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郭沫若诗剧的结构特点。

题目

谈谈郭沫若诗剧的结构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1920年郭沫若先后写了()、()和()三个诗剧,收进诗集《女神》之中。


正确答案:《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

第2题:

郭沫若以诗成名,而他在()年代首创诗剧形式,成功写出《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等诗剧,显示了其在话剧创作上的潜力。


正确答案:《女神》

第3题:

谈谈 Windows DNA 结构的特点和优点


正确答案:
 

第4题:

举例谈谈郭沫若早期历史剧的讽刺艺术。


正确答案: 作为一个浪漫气质十分鲜明的诗人,郭沫若不仅能得心应手地在历史剧中构造诗情画意之境,也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出色的讽刺,揭示人物的灵魂,表达自己的爱憎感情。
郭沫若所使用的讽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善意的调侃;一种则是憎恨的讽刺。善意的调侃,往往用于对正面人物的某种心理的揭示,如红萧对卓文君的调侃,揭示了卓文君爱又不敢大胆追求的心理。憎恨的讽刺,则主要用于对反面人物的批判。如《王昭君》中对卑鄙小人画师毛延寿的讽刺,在讽刺毛延寿时,郭沫若采用了人物自我讽刺的手法,让毛延寿用自己的话来讽刺自己。如毛延寿说,他最恨屈原,为什么呢?他说:“我就恨他爱作假,作假是使人不得不厌恨的。就譬如他这《东君》一篇,我们试问世间上什么人看见过太阳神,并且还穿什么青衣白裳,还乘什么马车,还操什么弓矢呢?世间上什么人又曾经看见过天狼在哪里呢?本来就是没有的东西偏要虚构出来,这便是说梦话,这便是假。„„凡作诗、作文、学画,都是不可走入邪道。象屈原那一派疯话便是诗文上的邪道,幸好我们现刻是把它摆脱干净了。我们画画,尤其是我们画人物画,第一总要画得象,要象就是真,真到毫发毕肖„„无论如何总要象,要象,要象,„„二十四个‘要象’,除此而外都是不真实,都是假。”这一段话起码有两层讽刺:一层,一个连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区别都不懂的,缺乏艺术常识的人在此口沫飞溅的指责屈原的诗篇《东君》的“假”,这正揭示了他自己的“假”内行嘴脸。另一层,它滔滔不绝强调画画要画得真、象,而且是“二十四个要象”,否则就是“假”,而恰恰是这个信誓旦旦地要把人物画得象的小丑,因向王昭君索贿未如愿,而故意将“淡淡妆,天然样”美若天仙的王昭君画成了一个丑婆。郭沫若就这样用丑角自己的话,狠狠地打了丑角自己两个嘴巴,揭示了人物肮脏的灵魂。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讽刺艺术的应用,不仅强化了人物的个性,而且增强了“戏剧性”。

第5题:

论述郭沫若诗剧的创作特征。


正确答案: 综观郭沫若的诗剧,其创作上的总体特征是:题材上以青春童话、历史传说和神鬼故事为主,多采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有着浓烈的主观抒情色彩,着力表现反抗专制、张扬个性、渴望创造、追求光明的“五四”时代主旋律。郭沫若的诗剧较好地融合了诗歌和戏剧的特点,达到了诗情和剧情、意象和形象、诗语和剧语的统一。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郭沫若诗剧属于理想型诗剧,理想型诗剧侧重于表现作家的主观感情和理想信念。此类诗剧多以历史和神魔题材为主,凭借作者丰富奇特的想象力,虚拟出一个颇具浪漫色彩的理想境界,来传达作家超越现实的主观愿望。如《女神之再生》中,当女神们从大海中归来,面对遍地创伤和破碎的天体,再炼五色彩石来补天已经“莫中用了”,她们决心再造个“新鲜的太阳”,这“新鲜的太阳”就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待我们新造的太阳出来,/要照彻天内的世界,天外的世界!”
其次,郭沫若诗剧有着鲜明独特的抒情方式,他的抒情角度和所抒发的情感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郭沫若从“自我”出发,经由对“自我”的极度扩张,使其扩张到与宇宙同体甚至比宇宙具有更大的吞吐能量,诗人正是借这一“自我”无与伦比的创生能力去“新造葡萄酒浆”,“新热新光”和“一个新鲜的太阳”,显示出“五四”时期的郭沫若毫不妥协的反叛个性和独立不羁的创造精神。
再次,诗剧的形象塑造也有其特点,诗剧的形象以其象征性、写意性达到了与意象的融合,创造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圣境,使现实和观念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最后,郭沫若诗剧语言充满抒情性,且能达到诗语和剧语的融合。诗剧中不仅对白、独白已达到诗语与剧语的平衡,就是舞台说明也充满诗性,达到了二者的统一。郭沫若曾说:“《棠棣之花》里面桃花正在开花,这儿我刻意孕育了一片和煦的春光,好些友人都说它是诗说它是画,大概就是这样的原故”。

