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的剧作在思想上与艺术上有何特色?

题目

关汉卿的剧作在思想上与艺术上有何特色?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关汉卿是我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他一共写过六十多个剧本。从他现存的剧作来看,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就思想内容来看,其剧作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反映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揭露统治者的贪残、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公案戏,如《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一类是描写妇女尤其下层妇女的生活和斗争,突出表现她们在斗争中的机智和勇敢,表现她们对生活理想的追求的,如《救风尘》、《金钱池》、《望江亭》、《拜月亭》等;一类是歌颂英雄人物的历史戏,如《单刀会》。上三类戏题材虽异,主旨亦不相同,但具有一些共同特点:(1)突出正面人物的坚强性格和斗争精神,表现了生活的乐观精神和大无畏的气魄;(2)对压迫者表现了极大的鄙视和痛恨,并充分显示了他们外强中干的本质;(3)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这种同情不是居高临下的悲天悯人,而是在同情之中饱含着爱与敬,因而这种同情使人感到十分亲切。
在艺术上,关剧有这样一些显著特色:
(1)采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他用现实主义的精神来表现社会生活,揭露社会矛盾。但在黑暗现实的面前,他没有悲观失望的情绪。他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看到了理想。他在正面人物身上,常集中了人民的智慧和美德,闪烁着理想的光辉;在处理戏剧矛盾冲突时,并没有把敌人写得如何强大,而是常常采用滑稽多智的情节、浪漫主义的手法,使这些坏蛋遭到可耻的失败,有着浓厚的幽默感和浪漫气息。
(2)具有“当行”、“本色”的特点。他的戏剧情节、戏剧场面、戏剧语言,都给演员提供了广阔的表演空间,剧本很适于舞台演出。在关剧中,情节的进展自然而有层次,人物和事件的安排都处处有戏。甚至剧中次要人物的出场,都是不可或缺的。如《窦娥冤》中赛卢医的三次出场,都在故事情节发展的环节上起着衔接的作用。又如《拜月亭》全剧四折,把广阔的生活图景和丰富的故事情节集中在错认、旅店、拜月、团圆四个场面之中,表现了作者高度的剪裁本领。关剧的场面安排集中、紧凑、富有典型性;一方面能从不同人物的处境出发,展开冲突,引向高潮;另一方面又巧设悬念,变化多端,使人不能预测其发展。关剧的语言,自然、真切,不重藻饰,但富有表现力,富有个性化,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朴素美,达到了“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无旁溢,语无外假”的炉火纯青的地步。
(3)善于塑造各种各样的典型人物。在他的笔下,剧中人物大多数个性鲜明,血肉饱满,有很强的概括力和典型性。他常把人物放在强烈的戏剧冲突中去迸发其性格火花,给人们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他很重视典型性格与典型环境的内在联系,例如窦娥的反抗性格就和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同样,谭记儿、赵盼儿、王瑞兰的性格,都是典型环境的产物。
(4)艺术上的多面手。他写作的悲剧、喜剧、历史剧都有很高的成就,但他尤其是喜剧的天才。他的各类剧本中,都包含了很丰富的喜剧因素,都具有“滑稽多智”的喜剧特色。喜剧《望江亭》、《救风尘》固然为此;就是悲剧《窦娥冤》里也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喜剧场景。关善于提炼生活中的喜剧因素,甚至能把悲剧性的内涵以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窦娥的婆婆白发苍苍又准备做新娘,窦娥对此尽情地揶揄,嘲讽。这的确是一副充满心酸的讽刺画面。而迫使她这样的是恶棍及孽生恶棍的那个万恶社会。由于掺进了这类喜剧色彩,就使悲剧色彩衬得更浓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钱谦益诗歌创作在思想艺术上有何特色? 


正确答案: (1)他创作于明代的诗,多表现感时愤世,郁塞苦闷的情感,明清之际的沧桑巨变和个人谄事阉党,变节降清的污点,又为他以诗歌排谴心灵痛苦,寻找心理平衡提供了广泛而深刻的题材和素材;入清后,他的诗歌除了悲悼明朝,反对清廷和恢复故田的主调外,还弥漫着明朝灭亡,孤寂无主,无所归依的失落和葬身无地的哀痛之情。
(2)他提倡宋元诗歌,又能兼融唐人诗歌之长,故能汇唐宋诗歌风格为—炉,形成“情真而体婉,力厚而沉思,音稚而节和,味浓而色丽”的特色。
(3)在艺术上,他在《投笔集)中和杜甫《秋兴》的一百零四首诗,技巧圆熟,语言华艳而又沉郁,富有形象性和暗示性,代表了钱谦益后期诗歌的最高水准。
(4)清代诗歌的宗宋倾向和感伤思潮,都是从钱谦益开始的。

