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论述中国社会学萌芽期社会调查运动的意义与局限。

题目

请论述中国社会学萌芽期社会调查运动的意义与局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简述中国社会思想史与中国社会学史的关系。


正确答案: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在于揭示各种新概念、新学说的形成理论和展开线索,在于对那些有鲜明个性的思想理论的产生根据和演化逻辑的清理,在于对那些具有直接联系或间接联系的不同学术流派进行比较分析;而学科活动史(或者称学科发展史)主要通过人物生平、社会事件、机构兴衰、学术队伍和学科地位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总结出来,重在记录事件和回忆过程。因此,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要从中国远古时代的贤哲对中国社会的看法说起,研究中国社会学史,只是从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研究活动开始。

第2题:

中国社会学发轫期的两簇社会学火花是指?()

  • A、群学思想
  • B、天下大同思想
  • C、社会调查运动
  • D、乡村建设运动
  • E、社会改良思想

正确答案:A,E

第3题:

论述新艺术运动的设计风格、与工艺美术运动的异同,及其局限性与突破。


参考答案:

新艺术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源于比利时、法国并对欧洲和美国产生影响巨大的一种建筑、美术及实用艺术的风格运动。在设计发展史上标志着由古典传统走向现代运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转折与过渡,其影响十分深远。彻底与19世纪下半叶的西方艺术界流行的两种趋势决裂:历史风格与自然主义。他们在形式设计上的口号是“回归自然”,以植物、花卉和昆虫等自然事物作为装饰图案的素材,但又不完全写实,多以象征有机形态的抽象曲线作为装饰纹样,呈现出曲线错综复杂、富于动感韵律、细腻而优雅的审美情趣。
与工艺美术运动的相同点:他们都是对维多利亚和其他过分装饰风格的反动;都是对工业化风格的反映,都只在恢复手工艺的重视和热衷;他们也都放弃了传统了传统装饰风格的参照而转向自然的装饰动机,又同时受日本装饰的影响。不同点:工艺美术运动重视中世纪的哥特风格,而新艺术运动放弃了任何的传统装饰,完全走向自然风格;强调自然中不存在平面和直线,在装饰上突出曲线、有机形态,装饰动机基本来源于自然形态。
局限性与突破:风格变化广泛,在不同国家、学派有不同特点,使用不同的技巧、材料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风格把重点放在动植物的生命形态上,但设计师不抛开结构原则,其结果是表面的装饰,流于肤浅的“为艺术而艺术”,本质上与运动是一场装饰运动。但它使用自然花纹与曲线,脱掉了守旧的外衣,是现代设计简化与净化过程中地重要步骤。


第4题:

请简述中国社会学萌芽期的社会背景。


正确答案: ⑴国内背景:中国社会环境动荡不安,知识分子追求科学、民主与思想解放;早期留学欧美日的学者陆续回国,有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
⑵国际背景:西方国家此时偏重对中国进行经济、政治与文化侵略。尤其是西方传教士到中国开展传教工作直接促成了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第5题:

请分析乡村建设运动的贡献与局限。


正确答案: ⑴贡献:①乡村建设运动的工作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但在发展农村教育、培养农村人才,传授和推广农业技术、发展农村合作及其它公益事业等方面,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②中国的第一代社会学者所具有的社会使命感和精神气质至今仍有借鉴之处;③乡村建设运动的探索引起了社会学界的争论,从而推动了社会学的研究事业;④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改良实验的最终失败,给了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知识分子以有益的启示。
⑵局限:①理论上,倡导社会改良,无法真正解决当时的诸多问题;②实践上,多是空谈计划、偏重理论,没有多少实际工作;③与农民的关系上。表现为与农民的沟通出现诸多障碍,出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困境;④与政府的关系上。有很强的官办色彩。出现“高谈社会改造而依附于政府”的现象。

第6题:

请简述成长期社会调查运动的概况。


正确答案:⑴数量:1927-1935年的9年时间,共完成9027个调查报告;⑵参与者:社会学、经济学等各社会科学的学者、学生、学校、政府机关及私营组织;⑶调查领域:农村、城市、人口、工业、土地、婚姻家庭、劳工、民俗、贫穷、犯罪等问题。

第7题:

请简述中国社会史与中国社会学史的关系。


正确答案: 中国社会史的研究主要在于揭示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组织的形态及其运动变化的历史,而中国社会学史主要揭示社会学学科活动的发展变化史。社会史的研究对象虽然也涉及社会结构、群体阶层、社会运行等社会的层面,且重视对以往普通人社会生活的纵向研究,但无法等同于学科发展史,充其量只能算作历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

第8题:

请论述开展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意义。


正确答案: (1)社会意义:以史为鉴,取长补短。中国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所面对的各种社会问题,有许多都是中国第一代社会学者们所关注的课题,如人口、三农、劳工、家庭、犯罪、社区、城乡关系、财富再分配、利用外资、人文教育、文化建设、社会保障等问题,社会学者们早年的研究成果,不但包含了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答案,而且对今天的社会改革仍具有重要的启示。
(2)方法意义:从“显历史”的背后揭示“潜历史”。历史是对过去的人物或事件的记述,而这种记述带有极强的选择性。一般而言,被“选择”的人物或事件,代表的是与记述者所处时代相适合的主流价值观,可称其为“显历史”。与之相对应的,是在漫漫的时间长河中,由于各种因素,大量的被埋没了的人物或事件,可称其为“潜历史”。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便充满了大量的“潜历史”的内容。也可以说,中国社会学史即是一部遭受淹没的“潜历史”。因此,通过对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可以有效呈现哪些曾被淹没的潜历史。
(3)学术意义:丰富了“社会学的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社会学这门学科既以现代社会为研究对象,又受时代环境所影响,这一学科同研究对象之间的密切互动,本身就构成了独特的社会现象,成为“社会学的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课题。总体来看,社会学作为一门起源于西方的科学,其在近、现代中国的曲折经历,生动地反映了科学与传统、理论与应用、学术与政治、革命与改良、中西方文化之间多重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既是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必将丰富和拓展“社会学的社会学”的相关研究领域。

第9题:

请论述邓小平与中国社会学的关系。


正确答案:⑴邓小平在中国社会学恢复和重建过程发挥了关键作用。邓小平高瞻远瞩第看到中国社会科学的落后状况将会拖现代化事业的后腿,所以以十分迫切的心情提出社会学“需要赶快补课”。这为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发展空间和新起点,并为今后学科建设的较为顺利进行,抵御各种可能的干扰,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⑵邓小平思想或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社会学存在着许多的交汇点、结合点。邓小平理论中包含丰富着十分丰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思想和社会学思想,它影响到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实质内容。例如,已有研究表明,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方面——拨乱反正,即与中国社会学在治乱兴衰方面有着交汇点、结合点和共同点。因此,有必要从社会学学科视角出发,对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社会的现实和历史的关联进行双向解读。

第10题:

请论述中国社会学成长时期西方社会学对中国社会学的影响。


正确答案:⑴人才训练。⑵中国社会学者译介和应用西方社会学理论及方法。⑶中西方社会学者相互之间的学术访问和交流。⑷西方社会学者个人或团体,在生活上、学术上、资金上,对中国社会学者的支持。⑸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