第6题:

谈谈你对郭沫若浪漫主义文学观的认识。


正确答案:郭沫若美学主张及美学追求与其思想发展相似,表现出一种复杂矛盾和发展变化的面貌。他前期的美学主张倾向于主情主义的浪漫主义,后期则倾向于革命的功利主义。郭沫若前期的主情主义文艺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浪漫主义文艺观的理论表述,对二十年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郭沫若浪漫主义的美学主张可以概括为:张扬自我,尊崇个性,强调自然,突出感性,偏重主观,重视灵感,主张形式的绝对自由,同时也不忽视文艺的社会职能(创作持唯美主义,鉴赏持功利主义)。郭沫若的美学追求是宽泛的,其浪漫主义是开放的和具有多重内涵的。

第7题:

如何评价郭沫若早期诗剧中详写人物的共性情感,略写人物的个性特征?


正确答案: 郭沫若在诗剧中,往往详写人物带共同性、普遍性的情感,而略写甚至不写人物的个性特征。郭沫若的诗剧里的众多人物,不论是历史人物还是神话人物,多数是类型化的,而非活生生的“这一个”,这些人物所抒发的感情也往往是某一类型人的总括性的基本倾向性的情感,这些感情很浓烈,但并不独特。诗剧中也写人物的行动,但比较简单,而很少有能表现个性特征的具体细节的逼真描写。如屈原、聂政、伯夷、叔齐、《女神之再生》中的娥皇、女英等,他们都是某种情绪的形象化,而不具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屈原的身在江湖而心恋故国的沉郁情感,聂嫈的“愿将一己命,救彼苍生起”的献身精神,伯夷、叔齐洁身自好独善其行的高洁情操等,都带有明显的类别性,而个性却不鲜明。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一种特色,主要与诗剧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的功能有密切关系。因为,诗剧的主要功能就是抒情写意,郭沫若正是看中了诗剧的这种功能,而他自己也以自己的慧心充分发挥了诗剧的这种功能。所以,形成这一特色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第8题:

谈谈《婴宁》这篇小说的整体结构的特点?


正确答案: 表现为双层性。表层结构——王子服遇美,思美,寻美,娶美。内层结构是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表面上重重偶然巧合,实际上都是鬼母为了完成托养狐女的义务而有意的安排,是她精心策划的一部戏剧。

第9题:

郭沫若早期诗剧有哪些?


正确答案: 诗剧是一种从西方移植过来的戏剧形式。郭沫若是我国诗剧的首创者,他的诗剧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郭沫若这一时期的诗剧作品主要有五部,它们是收入《女神》诗集中的《女神三部曲》(即《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湘累》)和收入诗集《星空》中的《广寒宫》与《孤竹君之二子》。这些诗剧所表现的具有时代特点的思想、情绪与他这一时期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情绪是一致的。

第10题:

谈谈郭沫若早期历史剧的创新性。


正确答案: 戏剧创作,在我国和西方,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也都产生过彪炳史册的巨著。郭沫若在他早期从事历史剧创作的时候,从戏剧的内容到艺术手法,都直接地借鉴了中西戏剧的艺术经验。但是,郭沫若又根据时代的新需要给予了改造,具有了“创新性”。这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他的历史剧再没有中国旧戏中那种主人公登场后自报“家门”的繁琐细节,而代之以现代方式的舞台提示。
②他的历史剧再没有中国旧戏中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固定脸谱,也没有各种身份角色的固定、刻板的情态表现。
③对中国旧戏的歌舞形式,郭沫若进行了改造和继承,而变成了现代大众感受深切的一种更为简洁的动作,歌谱也运用了现代音乐中的曲谱。
④吸收了外国诗剧的长篇抒情独白,增强浪漫气息,以达到诗人“由内而外”的感情抒发的目的。
郭沫若早期历史剧的这种既借鉴中外艺术经验,又融会贯通,立意创新的特点,使他的历史剧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五四时期历史剧的“东风第一枝”和最高成就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