第2题:

张先的词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正确答案: 第一,善于炼字。这方面他最经典的故事便是他得名“张三影”的传说。
第二是长调的运用。沿袭期的词人大多用小令,而张先的词则较多地采用了长调,在这一点上,他与柳永有相似之处。
第三是序的运用。他的词往往有一个小序,交代写作的背景或缘由,这是以前的词中很少出现的。

第3题:

分析田汉话剧《关汉卿》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1)成功塑造关汉卿典型形象,真实再现人物性格演变轨迹。
(2)在对比中刻画人物。写关汉卿,时时注意与另一重要人物朱帘秀作对比。
(3)用诗的语言揭示人物内心感受,刻画人物性格,浓郁抒情性产生动人艺术魅力。
(4)剧情富有传奇性,情节复杂,冲突尖锐,戏剧性强。
(5)采用“戏中戏”结构,戏中有戏,提高了戏剧趣味和思想性。

第4题:

分析《关汉卿》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1.浓郁的诗意,动人的抒情,主要表现在剧体加诗,加唱手法加强诗意和浪漫主义色彩。
2.饱含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3.富传奇色彩的艺术结构。

第5题:

所谓“二拍”?它们的编纂者是谁?它们在思想上与艺术上有何成就?


正确答案: “二拍”是《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简称,每集四十篇,共八十篇。其中《大姊魂游完宿愿》在《初刻》和《二刻》中相重复,《二刻》卷末的一篇是《宋公明闹元宵》杂剧,不当计入,实为七十八篇。编纂者是冯梦龙的同时人淩濛初。作品的故事来源大部分均取自前人说部、笔记、戏曲。但到作者手中,往往把不过寥寥数十字的故事敷衍成篇幅可观的短篇小说。其中一小部分可能是他本人的直接创作。
“二拍”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比“三言”略逊一筹。但不可否认,它还是有自己的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二拍”故事所触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反映商人经商活动的题材占据着显著的地位。为《转运反遇巧洞庭红》反映了中世纪一些商人热心于海外冒险经商活动,同时也反映了当代商人对于开放“海禁”的愿望和要求。还有的作品客观地反映了商人本身对经商亦是职业的优越感,甚至连不是行商的马少卿都说“经商善业,不是贱流”(《赠芝麻识破假形》)有的则从经营手段描述当时一些商人如何选择致富捷径,或囤积居奇,操纵市场;或重利盘剥,追求高利;或开设当铺,牟取暴利,这一些描写,都使我们看到了明中叶前后商业的发展趋势和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其次,不少篇章总是把中小商人、小手工业者、艺人、妓女、贫苦知识分子作为主人公,细致地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反映出一种新的思想意识已经开始占领社会的主要阵地。在描写男女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的题材的篇章中,比“三言”进了一步的是主张男女爱情专一、平等与自由。正如《满少卿饥附饱飏》中入话所说:“却又有一件,天下事有好些不平的所在。假如男人死了,女人再嫁,便道是失了节,玷了名、污了身子,是个行不得的事,万口訾议,及至男人家丧了妻子,却又凭他续弦再娶,置买婢妾……并没人道他薄幸负心,做一篇说话。”这都看出中世纪市民思想的抬头,特别是反映了在封建礼教牢笼中生活的妇女们思想上的新变化。她们中有人已再不信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教条,也有人敢于开始抵制包办婚姻。这是市民意识中反对封建理学在爱情问题上的表现。此外,“二拍”也真实地暴露了当时的官场吏治腐败的现象和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困苦的情况,作者在小说中大胆指出“官人和贼不争多”的实质,对无辜市民遭受敲诈勒索和受迫害深表同情,另外,“二拍”中反映了明代反道学、反朱熹的客观现实。如《硬勘案大儒争闲气》就是借贬抑历史人物朱熹,来针对封建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的一种反抗,这在当时无疑是进步的观点。
在艺术上,“二拍”具备“拟话本”的一般特点,如故事完整、结构层次分明、语言通俗流畅等。由于作者曾在官场生活过,熟悉官宦活动情况,同时又多涉足市闾,故对官场市井中的事多所了解,使得他在写作公案一类和表现世态人情的故事情节的作品时,尽管情节曲折离奇,大都给人以真实感,看出作者善于抓住有关人物的个性特点,并且同当代的气息与社会思潮关联,使一些作品具有现实性与时代感。不过,也必须指出,“二拍”中的糟粕还是较多的。作者常常为了迎合市民的消极思想和低级趣味,单纯追求离奇情节,使不少作品充满因果报应、善恶循坏的宿命论思想色彩,当中猥亵淫秽的色情描绘尤为严重,封建说教气味也不少,这无疑给作品添上极为严重的消极因素,贻害读者。

