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法界缘起?

题目

什么是法界缘起?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十二缘起在讲什么?


正确答案: 讲集谛,就是苦的因。苦谛是苦的果。
无明缘行:对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不明了,自我意识强。
行缘识:因为无明而产生种种冲动。
识缘名色:有前意识投胎。
名色缘六入:因为有身心。
六入缘触:因为有六根的存在。
触缘受:来自于接触。
受缘爱:因为有乐受。
爱缘取:因为有贪爱(坏就坏在取上面)。
取缘有:有颠倒梦想的抓取。
有缘生:因为有生,才有老、病、死。
生缘老死:烦恼苦。

第2题:

凡夫因不知身心都是缘起现象,而产生什么后果?


正确答案: 产生的身心就是“我”的错觉,有了“我”、有了身见,我慢随之而来。

第3题:

法界缘起


正确答案: 佛教华严宗基本教义之一。有两种含义:1.法界作为整个宇宙现象的全体。认为宇宙各个具体事物都不是独立而有的,而是相互为缘而生起的。2.法界即一真法界,与真如、实相等同义。认为它是宇宙万有的本体,宇宙万有都是从它派生的,所谓法界缘起,即是真如缘起。《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法界缘起,乃自在无穷。”“圆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第4题:

通达了诸法缘起生,对我们会有什么帮助?


正确答案: 知道了这个道理后,在我们境界中,虽然嗔恨等烦恼仍会不断地显现,但此时已了知这些法无有实质,如同幻术变化一样,又有什么可值得生起执著呢?大空的缘起幻现中,嗔害者与被害者、嗔害本身,这些都无有主体,应去嗔恼谁呢?愚昧的实执习气支配下,许多人为损恼苦受而生嗔,唯有徒然造业而已。若了悟此理,苦乐喜忧的种种分别念自然平息下来,任何苦恼损害之境也就能泰然安忍。

第5题:

为什么说解脱道的生死是整个法界的事?


正确答案: 我的生、死、不是我个人的事,那是谁的事情?是整个法界的事。比如说当我这一条河流来到尽头,归回大海,我是跟大海溶为一体。一个真正的解脱者,就是跟整个法界大海溶为一体,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当我溶入大海之后,至于未来大海要把我这个海水形成波浪呢?还是形成浪花呢?还是形成云呢?或是把我推挤到一个冰山把它冻冰呢?都不是我在决定,因此体会到“无我”,了悟生死大事一定要看透整个法界的运作,这不是任何人所能掌控、主宰、改变的。所以这里讲的“无生”,是针对众生执著在一个短期的一种生灭现象。因此一个大彻大悟的人,就是要去看到整个法界的变化,不管他是冰块的生灭,水的生灭,云的生灭,那都不是我的事,就算是冰块的灭,是真的灭吗?是真的消失吗?没有啊!它只是变异,变化而已。

第6题:

缘起法与非缘起法的区别是什么?


正确答案: 缘起法也叫有为法、法住智。讲的是现象界,是归纳现象界缘生缘灭的无常法则。现象界是无常、生、住、异、灭、成、住、坏、空。
非缘起法也叫无为法,涅槃智,讲的是宇宙本体的空。空本来就存在,不是因缘具足才形成,空是常、恒、住、不变异,空不生不灭。

第7题:

法则和法界有什么不同?


正确答案: 法则:是解脱者通过如实深观,所归纳出的现象界的运转规律,是对法界特性的一种诠释,是人类头脑里的一些名相。
法界:是现象界加上空,是一个实际的存在。

第8题:

华严宗强调法界缘起。


正确答案:正确

第9题:

供养宝伞的缘起是什么?这样供养有什么象征性?


正确答案: 释迦牟尼佛到三十三天为母亲传法后回到萨登城市,当时右边以梵天为主的五百眷属撑着珍宝伞,左边以帝释为主的五百眷属撑着黄金伞,迎接佛陀来到世间转法轮。
宝伞可以胜伏一切违缘,尤其是白顶的宝伞,更具有此种殊胜的缘起。

第10题:

认识到缘起性空的道理和“见性开悟”有什么不同?


正确答案: 从理论上认识缘起性空的道理是理性上的分别作用,“见性开悟”是一种非理性的直觉经验。前者是世俗智达到的境界,后者是圣智的境界。
理性的分别作用是抽象的思维,如分别思维认识“蜂蜜”,只是概念性的抽象的认识,无法真实体验蜂蜜的滋味,也得不到真实的蜂蜜,在没有蜂蜜的情况下可以想象蜂蜜。在这种情况下,“蜂蜜”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非理性的直觉体验或称直感经验是没有思维活动,也没有任何名称概念,犹如口尝蜂蜜,亲自体验到蜂蜜的滋味。无论知道不知道“蜂蜜”的名称和蜂蜜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尝到蜂蜜的滋味都是一样的。这种体验又是具体的感受,并非语言概念所表达的抽象的相。世人就蜂蜜这种具体的实物来说,既可以用抽象思维来认识,也可以具体地感受,亲口尝到蜂蜜的滋味。
但对心性、物性之类的法性本质,世俗智只能达到概念性理解和想象的接近,所以世间道的最高位,对空性的认识仍然无法超越概念性的认识。
只有见道中出世第一智,即圣智才能达到直觉现观,对空性的直觉现观,称作开悟性。
从世俗的分别智境,达到无分别的现观圣智境界是一种智能类型的转变,绝非一般的认识程度上的差别。
这是一个佛教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语言表达在客观上受到限制,理解上容易产生分歧的很大难题。所以被称为非思议、非言说境。
据当代物理学家说,量子、粒子研究领域中就曾碰到用理性思维无法想象,用语言无法精确表达的近似佛教所说的非思议境界。