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为什么要采用日记体裁?

题目

《狂人日记》为什么要采用日记体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狂人日记》


正确答案:《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第2题:

《狂人日记》选自《呐喊》,作者首次采用了笔名()。

  • A、老舍
  • B、巴金
  • C、鲁迅
  • D、曹禺

正确答案:C

第3题:

下列作品中,采用了象征、暗示等手法的是

A. 《狂人日记》

B. 《阿Q正传》

C. 《伤逝》

D. 《孤独者》


标准答案:A

第4题:

简析小说《狂人日记》的主题表达。


正确答案: 1、首先从外部环境揭示了封建传统道德“吃人”的普遍性。
2、从家庭内部着眼,透视封建礼教所依存的基础。
3、从对自己也在无形中吃过人的怀疑入手,剖析整个封建礼教氛围对所有社会成员无须的同化,个人也便成了旧道德罪恶的载体和导体。

第5题:

简析《狂人日记》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具有独特的结构模式、表现手法和叙述视角,并成功地塑造了“狂人”的艺术形象。首先,在结构上,采用日记体,借鉴西方横截面式结构,按照狂人的病情和意识的流动来组织小说,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故事情节的结构方式(线性叙事方式)。其次,在艺术表现上,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第三,在叙述视角上,《狂人日记》的“日记本文”部分采用的是白话,叙述者是白话文的第一人称“我”,“序言”部分采用的却是文言,叙述者是文言文的第一人称“余”,这样在文本中就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我”与“余”),形成了两重叙述和两重视角。第四,成功地塑造了丰富复杂、蕴藉深厚的狂人的艺术形象。

第6题:

怎样看待《狂人日记》作为白话小说,但“识”(序)却采用了文言的形式。


正确答案: 作品开端部分的“识”作为全文的真正结尾,表明了狂人此时病愈——也就是已经清醒,回到“大众”的队伍中“到某地候补”去了。这个结尾意味着狂人的叛逆和反抗失败后的倒退,意味着日记里所有的反对者正拍手夹道欢迎着这样的人回归到传统的队伍中,与日记的结尾处“救救孩子”的希望的呐喊构成了一种消解。这表明了鲁迅对传统文化强大“力量”的认识,也表现了对广大民众进行启蒙的深刻意义,表现出了对传统文化进行否定的决绝态度。因而,白话和文言实际上意味着不同的生存状况和文化空间

第7题:

为什么说《狂人日记》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正确答案: 五四新文学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各种体裁发展不平衡的格局。话剧从开端到成熟几乎花费了半个世纪;新诗对于传统旧诗的胜利虽然只用了短短四年,然而,它不但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涅槃过程,而且距离艺术上真正的成熟还有待时日;散文的成就最大,但是,它一开始使用的却是文学革命所反对的文言文,而且,它虽然有数量众多的名家名作,却很难找出一篇足以体现其整体成就和水平的代表之作。只有小说,虽然起步较晚,大多比较幼稚,但是,却由于产生了鲁迅的《狂人日记》,创造出了一个奇迹:小说的开端,也就是它成熟的标志。虽然《狂人日记》不是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但它却是第一篇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白话小说,以足够的思想分量体现了新文学运动的实质,在艺术上成功地借鉴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手法,在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小说形态,最早显示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第8题:

简单分析《狂人日记》


正确答案: (1)写作背景与目的:对封建礼教“吃人”的深切感受;1918年3月钱玄同的上门劝驾;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2)狂人形象:披着狂人外衣的艺术形象,是鲁迅借以表现反封建主题的艺术载体;
(3)主题:揭示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是“吃人”的历史,呼吁“救救孩子”;
(4)与果戈理《狂人日记》的比较;借鉴其日记体形式,但立意更高,果戈理的终点恰是鲁迅的起点。
(5)对西方小说手法(如意识流)的借鉴;日记体、第一人称的运用;

第9题:

下列小说采用日记体创作的有()。

  • A、《狂人日记》
  • B、《腐蚀》
  • C、《月牙儿》
  • D、《沉沦》

正确答案:A,B

第10题: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什么异同?


正确答案: (1)相同之处:
A、人物:两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被环境迫害致狂的狂人。
B、体裁:都采用了日记体,这种近代特殊而新颖的短篇小说体裁。
C、思想倾向:都对现存的秩序和历史的弊端进行了批判和控诉。也都在小说的结尾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
D、艺术上:都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也都采用了深刻的心理解剖的方法。
(2)不同之处:
A、立意上的差异: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中狂人波布里希钦,喊出了被侮辱、被损害、被摧残的小人物充满心田的不满和愤怒,攻击的矛头指向上层的侍从官、将军。鲁迅的狂人,喊出的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历史与现实彻底否定的心声,攻击的矛头指向整个旧制度,揭示的是中国封建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鲁迅的立意更为深广。
B、人物的本质与思想境界的差异:果戈理的狂人是一个受歧视、受屈辱的卑微的人物;鲁迅的狂人是一个受迫害受围攻的时代战士。一个是为被夺去了昔日的天堂和今日生活的权利而怨恨,为羡慕上流社会而倾倒,以至发狂;一个为被夺去了的人性而愤怒,为改变古已有之的旧制度、旧秩序而呼号,不被理解,反遭迫害,以至发狂。一个是因为自己想入非非而不得以至发狂,他是真疯实狂,他想得到隆盛华贵,实际却卑微可怜;一个是为唤醒世人奔走呼号而被人逼疯,他既是真疯狂,又是真清醒,他说的是狂话,道出的却是真理。一个朝思暮想得到司长小姐;一个日夜思虑人在吃人又被吃。一个哀告妈妈赶快来拯救自己,他要的是同情、爱抚、温情和个人的幸福;一个是呼吁拯救未被礼教污染的干净的人之子,他要的是觉醒、转变、反抗、战斗和人类的进化。
C、风格的差异:果戈理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开始可笑后来悲伤”。鲁迅则以悲剧的形式来表达忧愤的内容。果戈理描绘、刻画狂人时,笔调是幽默的,语含风趣,略带调侃意味,又有轻微的戏谑;鲁迅的《狂人日记》,它的语言是急促的、铿锵的、沉痛的、挑战的、质问的,它震动着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