第6题:

关汉卿剧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关汉卿剧作从思想内容方面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揭露社会现实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残暴,歌颂人民群众反抗与斗争的作品,如《窦娥冤》、《蝴蝶梦》等。
第二类是描写下层妇女的苦难生活以及她们的反抗与斗争,最终总是靠她们的勇敢与机智,战胜恶势力,即所谓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这类作品往往多有剧作家理想化的结局,与第一类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不同,这类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喜剧意味和浪漫的理想色彩。《救风尘》是这类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第三类是历史题材和歌颂历史英雄的作品,以《单刀会》为最有代表性。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它是元前期本色派作家中最有代表性的泰斗式人物。首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结合,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现实主义精神。其次,关剧矛盾冲突尖锐而集中,情节紧凑,结构严谨,线索分明,主线突出。同时,排场当行,戏剧性很强。第三,关汉卿善于塑造人物,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极富个性、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四,关汉卿驾驭戏曲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其作品语言通俗晓畅,本色当行。

第7题:

《桃花扇•余韵》作为剧本的结尾,它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何突出成就?


正确答案: 《余韵》是《桃花扇》的续四十出,是全剧的尾声。在这出戏中,作者通过艺人苏昆生、柳敬亭和老赞礼三个明末遗民怀念故国的感概悲歌,揭示出南明王朝灭亡的原因在于政治腐败和阉党擅权,抒发了深沉的故国哀思,表达了一定的民族情感。老赞礼唱的[问苍天]一曲,不单是“问天”,主要是借题发挥,对南明统治者荒淫腐朽提出控诉,表达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柳敬亭唱的[秣陵秋]一曲,自“玉树后庭花”的陈后主数起,直到“败家子”弘光帝,褒扬了“龙钟阁部”史可法敢于抗击清兵的爱国主义精神,贬斥了马土英、阮大铖等误国权奸,揭示了南明王朝覆亡的原因。[哀江南]套曲,借长期生活在秦淮河上的唱曲名家、曾目睹南明兴亡的苏昆生之口,展现了南京一幅残花野草、古道斜阳、废垒空壕、荒村古墓、故宫破败、旧院空寂的残破不堪的亡国图景,渲染了亡国之痛的气氛。特别是[离亭宴带歇指煞]一曲,把金陵昔日“玉树莺啼晓”、“秦淮水榭华开早”的盛况与今日“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的惨状进行对比,直接抒发了深沉的亡国之恸,表现出强烈的故国之思。作为全剧的结尾,作者在《余韵》中通过[问苍天]、[秣陵秋]、[哀江南]三首曲子,以深沉的亡国之恨和故国之思,总结了全剧的内容,加强了全剧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全剧的主题。
在艺术上,作为全剧的结尾,《余韵》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在风格上,《余韵》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因而加强了全剧的悲剧气氛。在结构上,《余韵》脉络贯穿,浑然一体。这出戏,是以[问苍天]、[秣陵秋]、[哀江南]为主体的。这三首曲子,不是任意的拼凑,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细节,做到脉络贯穿,浑然一气,洁洁荡荡,余音不绝。在语言上,《余韵》用语典雅,表现力强,语调悲凉,加强了作者的悲剧力量。作为剧本的结尾,《余韵》以“续四十出”的方式,在全剧故事完结之后,通过剧中人物的对话和行动概括全局内容,突出全剧主题,这在明清传奇中是独具一格的。它使读者或观众感到余音袅袅,久而不绝。由于有“余韵”一出,因而剧作也更有“余韵”。

第8题:

《清忠谱》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何杰出成就?


