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是怎样论述无产阶级专政与民主的关系的?

题目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是怎样论述无产阶级专政与民主的关系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

A、无产阶级专政

B、资产阶级专政

C、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D、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参考答案:C

第2题:

布尔什维克党与西欧社会民主党的根本不同点是:()

A.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目标

B.以暴力革命为斗争手段

C.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D.有列宁为首的坚强领导


参考答案:A

第3题:

下列有关我国国家性质的论述,下列何者非?()

A、我国的国家性质是指我国的国体,即我国的阶级本质

B、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C、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可以通用

D、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参考答案:C

第4题:

论述法治与民主的关系。


正确答案: 民主与法治一直是近代以来文明国家的共同追寻。中国自“开眼看世界”以来便对西方民主与法治环境下的文明社会推崇不已,于是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思想引进和制度移植。但由于西方社会自身历史的特殊性以及西方对民主和法治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再加上中国自身传统思想的影响,这条学习之路异常缤纷但十分艰辛。其间思想流派杂陈观点互相辩难,而经由思想催化的制度更是千姿百态甚至自相矛盾,不仅难以与我国国情相契合而体现出先进性,反而有淮橘为枳的尴尬甚至流祸无穷。
一、民主,永远是一个令人神往的词语。民主理论源远流长,它从两千五百年前古希腊的文明中持续不断的发展而来,传播到了每个大陆并成了人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主的含义众多,但在现代宪政理论中,民主的基本含义是政治事务中最基本的权利应属于人民。民主能让我们避免独裁者暴虐、邪恶的统治,能保证公民享有更为广泛的基本权利,使人民能够运用自我决定的自由,在自己选定的规则下生活。从民主的发展史来看,民主理念要在国家统治中得到实现,离不开法治。
法治也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观念。西方历史上的法治观念源于梭伦变法,至亚里斯多德时已经基本理论化。近代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以及与之相应的自由、平等、人权等思想的发展,法治的观念开始广泛传播,并在宪法和其他法律中得到明确肯定和宣布。“法治包含着多重含义。首先法治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一种视法为社会最高权威的理念和文化。……其次,法治是一种价值的体现。法治不但要求一个社会遵从具有普遍性特征的法,而且还要求这种被普遍遵从的法必须是好法、良法、善法。……再次,法治是一种以‘法的统治’为特征的社会统治方式和治理方式,它并不排斥社会道德等对人们内心的影响和外在行为的自我约束,但它排斥以人为轴心的统治方式,它奉行‘人变道不变’的哲学原则。”
民主与法治是现代文明政治制度的主要支柱,但是人们对它们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却各不相同。然而,无论如何理解,我们都可以发现它们的立足点和价值追求并非完全一致。并且,它们在现实中的表现也迥然有异。
(一)民主与法治并不天然统一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把“民主法治”相提并论。许多学者也认为民主与法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法治社会必然是民主社会,不是法治社会也必然不是民主社会;反之亦然。但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首先,民主也可能产生专制,即使是我们所推崇的西方式的民主。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沦为工具,法治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对于这一点,美国独立革命时期的思想家们就早已发现。杰弗逊曾写道:“一百七十三个暴君必然与一个暴君一样具有压迫性……一个由民主选举产生的专制政府并不是我们奋斗所寻求的目标……集权民主制中的政府是由人民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的,它控制除了与代议民主制有关的条件之外的所有方面,它既是实际的,也是一种逻辑上的可能性。”事实上,西方式的民主确曾导致过“多数人的暴政”(托克维尔)或“多人的专制主义”(孟德斯鸠),如一百多年前美国妇女和黑人的处境,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由自由选举产生的立法机关授权美国行政当局将日本裔的公民关进集中营。而康德则坚持认为,民主是“18世纪的人们理解专制的必要词汇”。在一定意义上说,民主的专制比不加掩饰的专制更为可怕。甚至还有人认为,“通过人民定期普选产生领袖的体制称为‘民主制’(democracy)。民主制虽言称‘民治’,却也是少数领袖在统治,是人治的一种。正因为‘人民’无法行使‘治权’才需要政府,需要领袖。”这段话虽然有些偏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民主与法治并不自然的相生相存,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
