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是“超重型评论员文章”?

题目

为什么说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是“超重型评论员文章”?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文体上属于()。

A. 本报评论员文章

B. 特约评论员文章

C. 评论员专论

D. 观察家评论


正确答案:B

第2题:

在我国的报纸中,规格仅次于社论的重要评论是()

A本报评论员文章

B署名社论

C编者按

D短评


A

第3题: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揭开了真理标准讨论的序幕。


参考答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4题:

什么是评论员文章


正确答案:评论员文章(署名评论员文章、不署名评论员文章、特约评论员文章、观察家文章、本报述评等)。本报评论员文章是介于社论和短评之间的一种评论形式。它虽然不像社论一样直接代表编辑部或同级党委的意见,但它同样反映编辑部的观点和意见,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评论员文章不像社论那样去全面地论述某一重大问题或重大事件,而是选择一个重要的侧面,对问题和决策作更深一层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目前的报纸上,社论在逐步减少,而评论员文章却在逐步增加,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第5题:

评论员文章有哪些形式?


正确答案:报刊评论员文章是新闻评论中常见的一种文体,是仅次于社论的重头评论。评论员文章的形式主要有:本报评论员文章、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观察员评论等。(1)本报评论员文章。本报评论员文章以体现报纸编辑部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为主旨,通常是不署作者姓名和笔名的。(2)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是评论员文章的一种特殊形式。冠之以特约二字,用以加重评论作者的身份,也表明是社外人士所写。它的任务是就当前重大理论问题、思想问题、政策问题和重大改革举措发表独到见解。规格比本报评论员文章要高一些。(3)观察员评论。观察员评论通常用于重要的时事评论。以观察家的身份出现,可以使评论显得更加客观和具有权威性。在写法上,观察员评论着重于评析和论辩,寓评论于“观察”之中。

第6题:

评论员文章的分类中不包括以下的()

A. 本报评论员文章

B. 特约评论员文章

C. 评论员专论

D. 观察家评论


正确答案:C

第7题: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什么的特约评论员文章,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揭开了真理标准讨论的序幕?


正确答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8题: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哪一篇特约评论员文章?由此,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展开。(简答题)


参考答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9题:

当今报纸上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趋势是()。

  • A、社论增多,评论员文章增多
  • B、社论减少,评论员文章增多
  • C、社论减少,评论员文章减少
  • D、社论增多,评论员文章减少

正确答案:B

第10题:

“评论”与本报评论员文章有何共同点与不同点?


正确答案: (1)“评论”与本报评论员文章的共同点
“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是介于社论和短评之间的一种评论形式,是中型的评论文章。这类文章一般在1000字左右,通常是就某一问题或选择一个重要的侧面发表意见,作更深一层的分析。
(2)“评论”与本报评论员文章的不同点
“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有署名和不署名两种形式。编辑部决定采用“评论”或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发表,往往是由论述问题的重要和发表的郑重程度决定的。
“评论”发表的郑重程度仅次于社论,直接代表编辑部集体的意见,反映编辑部的观点和倾向,一般不署名。以本报评论员署名的评论,形式上虽不直接代表编辑部集体的意见,只表明它是编辑部一个评论员写的文章,但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得到编辑部同意的。
评论员文章既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又可以有个人的风格。它的选题面更广一些,一般不从正面全面论述某个重大问题,而是选择一个侧面单刀直入,对所要论述的问题进行比较集中、比较深入的分析。它不必像社论、评论那样持重、严肃,可以写得自由、活泼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