正确答案: 《清忠谱》的思想性主要表现在:
(1)第一次成功地把明末的市民斗争搬上了戏剧舞台,而且显示了市民斗争的力量和正义感。剧本中有两个高潮是由市民掀起的,一是“闹诏”一是“毁祠”。在这两折戏里,市民代表占据了舞台中心,他们的敏锐眼光和斗争勇气,不仅使一群书生相形见绌,而且使周顺昌这样的正面人物也为之减色。就这一方面来说,这个作品所达到的思想高度是前无古人的。
(2)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在明末政治斗争中很有影响的东林党人的正面形象。剧中的周顺昌概括了东林党人的高尚品质,他清廉正直,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敢于跟恶势力做殊死斗争,而毫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这个形象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真实性,而且具有崇高的思想性。
(3)对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最残忍、最无耻的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作了最深刻的揭露,最有力的鞭挞。《创祠》、《骂像》、《叱勘》、《血奏》、《囊首》、《报败》、《锄奸》这几折戏,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手法,画出了魏党的狰狞鬼脸,揭露了其反动本质,具有很大的认识价值。
《清忠谱》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
(1)群众场面的描写很有特色。剧中《书闹》、《义愤》、《闹诏》、《毁祠》等折中,都出现了群众场面,但写法并不一样,既不使人感到雷同,也不使人感到是“一窝蜂”。虽说是群众场面,但同时上场的人物并不很多,而是通过剧中人物频繁上下场,通过场上场下人物的语言和表演、通过幕后的呼应和帮腔,给观众造成了万人空巷、万头攒动的印象。由于剧中人物分批上台,他们都有表演的机会,因而他们的性格特点也得以显示,避免了有场面而无人物的缺点。
(2)戏剧结构紧凑,矛盾冲突层层深入,高潮迭起,而无明人传奇常有的那种拖沓松弛的毛病。全剧只有二十五折,却将以周顺畅为主的东林党人一方、以毛一鹭、李实、许显纯等人为代表的阉党的一方,以颜佩韦为首的市民群众的一方,这三方面之间的斗争,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而且文场武场、冷热场交错出现,不是李玉这样的“大斫轮手”是决难办到的。所以前人称赞李玉“如康衢走马,操纵自如”。
(3)笔力集中于塑造人物,和当时那些“吃故事”的剧本大异其趣。剧中无论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的塑造,都重视灵魂的发掘,尽可能避免概念化、类型化和漫画化。例如仅在《吊墓》折中出现过一次的赵伯通,即使仅有三言两语,也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4)本色、当行,适于舞台演出。这是李玉剧本的共同特色。

第9题:

何谓“三言”?它们的编纂者是谁?它们在思想上与艺术上有何成就?反映了哪些时代特征?


正确答案: 所谓“三言”,指的是明天启年间行世的三种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初版时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每集四十篇,共收宋、元、明人话本小说一百二十篇,是中国古代话本和拟话本的总汇。“三言”的编纂者是明代卓越的通俗文学家冯梦龙。
“三言”的题材多来自民间传说,或据历史题材和前人的小说加工改编、改写而成,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社会生活个方面。有的揭露官僚、地主的横蛮无理、胡作非为;有的暴露封建家庭的矛盾和纠纷;有的描述小商人、小手工业者的生活情况和精神风貌:有的揭露豪绅、地痞肉鱼人民的罪行。如《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灌园叟晚逢仙女》、《滕大尹鬼断家私》、《施润泽滩阙遇友》、《卢太学诗酒傲王侯》、《一文钱小隙造奇冤》等都是较好的作品。而在“三言”中,最引人注目,同时作品特别多的,则是以围绕青年男女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为题材的作品。一般来说,也是这类作品写得最好、最吸引人。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钱秀才错占凤凰俦》等就是优秀篇章。
在艺术上,“三言”不仅保留了“话本”的许多特色,而且有所发展。首先,篇幅大大加长,情节更加曲折离奇,更加注意细节描写,更加讲究结构的严密和脉络的分明。如篇幅较长的《玉堂春落难逢夫》,写出了主人公的生活道路几经波折才达到美好的结局。作者对王公子与玉堂春的爱恋过程、鸨儿的从中迫害以及冤案的平反,都写得有声有色。铺写人物活动场面开阔而不混乱。其次,人物形象更为丰富,更加注意通过人物对话、行动和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个性,并且总是置之于一定的主题中,从而表现光明与黑暗、美与丑、善良与强暴、压迫与被压迫的斗争。象杜十娘、王娇鸾、刘宜春等正面形象的性格特征都写得比较鲜明。又如对于忘恩负义的周廷章、破坏他人美满生活的孙富的描写,也切合他们的身份。“三言”的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无疑起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总的来说,“三言”的大多数作品都是适应日益繁荣的都市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体现了新兴的市民阶级对封建观念形态进行冲击的时代特征。首先,充满城市生活气息。市民意识和感情体现仍然分外强烈。不少优秀作品,真实生动地反映出宋元以来城市商业经济状况以及城市中下人民的生活面貌。其次,与此相应,是它的反封建性和民主色彩。它充分反映出市民阶层的思想觉醒和反抗封建传统观念、旧秩序的斗争意志,以及向往理想、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而其中尤以描写青年男女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为内容的作品特别多,无论悲剧结局,或喜剧收尾,都比较集中、突出地表现出市民阶层强烈的反宗法、反礼教、反迫害的斗争性和民主色彩。以上两点,都说明在中世纪封建社会内部由于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从而引起适合这个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变革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

第10题:

《老马》一诗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正确答案: 1、象征手法:老马——农民
2、风格含蓄、凝炼、严谨。
3、用字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