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到了后代它们在用法上起了些什么变

题目

上古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到了后代它们在用法上起了些什么变化?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分类:疑问代词自古就分为指人和指物两种,而且大致可以分为三系:
①Z系(指人):
A.主、宾语:谁;
B.主语:孰;
②系(指物):何、曷、胡、奚
③○系(指处所):恶、安、焉
(2)应用:
①“谁”字
A.指人,用于主语和宾语,“谁能执熟”(主语);“吾谁欺?欺天乎?”(宾语)。偶然也用于定语“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B.“谁”的另一形式是“畴”字,用法相同,谁和畴在语音上的差别,可能是由于地域的不同或时代的不同而造成的。
②“孰”字
A.主要用于选择,而且不能用于宾语,(“吾欺谁”不能说成“吾欺孰”)
“女与回也孰愈?”“师与商也孰贤?”
B.还可以指无生之物,而“谁”字则没有这种功能。
“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为六律?”
③“何”字
A.指物,以用于宾语为常,“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朕又何知?”
B.用为定语,兼指人和事物,“是何人也?”(指人);“何器也”(指物)
C.用为状语,大致等同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怎么,”“先生何止我攻郑也?”
④“曷、胡、奚”的应用范围比“何”字窄得多,它们不能指人,“奚”字用于宾语比较少,“曷、胡”用于宾语更是个情况。
指物的“何、奚”可以兼指处所:“有是三者,何乡而不济?”“晨门曰:‘奚自’”
⑤“恶、安、焉”就先秦的情况来看,只是专指处所,有些虽然不显然指处所,并且大致可以由“何、奚、胡、曷”代替,但是由于本义不同,引申义也有细微的差别,这一类的“恶、安、焉”实际上只等于现代汉语“哪里”的活用。
⑥总之,上古疑问代词三类之间的分别,在先秦是相当清楚的,到汉代以后,界限变得不那么清楚了。但是“谁”仍指人,保存为今天的“谁”;“何”仍指物,在今天则说成“什么”,这个界限仍是清楚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疑问代词除了表示疑问外,还有其他用法。


正确答案:正确

第2题:

徐志摩的诗歌在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几类?这几类诗歌创作呈现出什么样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徐志摩的诗歌在内容上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对理想的追求;二是对现实的不满;三是对爱情的歌唱。
2.这三类诗歌创作是相互关联的。对于理想的热烈追求是徐志摩诗歌的主要内容,也是他的诗魂。
3.对现实的不满是因为理想得不到实现,而对爱情的歌唱,又多半是借情诗表达自己的理想。

第3题:

疑问代词有()和()两种引申用法,不表疑问。


正确答案:任指;虚指

第4题:

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各分作几类,常用的有哪些?


正确答案:人称代词只有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两类。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朕”等。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尔”、“若”、“而”、“乃”等,其中“女(汝)”、“尔”、“若”可以用作主语、谓语和宾语,“而”、“乃”一般用作定语,偶尔用作主语,但绝对不能用作宾语。
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指人、指事和指处所三类。常用于指人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指事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何”、“胡”、“曷”、“奚”(一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指处所的疑问代词主要是“安”、“恶”、“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
古代汉语常用的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兹、之、其、彼、夫”等,一般分为近指、远指和旁指三类。“是、此、斯、兹、之”是近指代词;(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些”等。)“彼、夫”是远指代词;“他、它”是旁指代词。

第5题:

什么叫做“处所状语”和“工具状语”?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自上古至现代起了一些什么变化?


