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处所状语”和“工具状语”?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自上古至现代起了一些什么变化?

题目
问答题
什么叫做“处所状语”和“工具状语”?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自上古至现代起了一些什么变化?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倡优畜之”中“倡优”属于名词作状语中的()

A.表工具
B.表处所
C.表依据
D.表对人的态度

答案:D
解析:

第2题:

“五四”以后,汉语的句子结构在严密性方面起了一些什么大的变化?试举例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五四”以后,汉语的句子结构在严密性这一点上起了很大的变化。所谓句子结构的严密性,一方面是要求每一个句子成分各得其所,另一方面还要求语言简练,涵义精密细致,无懈可击。王力先生在此分六种情况讨论句子结构严密化:
(1)定语:上古汉语的定语总是比较短的;唐代以后,虽然有了一些比较长的定语,但是比起现代汉语来,无论在长度还是应用数量上,都相差很远。 长定语的作用就是把一般口语里可能分为几句的话,改变组织方式,作为一句话说出来,使句子结构更严密。“也没有一般洋车夫的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骆驼祥子》)
(2)行为名词:行为名词的运用,是化整为零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本来行为用动词表示,动词的一般用途是用作谓语的中心词,这是汉语语法的传统。但往往一件行为用一个叙述语,语言不够经济,行为名词的运用,可以产生简练的效果。“应该改善对知识分子的使用。”“加速国民经济发展,求得社会主义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共同高涨。”
(3)范围和程度:古人说话往往不能精密的估计到一个判断所能适用的范围和程度,古人所谓“不以辞害意”为自己辩护,但是今天我们的语言要求具有科学性,在句子中表示某一判断(某一描写、某一叙述)的范围和程度,是加强语言明确性的必要手段: 指出范围:“只会片面的引用马列主义的个别词句”; “对一部分手工业可以逐步的施行机械化或者半机械化。” 指出程度:“全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在一定程度上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4)时间:
A.现代汉语的时间观念更强,常常考虑到一件事情的时间因素,时间的表示也更为常见:“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在第二个五年内必须首先集中在重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工业和冶金工业方面。”
B.两千年前,汉语用“将”字表将来,到了近代口语里,反而缺乏纯粹表示将来的副词,因此沿用古代的“将”字:“周恩来同志将代表党中央委员会作专门的报告。”
(5)条件:条件的表示,是表示事物的依存关系。当我们陈说一件事时,往往把这件事所依赖的这个或这些条件同时说出来,这里的条件指的是某些状语结构,如“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好一点的环境和比较健全的领导机关之下”
(6)特指:特指也是语言的一个细致的表现手法,它在指出某一个事物的共同情况的同时,还指出这一事物当中的某一小类更适合这种情况:“这一伟大的历史变化,是同帝国主义的,特别是美帝国主义的愿望背道而驰的。”

第3题:

“坐而假寐”句中“坐”的用法是()。

A、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

B、动词用作状语

C、名词作状语表示处所或者工具

D、名词的意动用法


标准答案:B

第4题:

什么叫做处所状语和工具状语?他们在句子中的位置自上古至现代起了一些什么变化?


正确答案: 所谓处所状语,在这里专指介词“于”字及其宾语而言,在殷虚卜辞中,处所状语的可以放在动词之后,又可以放在动词之前。西周以后,处所状语必须防在动词的后面。如:庄子行于山中。但是,当“于”是“对于”的意义,就可以放在谓语甚至主语的前面,如:于周室,我为长。此后,处所状语又变为前后置均可了。直到动词“在”字代替了介词“于”,一般处所状语的位置才固定在动词前面。如:在家吃饭。
所谓工具状语,在这里专指介词“以”及其宾语。在上古,工具状语放在动词前面或后面都可以。如果工具状语表示原因,它的位置就只能在动词的前面,如: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到了近代汉语里,动词,“拿”字代替了介词“以”字,于是,“拿”字及其宾语所组成的工具状语的位置也就是固定在动词的前面。如:拿真心待你。

第5题:

为什么说上古“者”和“所”具有指代的性质?后来“所”字在用法上起了一些什么变化?


正确答案: 马氏文通把“者”和“所”都认为是关系代词,可以推断出,“者”和“所”是同一性质的代词。“者”和“所”在上古语音系统中是同属于鱼部的,他们都是指示代词的一种。
“者”字是被饰代词,一般用于定语的后面。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另外,“者”还可以放在“昔”后面,表示时间,还可以放在数词后面,表示并举。如:昔者辞以病。二者不可得兼。
“所”字经常放在外动词的前面,它的语法作用是使这个动词、整个谓语形式或整个句子形式都变为定语的性质。如:臣之所好者,道也。汉代以后,“所”字获得了一种新的语法意义,就是在被动句中作为动词的词头。在这种情况下,就丧失了它的指示作用,如:汉军却,为楚所挤。到了现代,在“所”字后面的动词和前面的主语合起来成为定语的时候,它们所强调的就不再限于本义的施事者了。如:我昨天所买的书,“所“字所要强调的并不是“我”,而是“昨天”。“所”字在现代一般口语里已经很少用了,甚至是完全不用。

第6题:

