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女神》的意象世界。

题目

谈谈《女神》的意象世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谈谈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
意象世界集中表现着艺术品的审美特质,审美经验的传达要借助意象作媒介,而艺术意象的审美特质是借助它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包括:
①虚拟性,这是现实性的反面。意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便成为艺术意象,也就同时进入了非现实的层次。意象可以根据主题需要编造和虚构,有时甚至可以违背现实的常情常理。艺术品可以表现现实世界所没有的、所应用的,甚至不可能有的东西,不必是符合实存的现实。艺术品即使表现现实,也采取一种非现实的形态,意象的这种非现实性就是虚拟性。
②感性,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不需要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
③想象性。审美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意向和想象将“意”与“象”融合一体而构成的,它本身是想象的产物。想象性是审美意象的最重要特征,也是艺术品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内在原因。意象从感性层次上升到想象性层次,可以与接受者的审美情感产生共鸣
④情感性。艺术意象的情感性形成与艺术家创造意象的活动中。情感与“意”有密切的联系,情感是艺术熔铸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艺术意象中总包含渗透着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第2题:

以《回答》为例,谈谈北岛对于意象的运用。


正确答案: 《回答》是一首杰出的政治抒情诗,诗人在表现时,没有像传统的政治抒情诗那样去直抒胸臆,也没有肤浅地演绎心中的主题概念。在概括现实表现怀疑精神和英雄气慨的时候,诗人借助的是几组新异奇特的意象:如诗的第一段用通行证展现卑鄙者的畅通无阻;墓志铭表明高尚者被摧残被葬送;镀金暗示粉饰的虚假,弯曲的倒影暗指无数死者的冤屈。这些经过变形处理的意象,充分表现了诗人奇异的联想。意象化的表现手法把直说明言变为象征暗示,赋予这首主旨相当明确的政治抒情诗几分朦胧色彩,从而加大了诗句的张力,扩展了作品的艺术容量。无论是对十年动乱现实的高度概括,对现存秩序的怀疑否定的彻底,还是作为挑战反叛英雄的悲壮程度,抑或对这一切的崭新艺术的表现,在同派诗人的同类作品中,都是无与伦比的。

第3题:

题目:将进酒
【答辩题目】
1.意象是什么?结合本首诗歌,请你谈谈如何对“意象”进行教学?
2.请说一下本诗的创作背景。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导入。
2.解题:将字的读音、字义并联系《诗经?卫风?氓》诗句“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中“将”的意思加深对诗题的理解。【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1.听古唱,感受诗歌的情感。请学生说说听后有什么感受。
明确:对李白的这首诗,大家都有了一个感性的整体把握,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认识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声调昂扬、激越)
疑问:大家读得慷慨激昂,让人听了不禁热血沸腾。但我们都知道诗人的情感是丰富的细腻的,此诗文中作者的情感是不是仅仅只是慷慨激昂,我们的朗诵是不是就只用一种昂扬的调子呢,这样是不是对诗文的理解有点肤浅呢?
2.背景了解,教师给大家提供一段背景材料:
《将进酒》约作于公元752年,李白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个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过于此,但此时正值李白“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公元744年,唐玄宗“赐金还山”。此后李白仕途失意,生活困苦,流离漂泊。
(三)深入研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让其他同学注意他朗读时的字音和节奏,明确个别字词读音。
2.讨论问题,理解诗意和诗人情感变化。
(1)宴饮后的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老师明确:
形象:大醉,酣卧不起。
理由:他喝酒喝的太多。“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2)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
①可能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②“销万古愁”,也就是借酒消愁。
(3)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
学生讨论后老师明确写作背景进行解释。
(4)播放朗诵录音,让学生找出李白的愁怀在诗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及相关的句子。【板书:愁→悲-乐-愤-狂】
(5)全班分两部分,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情感。
(四)巩固提高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读李白的这一首《将进酒》饮酒诗确实能让我们产生的审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还是一种消极行为。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但与酒结缘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为代价的。所以,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正所谓美酒诱人,可不要贪杯呦!
(五)小结作业
小结:依据板书总结今天所学内容。
作业:请学生在李白广为传诵的名句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在这名句后,自己感受到怎样的一个李白。

第4题:

谈谈《女神》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女神》在艺术上的成功使自由体的新诗真正达到了“诗”的境界。
1、实践了“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创作主张,因而不追求任何一种固定的诗的格式。它任凭感情驰骋,自然流露,依据内在的感情节奏,自然地形成诗的韵律。
2、雄奇壮丽的风格。《女神》虽有像《霁月》、《雪朝》、《晨兴》等冲淡秀丽风格的诗,但最能代表《女神》浪漫主义风格特征的还是其雄奇、壮丽的诗及所显示的风格。这种雄奇、壮丽的风格可以从两方面看:从内容上看,重大、雄奇的题材(如《凤凰涅槃》),热烈奔放的爱憎情感(如《晨安》等),鲜明深邃的主题,奇特伟岸的形象(如《天狗》等),广阔生动的意境。从形式上看,奇诡的象征技巧,极度夸张的手法,雄浑奔放的节奏,跳跃自由的句式,色彩瑰丽的语言。
3、自由的形式、多样的体裁。《女神》充分体现了郭沫若在诗的形式上所主张的“绝端的自由”。诗句长短随抒情而定不拘格套;节奏的快慢强弱依境界而设,自由奔放。在体裁方面,《女神》采用了自由诗、散文诗、格律诗、古体诗和诗剧等多种形式。在诗剧中,既有韵体诗(如《女神之再生》),又有散文诗体(如《湘累》),也有韵散结合体(如《棠棣之花》)。丰富多样的体裁恰好满足了诗人同样丰富多彩的感情内容,充分显示了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多样神采。

