业民俗的基本内容为例论述物质生产民俗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地域性:人们大众进行物质生产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依附于不同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以农业民俗中农业生产过程习俗为例,北方产麦区使用犁犁地时,一般采用牛、驴或人力牵引,基本采用“搅着犁”和“伏着犁”相间各种犁法。而在南方水稻产区,犁田以前一般要先灌水,犁后耙两遍。
2.季节性:人与自然斗争,受自然现象的规律制约,从而形成随天体运转,气象变化而变化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以农业民俗中卜农事丰歉,祈福习俗为例,各地普遍流行的正月十九(或)二十五盼丰收的“添仓节”。
3.功能性: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它具有直接的功能作用。例如农业民俗中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是保证农业丰收的重要条件之一。
4.科学性:物质生产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生产对象及其规律的长期观察、感受和思考的结果,具有科学意义。如农业民俗中农业禁忌习俗,是农民对农业生产实践规律的经验性认识的一种总结。例如,二月一日忌鸟雀;惊蛰在墙角撒石灰,可以避虫蛇;立秋农家禁止家人在田间行走,否则秋收减产等都反映了当地农民对农业生产的认识状况及某些可供借鉴的东西。

第5题:

论述唐宋以来直至清末的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
代服饰吸收了胡服的某些特点,男子在日常生活中穿圆领袍、裹濮头、穿长靴。妇女以半袖衫为时尚,衣袖口窄而裙曳地,披帛用轻薄的沙罗制成,是未出嫁女子的饰物。唐代妇女的发式名目繁多,多插花钗或小梳子。
宋代服饰改唐代袍的圆领为圆领内加衬,改小袖为大袖,衣身也较宽大。濮头成了脱戴方便的展脚乌纱帽。宋代女装改唐代短衫长裙,在长裙外多加旋袄,头饰改用花冠。宋代服饰比唐代保守。
元代,蒙古贵族统治了中国。蒙古族男女均穿宽大长袍,用带子束腰,但女装左衽,男装右衽。男子头戴笠子帽,贵族妇女必戴T形姑姑冠。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当朝后,下令禁胡服,恢复唐朝的衣冠服饰制度。为粉饰太平,寓意“六合统一”,出现了瓜皮帽。女装是上穿竖领、大袖、对襟袄,下着长裙,以披云肩为时尚。
满族入关建立了清朝,强令汉族改穿满族装束,男子穿长衫马褂蓄长辫。妇女穿旗袍,外罩马甲,足蹬花盆鞋,发式有如意头、大拉翘等。

第6题:

举例简述元杂剧初、中、晚三个时期各自的特点。


参考答案:(1)初期,其特点是作者大多经历过朝代变革的沧桑,而且熟悉舞台演出;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真正具有悲剧精神的文学作品,如《窦娥冤》、《赵氏孤儿》等;语言以本色为主,本色传统由此奠定。
(2)中期,特别是文人色彩进一步加强。爱情剧更关注爱情本身,神仙道化剧在创作中有重要地位,反映了知识分子对精神归宿的思考探求。文人事迹剧则表达出当代文人的感慨。艺术风格上文采派占据主导地位,如王实甫、郑光祖等。
(3)晚期,内容上道德色彩较浓,语言上以本色为主;形式上表现出北剧和南戏的交流。

第7题:

试从教育思想、制度、实践三个方面,举例说明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思想在当时中国教育领域里的体现。


