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问题小说作家的个性。

题目

谈谈问题小说作家的个性。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欧•亨利是()。

  • A、美国短篇小说作家
  • B、英国幽默作家
  • C、法国短篇小说作家
  • D、俄国讽刺作家
  • E、德国短篇小说作家

正确答案:A

第2题:

结合十七年文学发展的实际,谈谈作家的转向问题。


正确答案:由于政治过分干预了文学,作家不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只能发出同一种声音。

第3题:

蒋光慈属于什么类型的作家()。

A乡土文学小说作家

B问题小说作家

C心理分析小说作家

D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家


D

第4题:

谈谈赵树理的问题小说。


正确答案: 可从其从问题到主题的构思方式、人物特点、评书体形式等方面来谈,也可联系五四问题小说。

第5题: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新小说派代表作家罗布-格里耶的主要创作特点。


正确答案:罗布-格里耶的小说有这样几个不同于传统小说的艺术特点:
(1)“中性的描写”手法。即特别注重对物的描绘。其描绘极细乃至臻于“科学的准确”程度。范例如《快镜头》中的《咖啡壶》:开头一幅静物写生画写完之后,并没有读者期待中的下文出现;之后似乎还是物。所以,如此刻意写物的倾向,让他获得“物的作家”的称号。《橡皮》中的橡皮,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它不是象征物,而是用作情感和人物倾向的支撑,可被视为意识和纯粹物质世界的中介物。它是人物意识的一种物质表现。这样看来,作品中完全剔除社会意义,是罗布-格里耶对传统小说的最大反叛。
(2)重复描写。《橡皮》的叙述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瓦拉斯一再去文具店买那块他一直买不到的橡皮,如此重复不已是否以示人物的执着?《在迷宫里》无数次的变换仍是同一种场景、人物反复走的仍是大同小异的地方,而且始终绕不过那幢楼那间房那同样的人。《嫉妒》中弗兰克捏死蜈蚣的相似描写多达9次,实为表现弗兰克比A的丈夫更具男性的性格,反复的描绘实际上是揭示嫉妒在偷窥者的脑中不可抹去的痕迹,嫉妒的心理被物化了。
(3)时序颠倒。故事总是幻觉般的,而不是作为“生活过的历史”来表现的;他认为作品“本身就是它自己的现实”,所以,故事不再遵循时间的发展:《橡皮》的开始和结束都在同一时刻。瓦拉斯自己杀死了受害者,他的寻找是在“时间之外”进行的:按下扳机那一刻,他的手表即停止走动,这段时间等于停滞或者说封死了。
(4)叙事角度。《在迷宫里》的叙述角度很别致,首尾用第一人称,其余部分用第三人称;小说好像一种拼板游戏,有多种拼法;各种因素结合、镶嵌、重叠在一起,令人不见起始点,起点即幻觉;人物不再有身份,处于中心地位的那个士兵和结局的那个伤兵竟混淆起来。而《约会楼》则综合了上述作品的手法:叙述者自行隐没;各种因素互相穿插,前者消解后者;时间不是前后相继,而是如同空间一并共存。

第6题:

简述“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和作品


正确答案: 鲁迅:《狂人日记》、《药》
俞平伯:《花匠》
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一生》)《隔膜》、《苦菜》、《饭》、《校长》、《潘先生在难中》
许地山:《命命鸟》、《商人妇》《缀网劳蛛》
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
杨振声:《渔家》、《贞女》
胡适:《一个问题》
冰心:《超人》、《两个家庭》、《斯人独惟悴》、《分》、《微笑》
王统照:《沉思》、《湖畔儿语》、《黄昏》、《刀柄》、《生与死的一行列》

第7题:

台湾著名的言情小说作家琼瑶在学习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学习障碍。


正确答案:数学

第8题:

结合实际谈谈关于荣格的个性类型说的一些问题。
(1)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划分过于简单,不能充分说明性格极其类型的复杂性和多样化;
(2)荣格关于性格内外向支配心理机能所构成的八种模式,不是导源于客观实际,而是用数学的结合方法凭主观演绎出来的,因此某些模式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有些类型模式不具备典型性;
(3)荣格的类型学说以假想的本能能量,即“力比多”为基础来解释性格类型,并没有考虑性格的社会实质,涂上了神秘主义色彩,存在许多令人难于理解之处。

第9题:

()是作家直接面对读者袒露自己的个性的文体。

  • A、散文
  • B、小说
  • C、诗歌
  • D、戏剧

正确答案:A

第10题:

女作家萧红是鲁迅开创的抒情体小说的重要继承人,以她的短篇小说《后花园》为主,谈谈她的创作的特点。


正确答案: 小说分三个部分,楔子、本事、尾声。
楔子:小说开始到“„„他不把梆子打断,他不甘心停止似的”。这部分由两个场景组成,“热闹闹的后花园”和“冷清清的磨房”。在对后花园进行描写时,作者仿佛回到了“儿童时代”,随处是发现的喜悦:色彩、声音和生命。后花园在人的干预之外,是一个“没有记忆,人与时间都消失了”的世界。
本事:从“有一天下雨了”到“帘子后边就藏着出生不久的婴孩和孩子的妈妈”。
由冯二成子的几个故事组成:雨夜的故事、井边相遇、回想两年来的生活(成人的日子)、中秋,冯二成子爱情苏醒了。
到此为止的小说,都象一篇典型的启蒙主义的小说,歌颂爱情的力量。但爱情故事的结束是简单而明了的。
邻家女儿根本不晓得冯二成子对她的单相思,出嫁了。冯二成子的心理和感情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作家的主体意识的介入。
尾声:作者平静地叙述冯二成子妻子的死亡,孩子的死亡。冯二成子平静地活着,他已经进入历史,进入永恒。
萧红作为一个作家,她的描写能力很强,小说的楔子部分的描写可以见出其功力。小说前半部分的叙述语调是从容的,场景交叉清晰,带着新鲜的回忆,又蒙着淡淡的哀愁,但在“本事”的结束处,作者进行了粗暴的干预,“读者们,你们读到这里,一定以为那磨房里的磨倌必得要和邻家女儿发生一点关系。其实不然的。后来是另外的一位寡妇。”小说的叙述语调变得急促、粗暴起来。
前半部分是儿童视角,而后半部分变成成人视角。
多种探索:叙述、描写、分析的交叉使用,儿童视角与成人叙述的灵活转换,说书人叙述的插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