资产阶级革命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权力来源于神。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学说深入人心。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原来的学说受到批判,认为“人民”是一个集合主体,“人民”的概念不断抽象,也成了神一般的字眼。而权力来源于法律这一学说二战后逐渐被接受。立法、行政、司法的权力统统来源于法律。这样现代法治才有了它的逻辑起点。“法律精确的规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普遍正义和抽象道德原则的具体化。基本法的源泉不是‘人民’,更非人民代表的票数可以任意更动。……”因此,如果法治希望减少法律中的专断因素,那么公众的参与本身也必须服从审查和批评。我们可以发现,人民之所以对民主如此心向往之,绝大多数并不是因为他们真正了解了什么是民主,更多的是因为他们在所处的时代,受到了太多学说的鼓吹,或只是对自己崇拜的偶像话语的迷信罢了。贡斯当乃至其后的托克维尔、伯林对民主可能产生侵犯自由的暴政都有过发人深省的论述。
其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民主与法治的矛盾更是在很多方面得到体现。
(1)民主社会也并不一定都是法治社会。现实中人们对民主的理解往往过于简单。美国的成功,使它变成了民主的象征,似乎只有美国式的民主才是唯一的民主模式。亨廷顿在谈到这一点时说:“人们愿意模仿取胜的典范”,这多少有点成王败寇的味道,但如果把民主政治简单等同于美国模式或西方模式,不顾世事的变迁和自己的国情而盲目追求,后果则令人担忧。
(2)同样,法治社会并不一定都是民主社会。反观亚洲一些经济成功的国家和地区,民主的水平并不甚高,可以说是“有法治少民主”的社会,如新加坡和香港。新加坡法治发达,法度严谨,在西方人眼里是个严刑峻法的威权国家,但其经济成就无法否认,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幸福,并且逐步发展出了自己的民主选举制度。
由此可见,民主与法治并不是天然的相生相存,民主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反而是有其自身缺陷的。并且,它的模式也并非一种。如果离开了法治、宪政和个人的权利保障,民主独立发展的结果很可能是集权主义的暴政。
(二)当然,民主与法治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统一的,这也正是现代法治所追求的目标。“法治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为民主创造一个可操作的、稳定的运行和发展空间,把民主容易偏向激情的特性引导到理性的轨道,为民主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民主为法治注入新的内容和动力,使法治为保护人权、自由,促进人的幸福生活服务。”“在典型的现代民主社会中,民主是法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法治支持民主,民主也兼容法治。法治通过对一切私人的、公共的权力施以必要的法律限制,从而保障了基本人权,支持了民主秩序。”民主与法治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虽然二者的运用需要有先后,但在近代政治制度的整体建构上两者在探索中逐步实现了统一。
对于法治与民主的关系,托克维尔有深刻的认识。他指出在法国大革命时“民主革命在社会的实体内发生了,但在法律、思想、民情和道德方面没有发生为使这场革命变得有益而不可缺少的相应变化。因此,我们虽然有了民主,但是缺乏可以减轻它的弊端和发扬它的固有长处的东西;我们只看到它带来的害处,而未得到它可以提供的好处。”这种认识深刻揭示出第一,没有法治及相关的意识形态建设,民主政治无法立根,甚至会走向反面。第二,法治的确立有助于培养与民主相适应的思想、民情和道德。
第一、树立法律权威,确立法律信用——民主的法治要求
民主追求的是大多数人的参与。为了更好的实现民主就需要饱满的热情、煽情的话语和昂扬的斗志,因此,人的因素无可避免。但法治却崇尚理性,“法律主治”需要树立起法律的权威。人治与法治最根本区别即在于树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整个国家法律体系的至高无上的权威,使法律成为解决社会纠纷的最权威力量。民主的激情需要法治的理性加以引导控制。
法律若想在现实中真正树立起权威,除了理论的精辟分析,宣传的大力倡导外,关键还在于确立法律信用。法律无信用,法治必然难以展开,人民的权利将得不到法律的保障,法治也就很难成为民主的要求了。
第二、权力制约,权利保障——法治的民主要求
法治不单单是法律的统治,依法而治,它还“内含着平等、正义、自由、善德等社会价值,推行法治也就是在促进社会的价值。”这些社会价值归根结底反映在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上。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制约,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在历史上权力制约是一个普遍性的规律,政治家、思想家对权力制约问题的阐述很多,尽管他们分析的角度、语言的表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建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是建立民主制国家的基本环节。在这个意义上,民主赋予法治以现代概念。如果法治没有民主的注入,将显得僵化而不能体现保护人民的价值追求。因此大多数杰出的思想家都选择了权力制约的机制以保障权利。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法治的民主要求:权利保障。权力制约乃至法治的最终目的都在于保障人的权利。这也是民主的精神之所在。民主理论认为,法律的力量在于它承认和保护个人的尊严和权利。为了保护人的尊严和权利,最重要的是让人们通过他们自己选举出来的代表制定代表民众利益的法律,这就是法律力量的源泉。这也随之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宪法和法律的合法性是主权人民行使自治权所授予的权威制定的。人们受法律的约束,因为法律表达他们的意志。反之,在没有民主的情况下,政策和法律就不具有合法性。因此,在法治社会中的法必须是民主的法,必须是保护公民权利的法。
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民主的精神之所在,法治若失去这种民主的要求便不成其为法治。
综上所述,民主与法治都是人类文明进步所一直追求的价值目标。人们不能抛开民主片面地强调法治,更不能因一时的冲动而使法治受到毁损。尤其是对我国这样一个缺乏法治传统的国家,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才是民意所在,才是最大的民主。为此,民主必须体现其法治的要求——树立法律权威,确立法律信用;而法治也同时体现其民主要求——权力分立,权利保障。民主只有在法治的引领下才能有序稳定的运行而不致脱轨。这样,民主与法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才能真正得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得到最终保障。

