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孟子的思想以及《孟子》与《论语》在体制上的异同。

题目

简述孟子的思想以及《孟子》与《论语》在体制上的异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之间的异同。


答案:
解析:
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二者的思想同属于儒家学说,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方面。(1)孟、荀教育思想的共同之处①关于教育作用。二者都非常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孟子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他指出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肯于学习都可以成为圣人。此外,孟子也并不是完全无视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他也看到了环境等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荀子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环境的影响和个体的主观努力是决定性的因素。他也很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他认为教育能够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使兵劲城固,国富民强。②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孟子和荀子都强调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的重要地位。孟于认为教育目的为“明人伦”.就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苟子特别强调学习《诗》、《书》、《礼》、《乐》、《春秋》和《易》等儒家经籍,而尤重礼乐。他认为礼可使上下有别,乐可使上下和谐,礼乐并施就能“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善美相乐。”(2)孟、苟教育思想的不同之处孟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差异源自两者不同的人性观。孟子肯定“性善”,他以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他认为君子和庶人的区别就在于保存还是丧失这种“善性”。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人类的“礼”、“义”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人们必须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孟子主张“内发”,荀子则主张“外烁”;在学与思的关系方面,孟子比较强调“思”,荀子则特别重视“学”;在教学过程方面,孟子把教学过程看作“存养”、“内省”、“自得”的过程。荀子则把教学的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行看作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第2题: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

A.《论语》《诗经》《中庸》《大学》
B.《周易》《孟子》《中庸》《大学》
C.《论语》《孟子》《中庸》《礼记》
D.《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答案:D
解析:

第3题:

孔子伟大的教育思想主要记载在()。

A.《大学》
B.《论语》
C.《孟子》
D.《中庸》

答案:B
解析:

第4题:

中国的以民为本的思想最早见于哪本书?()

  • A、《论语》
  • B、《孟子》
  • C、《尚书》
  • D、《礼记》

正确答案:C

第5题: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

  • 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 B、《老子》、《庄子》、《孟子》、《墨子》
  • C、《老子》、《庄子》、《孟子》、《孙子》
  • D、《周易》、《论语》、《孟子》、《大学》

正确答案:A

第6题:

下面哪个选项是“四书”的构成?(  )。

A、《大学》《中庸》《论语》《尔雅》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大学》《孝经》《论语》《尔雅》
D、《大学》《孝经》《论语》《孟子》

答案:B
解析:
“四书”就是《四书集注?朱熹集注》这部书的简称,是朱熹所指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故选B。

第7题:

“为政以德”的思想出自哪本典籍?()

  • A、《论语》
  • B、《孟子》
  • C、《诗经》

正确答案:A

第8题: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在(  )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答案:C
解析:
这是教育史常识。

第9题: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在()

  • A、大学
  • B、中庸
  • C、论语
  • D、孟子

正确答案:C

第10题:

简述孟子及其思想。


正确答案: 孟子,儒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传为孔子孙子子思门生,一生不曾做官,专以讲述为业。与弟子共同编有《孟子》。 “性善”和“良知”:思想核心。因为性善,所以人上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他认为一个人所以不能成为善人,是因为他不去培养和扩充自己的善端。为此,孟子注重主观精神的修养,提出要“养浩然之气”,以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
义:孟子在“仁学”理论方面所做的补充。仁是发自内心之爱,义是所以为人之道。“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孔子“杀身成仁”的基础上提出了“舍生取义”,使儒家所主张的道德观更加完备。
仁政:政治思想。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强调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他认为治道有王道和霸道两种方式。王道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来实现;霸道则依靠暴力和强迫来实现。孟子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出发,提出“仁政”的观念,主张国家要养民,要实行“仁政”,并就实施“仁政”提出许多具体措施,把孔子的“内圣”之道推广到治国的方面,成为“外王”之道。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