答案:
解析:
教育思想方面: (1) 教育的个性化。反观传统,比较先进国家,人们认识到中国落后的原因在于“个性 主义”不发达,而个性对人来说很关键。因 此提出使个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教育权利,要求教育尊重个人,从尊重儿童开始。教育应该注意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学习者需学会自主、自动、自治。人们开始站在教育对象的立场上考虑教育问题。 (2) 教育的平民化。民主思想反映在教育领域,就是提倡沟通知识与民众的联系,求得男女之间、社会阶级和阶层之间的教育平等,让“庶民”也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对民众的教育不能只局限在学校,而应考虑到 生产、生活和环境改造需要,知识分子应真心诚意帮助民众获得知识和自我提高能力。 (3) 教育的实用化。科举制度下的中国教育传统无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而社会需要能 做事的人才,但学堂培养的人才不会做事也不肯做事,因此必须提倡务实的教育。一方 面人们思考和解决“教育与生计关系”,提出改革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以求沟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相应地改变课程内容与教育教学方式,摆脱传统教育空疏无用的影响。 (4) 教育的科学化。科学思想引导学校教育对科学观念和方法的追求,改变传统教育 “有假设无实证” “有想象无科学”的"伪教育”弊端。人们开始认识到以科学的观念 从事教育,中国的“真教育”才能建立起来。因此,以科学的和现实生活的教育取代 迷信的和想当然的教育,以现代科学的方法 从事教育和研究教育,成为时代的共识。 教育制度方面: (1) 20世纪20年代发生了反对欧美传教士 在中国所办教会教育的收回教育权运动。各党派及社团都在1924至1925年分别召开会议,讨论收回教育权问题,并通过了相关议 案。1924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在开封召开的第十届年会通过了《教育实行与宗教分离》与《取缔外人在国内办理教育事业》两个议案。“收回教育权”运动直接促成中国政府颁布对教会学校的管理条例。 (2) 1922年9月,北洋政府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对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的提案稍作修改: 最后,教育部以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和全国学 制会议的两决议案为基础,颁布了学制改革案,并于同年11月1日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实行,这就是1922年“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 教育实践方面: 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思想大量传人中国,激发起中国知识分子的教育改革热情,在短短十余年里. 各种教育运动、教育实验层出不穷,大大地促进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如平民教育思潮中创办平民教育社、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工读主义教育思潮中创办北京高师工学会的工学主义;勤工俭学运动中成立》 工俭学会,并设立预备学校;这一时期,学校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影响逐渐扩大,当时在中国盛行的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就是以这种方法论为指导的。

第8题:

我国美学思想发端于()

A.秦汉时期

B.先秦时期

C.近现代

D.唐宋时期


参考答案:B

第9题:

汉魏时期出现了对民俗事象的评注风气,试举该时期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予以论述。


正确答案: (一)司马迁的民俗观
1.历史不等于民俗。通过搜集散于民间的神话传说,来补充叙述历史的发展过程。
2.一部史书,要体现历史的真实性,不仅要尊重前代的文化遗产,还要分析现实社会变迁的历史事实,应该对推动历史文化的各阶层、各方面人物和社会因素,都要加以记录。(《世家》、《货殖列传》、《游侠列传》、《西南夷列传》
3.奠定了编写中国古代编年史的基本方法。司马迁的史传著作,在指导思想上以史别俗,在写法上采俗补史。
(二)王允的民俗观
东汉王充的著作《论衡》,其中的有些内容,对民俗知识的性质进行了评论,包括评论民俗事实与社会事实、民俗现象与自然现象、民俗解释与宗教解释之间的关系等。如利用民俗知识去阐述哲学观点;不相信同时代的宗教宣传。
(三)郭璞的民俗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郭璞的民俗观《山海经注》按照民俗生活的原来样式解释神话,如发现和收录了前任没有记载的神话传说类型。
(四)宗懔的民俗观
南朝梁宗懔的民俗观《荆楚岁时记》积累了农事生产和生活事象。此书以十二月为序,按月归纳农事生产和生活事象,包括岁时节日、祈年礼仪与文娱竞技等各种活动,以自然区划为范围,描述了它们的整体形态,使中国的地区性农业民俗首次被归纳为一个特殊的范畴。

第10题:

论述唐宋元明时期茶类生产的演变。


正确答案:唐朝和六朝以前的习俗是一样的, 都是生产团茶和饼茶, 到了北宋前期, 仍然和过去一样, 生产团茶饼茶为主的紧压茶类, 而且有的地方比如北苑在贡茶生产技术上日趋精湛。 不断创新把中国古代团茶饼茶的生产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颠峰, 到了宋朝后期一直到元朝中期,由生产团茶饼茶为主转向从生产散茶进一步的说明宋朝大部分时间片茶的生产一直多于散茶, 到了元朝中期散茶才明显的超过片茶, 成为主要的生产茶类, 但是元朝中期从前的贡茶仍然是采用紧压茶类, 到了明朝朱元章下令废除了团茶制一律生产散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