正确答案: (1)处所状语:在这里专指介词“於(于)”字及其宾语而言。位置变化:
①殷墟卜辞中,处所状语的位置还不固定,可以放在动词之后,又可以放在动词之前,但是放在动词之后是常见的结构。
②西周以后,处所状语必须放在动词(及其宾语)之后,特别是单音节内动词(如:在、至、行)和被动性的动词,如:见笑於大方之家。
但是如果“於”是“对於”的意义,就已经不再是一般的处所状语,它可以放在谓语甚至是主语的前面,“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③汉代,一般处所状语可以渐渐可以移到动词的前面:“非所当于道路问也”
④此后,处所状语又变为前置后置均可也,直到动词“在”代替了介词“於”,一般处所状语的位置才固定在动词的前面,但是表示动作的施事者或者受事者因动作的结果达到某处所时,这个处所状语就仍旧是放在动词后面的如:“他掉在井里”,“把书扔在地下。”
(2)工具状语:在这里专指介词“以”字及其宾语。位置变化:
①上古,工具状语放在动词前面或后面都可以:“不以目视”,“供我以老。”
如果工具状语被活用来表示原因,它的位置只能在动词的前面: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②到了近代汉语里,动词“拿”字代替了介词“以”字,于是“拿”字及其宾语(谓语形式)所组成的工具状语的位置也就固定在动词的前面:
“拿真心待你,你倒不信了。”(《红楼梦》)

第6题:

什么叫做处所状语和工具状语?他们在句子中的位置自上古至现代起了一些什么变化?


正确答案: 所谓处所状语,在这里专指介词“于”字及其宾语而言,在殷虚卜辞中,处所状语的可以放在动词之后,又可以放在动词之前。西周以后,处所状语必须防在动词的后面。如:庄子行于山中。但是,当“于”是“对于”的意义,就可以放在谓语甚至主语的前面,如:于周室,我为长。此后,处所状语又变为前后置均可了。直到动词“在”字代替了介词“于”,一般处所状语的位置才固定在动词前面。如:在家吃饭。
所谓工具状语,在这里专指介词“以”及其宾语。在上古,工具状语放在动词前面或后面都可以。如果工具状语表示原因,它的位置就只能在动词的前面,如: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到了近代汉语里,动词,“拿”字代替了介词“以”字,于是,“拿”字及其宾语所组成的工具状语的位置也就是固定在动词的前面。如:拿真心待你。

第7题:

在上古汉语中,有疑问代词()、()、()、()等充当宾语,或者附有疑问代词作()的,宾语一般要置于()之前。


正确答案:何;谁;安;奚;定语;动词

第8题:

为什么说上古“者”和“所”具有指代的性质?后来“所”字在用法上起了一些什么变化?


正确答案: 马氏文通把“者”和“所”都认为是关系代词,可以推断出,“者”和“所”是同一性质的代词。“者”和“所”在上古语音系统中是同属于鱼部的,他们都是指示代词的一种。
“者”字是被饰代词,一般用于定语的后面。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另外,“者”还可以放在“昔”后面,表示时间,还可以放在数词后面,表示并举。如:昔者辞以病。二者不可得兼。
“所”字经常放在外动词的前面,它的语法作用是使这个动词、整个谓语形式或整个句子形式都变为定语的性质。如:臣之所好者,道也。汉代以后,“所”字获得了一种新的语法意义,就是在被动句中作为动词的词头。在这种情况下,就丧失了它的指示作用,如:汉军却,为楚所挤。到了现代,在“所”字后面的动词和前面的主语合起来成为定语的时候,它们所强调的就不再限于本义的施事者了。如:我昨天所买的书,“所“字所要强调的并不是“我”,而是“昨天”。“所”字在现代一般口语里已经很少用了,甚至是完全不用。

第9题:

什么是代词,代词分为哪几类?


正确答案: 代词是表示替代的词。代词几乎能代替所有的实词和短语,代词和其他实词的区别反映在代替功能上,代替功能就是它的语法功能。
代词可以分为三类:
(1)人称代词,对人或事物起称代作用,例如“我、你、他”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人称。
(2)指示代词,既有代替作用,又有指称作用,例如“这、那、这个、那个、这儿、那儿、这会儿”等等。此外“每、各、另、其余、其他”也是指示代词。
(3)疑问代词,主要表示询句,例如“谁、什么、哪儿、怎么、怎么样”等。疑问代词还可以表示虚指,表示任指,例如“打他个落花流水”、“我什么也不要”。

第10题:

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


正确答案:指示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