第5题:

艺术的最高追求和目标是创造()

  • A、有意境的世界
  • B、有意象的世界
  • C、有意境的意象世界
  • D、有意象的意境世界

正确答案:C

第6题:

应成为艺术的最高追求和目标的是()

A创造有意境的世界

B创造有意象的世界

C创造有意境的意象世界

D创造有意象的意境世界


C

第7题:

第一部在世界范围内探讨女神文明的著作是()。

  • A、《千面女神》
  • B、《女神之重生》
  • C、《神女传说》
  • D、《千手观音》

正确答案:A

第8题:

艺术作品的意象世界层
是指建立在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

第9题:

论《女神》的意象世界。


正确答案: 《女神》意象群可以归纳为:神话意象、自然意象、社会意象和文化意象。
1、神话意象。《女神》的时期,郭沫若的文化心态正是神话原型心态,上古神话因其强力精神而震撼郭沫若的心灵,他强烈的渴望通过艺术形象把自己内心世界的欲望转化为外部世界,上古神话原型主要有:炼石补天的女神、唱着永恒恋歌的湘水女神、自焚的凤凰等。郭沫若用这些意象的目的在于通过回归神话原型,与人类深层的心理对话,召唤因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导致失落的强力精神。
2、自然意象,如宇宙、太阳、星空、地球、高山、海洋等。由于诗人的泛神论思想的影响,把自我与神、自然与神融为一体,因此,他笔下的自然意象经过诗人的想象和感情的灌注,以自然全部生命和人格的艺术创造,自然意象染上了诗人的主观情绪的审美色彩,跳动着强烈的生命、火热的情感和无穷的创造力。
3、社会意象。他选择了许多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创造出社会意象群。这些意象具有更为深刻的社会联系,有时甚至隐喻着某种社会现象、社会状态发展的历史。如《电火光中》里贝多芬“蓬蓬的头发,好象奔流的渊源”,在《匪徒颂》中诗人歌颂克伦威乐、华盛顿等一切政治革命的匪徒,马克思、列宁一切社会革命的匪徒,释迦牟尼、马丁路德一切宗教革命的匪徒,这里的“匪徒”已成为一种社会历史和时代精神的化身,无不给读者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崇高的美感享受。4、文化意象。《女神》中出现的长城、金字塔、苏伊士运河、大都市、摩托车、X光线等意象,这些意象不同于自然意象,而是凝聚着丰厚文化内涵的文化意象。诗人用此表现人类无穷的智慧创造力以及20世纪现代科学动力精神。这些意象使《女神》文化意象群更具现代意识和科学理性的内涵。

第10题:

任选《女神》中的一首诗谈谈“泛神论”对这首诗的影响。


正确答案: 《女神》中最集中地体现了“泛神论”影响的诗篇是《凤凰涅槃》。泛神论的三种哲理如“自然是神之表现”;“自我也是神的表现”;“人神合体”,生死等齐的乐观精神等,都在《凤凰涅槃》中有直接的表现。
所谓“自然是神之表现”,“自我也是神的表现”以及“人神合体”,生死等齐的乐观精神的核心就是人、神、自然一体,消泯了生命的生与死的界限。凤凰的“集香木自焚”而后的新生,就集中表现了由泛神论赋予的乐观主义精神;诗篇中作为主要意象的凤凰实质上也是五四时期诗人郭沫若的化身,而这个化身所表现的对历史与现实的批判与诅咒,既表现了五四时期崭新的时代意识:忧国、忧民,也表现了诗人郭沫若自己的情怀。凤凰对群丑的抨击及“集香木自焚”的行为,既显示了中国人民对旧世界无所顾忌的反抗精神和勇于追求新生活的豪情,也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豪情壮志。凤凰这两个意象的行为既象征地表现了中华民族蜕旧变新的决心,体现了中国人民与旧世界告别,豪迈走向灿烂明天的勇气和信心,也表现了诗人郭沫若自己对未来的美好理想。所以,这两个意象作为自然之子,既是神的表现、时代的象征,也是诗人自己的表现与象征,客体与主体是“合一”的。
还有一个意象——火。这是贯穿全诗的一个意象。它是光明与力量的象征,是摧毁旧世界的伟丈夫,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它热烈、美丽,给人以光、以热,以新生的欢乐和希望;它冷峻、坚毅,要烧尽人间的腐朽与肮脏。它为旧的时代划上了句号,又照亮了新时代的华美、灿烂的景象。它帮助凤凰蜕去“旧我”获得了新生,它使黑暗成为过去。它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凝聚,它是诗人心中不落的太阳。事实上,泛神论的思想不仅直接构成了本诗的内容,如“一切的一,和谐”、“一的一切,和谐”,“火便是你,火便是我,火便是他,火便是火。”(《凤凰再生歌》),而且,直接创造了本诗的部分意境。如从泛神论尊崇本体,尊崇自然的本体论思想出发,诗人反复吟唱“一的一切”、“一切的一”、“更生了”、“芬芳”、“和谐”、“悠久”、“欢唱”等。这既表明了诗人反抗旧世界和我一起扬弃,从烈火中造出一个新我、新世界,也由此通过泛神论“一切相通”、“万物和谐”的思想,创造了一种到处和谐,无限净美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