定语和状语的区分标准是什么?举例说明。
一,1,体词性成分有时受状语修饰。如:“刚星期三”“就五个人”。2,谓词性成分有时受定语修饰,如:“群众的支持”“温度的下降”。可见我们不能光凭中心语的性质来区分定语和状语。除了中心语以外,我们还要考虑修饰语的性质以及整个偏正结构所处的语法位置。
二,就修饰语看,人称代词、名词、数量词(指数词和名量词的组合)是典型的定语,这几类成分只能做定语,不能做状语,不管中心语是什么。副词正相反,只能做状语,不能做定语,不管中心语是什么。
三,单音节形容词直接(不带“的”)做修饰语时是定语还是状语,决定于中心语是体词性成分还是谓词成分。单音节形容词加上“的”以后只能做定语,不能做状语。
四,双音节形容词修饰双音节动词的时候,整个偏正结构的性质要根据所处的语法位置来确定。

第7题:

什么叫“递系式”?宾语兼主语的递系式从上古到现代起了一些什么变化?


正确答案: (1)递系式:普通的句子只有一次连系,就是把谓语连系在主语的后面;但是有时候,一个句子可以包含两次连系,而第一次连系的谓语的一部分或全部分又兼用做第二次连系的主语,这样的句子结构,我们叫做“递系式”。递系式分为好几类,书中只着重谈宾语兼主语的递系式(“兼语式”的发展),同时也谈到谓语兼主语的递系式的发展。
(2)宾语兼主语的递系式的发展:宾语兼主语的递系式来源很远,结构稳定。
①在先秦时代,“使、令、遣”这一类的词往往用于递系式:
“使身死而为刑戮”;“令彭氏之子御”;“乃遣子贡之齐”
②到了汉代以后:
A.除沿用“使、令、遣”等词外,还使用其他的动词构成递系式,于是递系式的应用范围更加扩大了。“秦王拜斯为客卿”;“羽因沛公饮”;“即唤香儿取酒”;“婆子又劝宋江吃两杯。”
B.“使、令”等词后面的名词虽然处于兼位(宾语兼主语),但是,当古人用人称代词来代替名词的时候,由于没有表示兼位的人称代词,就只能用宾语代词“之”字来表示:“取瑟而歌,使人闻之。”
③中古时期,由于“之”处于兼位,容易被动摇。“之”字在这种地方渐渐让位给“其”字。“修德使其来”。由于“其”在中古时期不限定于用于领位,它还可以用于主位且偏主语性质,这说明:递系式中的两系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的认为处在兼位的名词或代词是宾语或主语。
④“五四”以后,汉语的表达内容丰富了,“使、令、叫、唤”等一类的递系式的使用范围比任何时期都更加扩大。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鲁迅《祝福》)
⑤在兼位语显然可知的情况下,它可以被省略,这样就使不同施事者的两种行为并列在一起。从上古到现在都有这种情况:“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这高俅……若留住在家中,倒惹得孩儿们不学好了。”

第8题:

多项状语就是指一个句子中同时包含两项或多项状语。多项状语可分为()。

A、并列关系

B、递加关系

C、选择关系

D、交错关系


参考答案:ABD

第9题:

上古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到了后代它们在用法上起了些什么变化?


正确答案: (1)分类:疑问代词自古就分为指人和指物两种,而且大致可以分为三系:
①Z系(指人):
A.主、宾语:谁;
B.主语:孰;
②系(指物):何、曷、胡、奚
③○系(指处所):恶、安、焉
(2)应用:
①“谁”字
A.指人,用于主语和宾语,“谁能执熟”(主语);“吾谁欺?欺天乎?”(宾语)。偶然也用于定语“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B.“谁”的另一形式是“畴”字,用法相同,谁和畴在语音上的差别,可能是由于地域的不同或时代的不同而造成的。
②“孰”字
A.主要用于选择,而且不能用于宾语,(“吾欺谁”不能说成“吾欺孰”)
“女与回也孰愈?”“师与商也孰贤?”
B.还可以指无生之物,而“谁”字则没有这种功能。
“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为六律?”
③“何”字
A.指物,以用于宾语为常,“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朕又何知?”
B.用为定语,兼指人和事物,“是何人也?”(指人);“何器也”(指物)
C.用为状语,大致等同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怎么,”“先生何止我攻郑也?”
④“曷、胡、奚”的应用范围比“何”字窄得多,它们不能指人,“奚”字用于宾语比较少,“曷、胡”用于宾语更是个情况。
指物的“何、奚”可以兼指处所:“有是三者,何乡而不济?”“晨门曰:‘奚自’”
⑤“恶、安、焉”就先秦的情况来看,只是专指处所,有些虽然不显然指处所,并且大致可以由“何、奚、胡、曷”代替,但是由于本义不同,引申义也有细微的差别,这一类的“恶、安、焉”实际上只等于现代汉语“哪里”的活用。
⑥总之,上古疑问代词三类之间的分别,在先秦是相当清楚的,到汉代以后,界限变得不那么清楚了。但是“谁”仍指人,保存为今天的“谁”;“何”仍指物,在今天则说成“什么”,这个界限仍是清楚的。

第10题:

句子“白云朵朵,春风阵阵。”中的“朵朵”和“阵阵”是()。

  • A、谓语
  • B、补语
  • C、状语
  • D、定语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