第5题:

简述列宁指出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关系怎样。
应把学习书本知识和增强实际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列宁所强调的实质上是坚持和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他认为旧教育是没有活力的。“旧学校是是死读书的学校它迫使人们学一大堆无用的、累赘的、死的知识,这种知识塞满了青年一代的头脑”。列宁主张应当在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的同时,参加实践斗争。用批判的眼光来对待事物,特别关心新事物的萌芽,使自己能具备现代有学识的人所必备的一切。“不是一堆无用的垃圾来充塞自己的头脑,而是用对一切事实的了解来丰富自己的头脑”。他告诫青年不要做空头的政治家,“只学共产主义的结论,只背共产主义的口号”,“是建立不了共产主义的”。

第6题: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不可避免地应当是新型民主的国家和新型专政的国家”,这句话是()指出的。

A、毛泽东

B、列宁

C、马克思

D、斯大林


正确答案:B

第7题:

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实际就是

A.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

B.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中国革命的现在阶段和将来阶段的关系

C.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社会

D.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正确答案:B

第8题:

怎样理解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参考答案:

民主集中制包括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二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民主是集中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达到正确的集中;集中是民主的指导,只有实行高度集中,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

第9题:

列宁把无产阶级专政又称为()

  • A、无产阶级民主制
  • B、国家形态
  • C、无产阶级统治方法
  • D、原始民主制

正确答案:A

第10题:

论述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前后的主要报刊思想?


正确答案: 列宁在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过程中,亲自创办或指导过几十种革命的报刊。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报刊思想,对无产阶级报刊的性质、任务、功能等问题有过精辟的论述。其中主要的思想有:
⑴关于报刊的宣传组织作用。列宁十分重视报刊在革命运动中的宣传组织作用,认为“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尤其是在建党初期,列宁正是通过报纸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批判机会主义观点,讨论党的策略纲领,并且把各地的组织联结起来,从而为建党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⑵关于报刊的党性原则。列宁一贯认为,无产阶级党报应该明确坚定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他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报刊的党性原则,指出:“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无产阶级的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全体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⑶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列宁十分重视新闻出版自由对无产阶级的重要性,他在早年起草的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中就把争取新闻出版自由作为党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列宁又十分强调新闻出版自由的阶级性质,认为:“我们要创办自由的报刊,这个自由不仅是指摆脱了警察的压迫,而且是指摆脱了资本。”十月革命后,面对国内外资产阶级报刊的攻击诽谤,他尖锐地批判了资产阶级出版自由的虚伪性,认为绝不能让资产阶级借口出版自由来进行反对苏联的宣传。
⑷关于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在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以后,列宁提出了“报纸刊物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的新方针。他指出,要“把报刊由主要报道政治新闻的工具,变成对人民群众进行经济教育的重要工具”。
⑸关于群众办报和舆论监督。列宁一贯重视发动群众办报。他多次在文章中指出,“要把机关报办得生动活泼、生气勃勃,不仅需要5个从事领导和经常写作的著作家,而且需要500个、5000个非著作家的工作人员。”他还强调要让成百上千的工人都向报纸写稿或写信,反映生活、工作和情绪,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列宁又把群众办报同群众监督联系起来,强调要把开展批评、进行舆论监督列为社会主义报刊的重要任务。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